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縣城隍廟廟會

宛平縣城隍廟廟會

宛平縣城隍廟廟會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宛平縣城隍廟坐落在北京地安門外西黃城根路北。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據清《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五月初一日,西城都城隍廟開放,宛平縣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廟會見,此固荒誕無稽事。然沿街空巷,逐隊而觀,甚至有各種香會隨之,謂之獻神。如秧歌、高□、五虎棍之類。又有捨身還願者。”1927年國民軍北伐後,此舉遂廢。但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仍有為期五天的廟會。該廟會白天並不熱鬧,主要是在晚間上燈以後結合上元節的燈會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平縣城隍廟廟會
  • 地點:北京地安門外西黃城根路北
  • 相關記載:《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 特點:上元節的燈
燒火判兒,城隍出巡,

燒火判兒

京城最有名的燒火判兒,就數宛平縣城隍廟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內相繼建有三座城隍廟,一座為都城隍廟在復興門內成方街;一座是江南城隍廟在宣武門外南橫街;還有一座就是這座宛平縣城隍廟。到了明代,城隍神亦執掌陰司冥籍,並負有監察官吏之責,這就不難想像為什麼要燒火判兒了。宛平縣城隍廟,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有五天的廟會活動,那裡的廟會說是廟會,實際上主要是晚上“燈節”的活動。廟會期間,廟前東西各半里許的街旁,設有燈籠攤、爆竹攤、各種風味小吃攤、玩具耍貨攤等各類應節物品攤。廟內各壁間遍懸紗燈,每至夜間,萬燈齊明,輝煌耀目。
每晚掌燈後,遊客便雲集而來,等著看燈節里最熱鬧,也是最吸引人的活動———燒火判兒。只見在廟的正院內安放著一尊用泥塑的空心“判官”,也有人說是鐘馗。判官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形狀就像一個大砂鍋。判官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也有用泥塑的,原來牙笏上面寫著:“你可來了,正要拿你!”後來為提醒遊人防盜,改書:“當心扒手”。判官腹中是空的,其實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爐膛裡面裝上煤,大概可填煤炭200餘斤,生著火以後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雙乳冒出,煞是好看,惹來大批遊人圍觀。燒火判兒所用之煤,都是個人和商號、京西煤礦等捐的。

城隍出巡

清代每年舊曆五月初一至初十,開廟十天。初一日,宛平縣的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廟相會見。城隍出巡,氣勢很大,儀仗威嚴,銅鑼開道,肅靜迴避牌,旌旗傘扇,全份執事。以八人肩輿抬著城隍爺,轎前後有捨身還願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鎖,扮作罪犯,慢慢跟行。還有各種香會相隨,如秧歌、高蹺、五虎棍之類,邊走邊表演,鑼鼓喧天,謂之獻神。沿途觀者如潮。 宛平縣城隍駕到時,都城隍廟亦以旌旗執事,香會文場相迎。屆時幾檔子甚至數十檔子香會相聚一起,各自表演拿手絕技,把走會活動推向了高峰。進廟會後,舉行隆重的儀式,上香焚表,祈禱城隍爺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善男信女進香者,不計其數。 廟會期間,百戲雜陳,攤棚林立,尤以賣估衣者為多。 廟會期間,城隍廟正院內用泥土塑造一尊空心的“判官”,升上煤炭,使之從五官七□噴火,謂之“火判”。“判官”手裡拿一牌子,應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後來,為了提醒遊人防盜起見,上書:“當心扒手”。歷年,四九城的居民都扶老攜幼地到這裡看“火判”。廟的正殿、配殿均掛有紗燈,上繪《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傳》、《七俠五義》等連續圖畫,裡邊按上蠟燭或電燈,供人觀賞。殿內供奉城隍爺的塑像,廣陳供養,燈火輝煌。有許多善男信女到廟會進香。廟會外東西各半里許,設有香攤、爆竹攤、燈籠攤,還有紙制元寶、片魚等象徵吉慶祥瑞的應節物品攤床,其中間雜有少量的夜宵攤和兒童玩具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