一、源流追溯 鄂西湘北交界的武陵山東段區域,處在神秘莫測的北緯30°地理圈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該區土壤以黃棕壤、黃壤、紅壤的面積大,成土母質多為片麻岩、沙岩、頁岩等分化而成,pH值在4.5~5.5之間的酸性土居多;海拔300~1000米之間的低山和半高山區的耕地為主。生態環境條件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早在公元三世紀西晉時,《荊州土地記》就記有“武陵七縣通出茶。”這裡的七縣包括現長陽、五峰、鶴峰等地區。唐代陸羽(733~804)在《茶經》開篇中寫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裡的巴山、峽川包括湖北西南部一帶。可見鄂西山區是中國茶葉的起源地和古老的茶區之一。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工夫紅茶生產技術日臻成熟,並從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傳到江西,後又傳到安徽、湖南和湖北。光緒丙子年(1876),廣東商人林紫宸(又稱志成、子臣,生卒年月不詳)等“廣東幫”到鄂西的鶴峰、五峰等縣產茶區掛“泰和合”、“謙慎安”和“英商寶順合茶莊”等招牌“採辦紅茶”。
1887年,廣東省香山縣上柵村(現珠海市唐家灣鎮)人盧次倫(譜名盧有庸,字萬彝,號次倫,1858~1929)受林紫宸之邀,來湖南石門在與湖北鶴峰交界的九台山銅礦任司帳,後因地界產權和勞資糾紛失利,同事返鄉,盧次倫獨留宜市(即泥沙,現為壺瓶山鎮)斷後。
1889年春盧發現宜市周邊及五峰、鶴峰盛產白、青茶,且品質上乘,逐回鄉籌資1000兩銀元,聘請安徽祁紅的師傅於1890年在宜市改制毛紅茶2噸,次年生產5噸,均從渫水入洞庭運漢口賣毛茶,獲利頗豐。
1892年盧次倫在宜市的松柏坪建“泰和合紅茶號”制茶工廠,老宅現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設管事、司帳、運輸等10個部門和津莊(津市)、漢莊(漢口)。由遍布石門、鶴峰、五峰、長陽四縣的二、三十個分莊教授茶農做紅茶,並大量收購,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道工序初制和碎茶、篩分、風選、揀剔、焙烘、官堆、裝箱等精製工序加工成“黝黑而光彩”,“顆顆般大的米茶”。成品茶分為“天、地、玄、黃”四個等級。正式定名為“宜紅”,其意義:“一為製造地在宜市,另一則有宜呼其紅也的意味”。“一張淡綠色的紙上,印有龍鳳相對,中間出現一個橢圓,橢圓中出現端莊的‘宜紅’,兩旁印有廣東泰和合紅茶號及某年某月某日制的字樣,這便是宜紅的身份證——商標。”
泰和合紅茶號自成立後,宜紅茶產量逐年上升,由茶號成立1892年的25噸上升到1899年接近150噸,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初年因土匪橫行、豪劣侵蝕、同行競爭、市場萎縮,盧次倫於1917年10月將正式運行25年之久的泰和合紅茶號關閉停業,回廣東故里,研究佛學,怡養天年。1929年冬因病去世,享年71歲。
泰和合紅茶號停業後,宜紅茶的精製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峯縣漁洋關,精製的宜紅茶順漁洋河水陸路運宜都中轉,再水運漢口銷售。“光緒二十五年(1899),廣東鄭繼庭在漁洋關辦泰和合茶莊,於光緒三十年停辦。後有義成生、志成、仁華等茶莊。”“1913年,廣東盧淑良、盧旭明在漁洋關堂上辦太和洋茶號,到1926年停業。1931~1937年,計有11家茶號。最高峰年產紅茶萬餘箱(每箱25公斤)。其中源泰、恆信、民生、民孚、同順昌等7家並駕齊驅,且負名氣。”
鶴峰的張佐臣(1863~1938)盤得“泰和合”鶴峰分莊後,改名“聖記張永順茶號”,壟斷經營鶴峰紅茶,在漁洋關和宜市精製後運漢口,“十年暴富,大紅大紫二十年。”
漁洋關的宮福泰(1858~1933)名聖修,字敬臣,清末與俄羅斯源泰洋行合作經營茶葉,源泰茶莊在民國時期為漁洋關最大的紅茶號,他的9個兒子有2個開有經營紅茶的分號,其中大兒子宮葆初(1889~1951)為源泰茶莊最後一任總經理,他還與朗舅敖翠鳳在宜都縣城合夥開有“天成紅茶號”。
據1992年版《湖北省志·貿易》記載:“1933年前後,湖北省銀行多次帶領江西、浙江、漢陽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來漁洋關開設茶號,並將紅茶定名為宜紅茶。”至此,“宜紅茶”成為鄂西湘北交界的五峰、鶴峰、長陽、石門四縣茶區的公共品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宜紅茶生產基本停止,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暴發,宜紅茶生產完全停止;抗戰勝利後宜紅茶恢復緩慢,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宜紅茶產區四縣年產茶葉不足500噸。
1950年2月中國茶業公司在五峯縣漁洋關成立了“宜紅區收購處”,1951年3月轉建“宜都紅茶廠”,後改為湖北宜都茶廠,由老紅軍李治平(1916~1996)任廠長,解放軍安排一個整建制排的部隊負責安全保衛工作,在湖北、湖南兩省的宜昌、恩施、常德、永順四個專區的紅茶產區設恩施、五峰、漁關、鶴峰、泥沙5個一級站(處)和30個基層工作(收購)站,在宜市原泰和合紅茶號舊址成立“宜都紅茶廠泥沙手工分廠”,在宜昌城區設立營業處。負責全宜紅茶區毛紅茶的統一收購、精製,所產宜紅茶全部上調漢口外銷,產區再無其他任何一家收購毛紅茶精製加工的商號和企業。
由於宜紅茶產區的生產服務、收購運輸、精製加工的體系完備;加上地方各級政府採取了墾復荒蕪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初精製機械化、綠(白)茶改制紅茶和嚴格的統派購計畫管理等措施;還有原蘇聯三次派官員、專家到宜都茶廠和附近農村茶區參觀訪問,產品暢銷價格好等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宜紅茶的生產規模達到近2000噸,為最輝煌時期,宜都成為宜紅茶精製加工出口基地和中心,宜都茶廠成為當時宜昌地區外銷出口及創利稅大戶,宜紅茶也成為宜都、宜昌乃至湖北的一張亮麗名片,一些外地人士因宜紅茶才知道有宜都,部分業界人士還將宜紅茶簡單理解為在宜都(或宜昌)加工和啟運的紅茶。
1960年以後,原蘇聯對華貿易減少,加上鶴峰、恩施、宜昌、五峰、宣恩、建始等縣先後辦廠精製宜紅茶,成品交由湖北省茶葉公司以宜紅茶、或拼配成其它品牌出口外銷,宜都茶廠的生產規模逐漸下降,至九十年代初達到最低谷,年產宜紅茶不足500噸。這個時期,後建的精製茶廠紛紛轉產停辦,只有宜都茶廠一家還在困難中艱守。1998年宜都茶廠改制為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
進入新世紀後,由於茶文化的興起和人們飲茶習慣的改變,國內外紅茶市場看好,宜紅茶生產發展進入新時代。
二、產地範圍 宜紅茶在“泰和合紅茶號”創製、經營時期,產地僅為湘鄂邊界的石門、鶴峰、五峰、長陽(產地現已劃為五峰)四縣。民國時期以漁洋關為加工、集散中心後,產區略有擴大。
1951年宜都紅茶廠成立後,宜紅茶產區擴大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省宜昌、恩施和湖南省常德、永順(後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個專區的十六個縣,即宜昌專區的五峰、長陽、宜昌、秭歸、興山、宜都,恩施專區的建始、利川、恩施、巴東、宣恩、鶴峰,常德專區的石門、慈利,永順專區的桑植、大庸。涉及到種茶農戶5萬戶,計25萬餘人。
1958年原屬宜都紅茶廠的泥沙手工分廠遷至石門縣城,1959年建成投產,改“宜紅茶”為“湘紅茶”。從此湖南省不再生產宜紅茶。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宜紅產區精製茶廠較多,出現毛紅茶搶購現象,宜紅茶的原料產地曾經擴大到四川、重慶、湖南和貴州的中葉種茶區。
2013年12月,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發布《湖北宜紅茶》省級地方標準,規定宜紅茶的主要生產區域為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屬縣、市、區,核心縣市有宜都市、五峯縣、長陽縣、夷陵區、鶴峯縣、宣恩縣、來鳳縣、恩施市、利川縣、建始縣、巴東縣等十多個縣。這個區域內能生產條形毛紅茶的初制加工茶廠(含場、公司、合作經濟組織等)有近千家,能精製加工宜紅茶的企業不到十家,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
在宜紅茶的核心產區宜都和五峰分別申報並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宜都宜紅茶”和“五峰宜紅茶”的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其中宜都宜紅茶於2017年6月公示為中國和歐盟雙方互換認證的10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名錄,這充分說明,宜都生產的宜紅茶在國際上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聲譽及品牌地位。
為保護利用好宜紅茶這個區域公共品牌,2011年11月成立的宜都市宜紅茶協會代表宜昌、恩施的宜紅茶生產者進行行業管理,對區域外使用宜紅茶品牌的違法者進行了法律干預,有效保護了茶農的合法利益。
目前宜紅茶作為宜昌和恩施產茶區的公共品牌,得到區域內的茶農、企業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同,這個區域出產的紅茶均可叫宜紅茶,市場上的宜紅茶只是各自的商標標識和生產廠家有所不同。
三、栽培品種 巴山、峽川處於中國茶葉起源地範圍內,宜紅茶區是我國古老的茶區,幾千年的自然進化,使該區的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現栽培的茶樹品種多以當地進化遺傳下來的群體中葉類品種為主,也有人工選育的一些地方良種,如宜紅早、恩施苔子茶、宣恩苔子茶、鶴峰苔子茶、恩茶紅、巴東1號、五峰柳葉早等。
二十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又陸續引種推廣了一批無性系良種,如福鼎大白、櫧葉齊、舒茶早、鄂茶1號等。
四、加工工藝 傳統宜紅茶製作工藝十分精湛,分初制和精製兩大過程。初制是使茶葉鮮葉變成條索緊結、色澤黝黑的乾燥條形毛紅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乾四道工序。在全手工制茶時代勞動強度最大、最費力的工序是揉捻,葉少時手工在簸箕上搓揉成條,茶汁外溢即成;多時將萎凋葉裝在直徑約0.8米、高1米的木桶內,赤腳踩揉,身輕的還要背個石頭增加重量以提高工效;還可將萎凋葉裝入布口袋,放在一種上有扶手,一頭高,一頭低的“U”型木槽上,也稱溜槽,從上往下腳踩滾揉,反覆進行,直到口袋有茶汁出現。
精製是將長短、粗細、輕重、色澤不一的毛茶加工成性狀一致的商品茶,包括篩分、切細、風選、揀剔、提香、拼配、勻堆、裝箱等工藝,製成形、質兼優的成品茶。全手工精製時僅篩分工藝就有15種規格不同的竹篩,運用圓、抖、飄、撈、搖、頓、劈等篩技;最費工時的是揀剔雜物、茶梗等的工序,即“趕茶工”約占總用工的60%以上。
宜紅茶因初、精製頗費工夫,所以又叫宜紅工夫茶,簡稱宜紅工夫或宜紅。
現在不少茶葉企業生產高檔精品宜紅茶,鮮葉選擇單芽或一芽一葉為原料,僅通過初制加工工藝就可獲得商品性狀一致的名優宜紅茶,不必再通過複雜的精製工藝加工,可直接包裝上市銷售。
五、品質特點
宜紅茶是中國上等品質的工夫紅茶,誕生一百多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其品質的描述不盡相同。
史料上記述清末民初宜紅茶的品質特點為:“黝黑而光澤”,“顆顆般大的米茶”,“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較優”,“洋人稱為高品”。
上世紀描述宜紅茶品質特點多為:外形黝黑多金毫,湯色紅艷有金邊,滋味鮮醇回甘長,部分茶湯有“冷後渾”現象。
2013年《湖北宜紅茶》省級地方標準規定的特級宜紅茶的品質要求為:外形條索細秀顯毫、勻整、淨,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鮮嫩甜香、滋味鮮甜、湯色紅艷明亮、葉底紅勻明亮,細嫩多芽;部分茶湯冷卻後有“冷後渾”現象。
部分高品質的宜紅茶在沖泡時,豐富的茶黃素和茶紅素與咖啡鹼形成絡合物,茶湯熱時,溶於水呈游離狀態,使茶湯紅亮;當茶湯冷卻後呈乳狀物析出,使茶湯呈黃漿色渾濁,這就是宜紅茶的“冷後渾”現象,它與紅茶湯的鮮爽度和濃強度有關,是優質宜紅茶的重要特徵。
六、貯存方法
宜紅茶在乾燥、密封、避光的室溫條件下一般可保質18個月,如放在6℃以下的冰櫃(櫃、庫)中,保質期可翻一倍。
生產和經營企業保鮮茶葉多用冷庫,或充氮貯藏。
家庭飲用宜紅茶,最好購買鋁箔複合塑膠袋裝的50~250克的小包裝茶葉,再用食品級塑膠袋將若干小袋密封裝成適當大小保存。如貯藏在冰櫃中,飲用時每次取出一小袋,待與環境溫度一致時開袋使用,避免空氣中的水分遇低溫茶葉會形成小水珠,凝結在茶葉上,加速茶葉劣變。開袋未用完的小包茶葉封閉開口,或置於茶盒中,室內保存即可。
七、沖泡方法 宜紅茶的沖泡茶具最適宜純白瓷杯具,既能品味嗅香,也易觀色悅目;次為玻璃茶具,但觀色易受茶台等背景色影響;最次為一次性杯具,特別是紙質杯,茶湯易變黑,影響感觀和品茶欲望。
泡茶的水以純淨水最好,飲用自來水也可,燒開後水溫降至90~95℃最宜,嫩度高的茶,水溫略低。日常泡法:洗淨茶杯,投入3~5克茶葉,沖入茶重40倍的開水,浸泡1~3分鐘後將茶水倒入小杯,實現茶水分離,或直接拿泡茶杯,先聞香,再品味。
品飲時要細品慢飲,探知茶中甘味。待“滿口生香,回味甘美”時飲茶者就有一種“心清氣爽,回味無窮”的感覺。宜紅茶一般可以沖泡3次左右,茶汁濃淡也可因人而異。
八、功能作用
宜紅茶為全發酵茶,鮮茶葉中的主要有益物質茶多酚,在加工過程中被酶促氧化、聚合形成茶黃素和茶紅素,其含量的高低決定了成品茶紅湯、紅葉的風格特徵和品質的優劣。
臨床醫學試驗表明,茶黃素和茶紅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動脈硬化、增強毛細血管功能和抗突變等作用,紅茶的脂多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咖啡鹼能提神消疲和利尿解毒,多酚類可殺菌消炎,同時紅茶中的多酚類、醣類、胺基酸、果膠等與口涎產生化學反應,能剌激唾液分泌,導致口腔覺得滋潤,產生清涼感達到生津止渴、消暑降溫的作用。
紅茶醇和性溫,擅溫中驅寒,溫胃驅寒,能化痰、消食、開胃。可見,宜紅茶適宜脾胃虛弱者飲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冬季、中老年人、脾胃欠佳和白領人士更宜選用紅茶品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