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香寺巷東起建國北路,西至壩子橋弄,長80米。巷內有定香寺,故名。1999年建華源發展大廈時,地名消失。《嘉靖仁和志》:仙林定香寺,在西湖上,名香積院,宋乾德四年(966)許丕建,治平二年(1065)改今額,寶慶間改為旌德觀,遂別建寺於艮山門。紹定五年(1232),撥隸仙林寺。元末兵毀。洪武初重建,二十四年(1391)並仙林寺。建國初定香寺址定香寺巷8號,為五開間三進殿堂。1958年毀佛像,改為民居。1980年拆毀建樓房,僅存原後殿座樓部分房屋為民所居,東河改造工程中全部拆除。
宋時定香禪院為城隍廟,神孫諱謨,宋紹興間為郡太守,直道愛民,竟死於官,於是祀之。
姚思勤,字汝修,號春漪,仁和人,居定香寺巷。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廣交遊,勤著述。家住東河,中庭桂樹一枝,為數百年物。遂名其堂曰桂堂,又自號曰桂隱。計偕北上,開設壇坫,一時名公卿皆與之游,旋以病歿都門,人鹹惜之。著有《東河棹歌》、《東河棹歌詩注》等。
釋實月,號漁陸,又號智俍,常駐錫定香寺,後居理安。有《定香寺雜詠》十一首,其二云:“清曉柴門手自開,煙凝小徑綠封苔。賣花聲向橋西去,買得一枝隨意栽。”詩中所云橋,即壩子橋。實月著有《南吟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