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書(北宋程顥與張載討論所謂“定性”問題的書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程顥與張載討論所謂“定性”問題的書信。也是程顥遺留下來的唯一自己撰寫的哲學論文,後人稱之為《定性書》(見《宋元學案·明道學案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性書
  • 作者:程顥
  • 始興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宋元學案·明道學案上》
典範作品
據《朱子全書》卷四十五《舜弼問》條下說:“此書在鄠時所作”,約當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所謂定性,就是安定自己的“性”使之不為外物所動搖。這實際上是理學家普遍重視的修養問題。張載認為,要“定性”必須與外物隔絕,否則會被事物牽累而不能不“動”。程顥對此提出異議。首先,程顥指出,張載的根本錯誤是以“己性”為內,以外物為外,於是就發生“己性”為外物引誘而不能“定”的問題。其實,“性”本來無所謂內外之分。只有從性“無內外”這個前提出發,才可以達到“動亦定,靜亦定”的精神境界。接著,程顥進一步對所謂“無內外”加以說明:“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意即天地無心,以萬物之心為心;聖人的精神境界與天地一樣廣大,能順應萬物而無自私的感情。而一般人則容易犯“自私”和“用智”的錯誤。“自私”和“用智”會防礙人對事物做出自發的正確反映。程顥認為,張載主張“非外而是內”,就是“以內外為二本”,由此出發,那就永遠達不到“定性”的精神境界。所以,“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內外兩忘”則是以內外為“一本”。“兩忘”則心中澄然無事,無事則定,定則明,也就不會有應物之累。朱熹指出,《定性書》中所謂“性”即是“心”(《朱子語類》卷九十五)。“定性”實即孟子所謂“不動心”,是理學家所提倡的一種修養理論。《定性書》由朱熹訪求並補正,收入《近思錄》,而成定本。《河南程氏文集》、《二程全書》以及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的《二程集》均收入此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