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城鎮(定城(安徽定遠縣轄鎮))

定城鎮(安徽定遠縣轄鎮)

定城(安徽定遠縣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定城是定遠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居全縣中部略偏北,東距江蘇省南京市142公里、滁州市78公里,南距省會合肥市95公里,定城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在中國幾次南北大分裂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定城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定城
  • 外文名稱:Dingcheng  Dingyuan
  • 別名:城關  定遠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滁州市定遠
  • 下轄地區:轄21個社區居委會、1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定遠縣定城鎮戚繼光大道
  • 電話區號:0550
  • 郵政區碼:2332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部
  • 面積:277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 
  • 方言江淮官話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
  • 著名景點:花園湖公園、包青天廉政公園等
  • 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
  • 火車站定遠站
  • 車牌代碼:皖M5
  • 母親河:馬橋河(池河
  • 定城名人董槐 李慶龍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工業發展,農業發展,交通,風景名勝,地方特產,

建置沿革

定城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境內曾有西曲陽、東城、陰陵等縣建置。唐武則天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定遠縣治遷移定城鎮。定城自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興築城池。元明清時,城池因戰爭和洪水屢遭破壞,先後修復10餘次。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日本飛機轟炸定城時,城池全部被毀。定城鎮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在中國幾次南北大分裂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1月18日,定城解放, 1959年定為建制鎮,1984年升格為標準鎮。1992年2月份撤區並鄉,原定東鄉、定西鄉併入定城鎮,1993年9月分原定東鄉、城西鄉又從定城鎮劃出,2001年12月原定東鄉、城西鄉又合併到定城鎮,2007年原程橋鄉、齋朗鄉合併歸定城鎮。

地理環境

定城鎮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在中國幾次南北大分裂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該鎮居全縣中部略偏北,東距江蘇省南京市142公里、滁州市78公里,南距省會合肥市95公里,北距南北交通樞紐蚌埠市75公里,西距淮南市67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寧淮高速公路縱跨東西,距開通的京滬高鐵定遠客運站僅12公里,近屬南京、合肥都市圈,遠融長三角經濟圈。

社會

新中國誕生後,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定城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政建設日新月異,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交通能源、文化教育、體育衛生、郵電通訊、醫療保健等社會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定城交通十分便捷,公路四通八達,合蚌、定滁、定明、定爐四條主幹路通向四方,每天都有班車通往上海、南京、常熟、義烏、合肥、蚌埠、淮南等省內外大中城市。縣內已形成了以定城為中心的鄉村公路網,可與21個鄉鎮相通,每天均有客車往返。電力設施配套、能源充足,有22萬伏、11萬伏和3萬伏變電所各一座。郵電通訊快捷,4.5萬部程控電話8萬門行動電話以及小靈通與世界各地聯網,國際網際網路覆蓋全縣。城內主幹道10街44路79巷縱橫交錯,整齊暢通。改造後的曲陽大街、東西大街、南環路、迎賓路、長征路、幸福路等兩旁高樓聳立,商鋪生意興隆。全省設施一流的縣級游泳池、初具規模的體育場、城市花園小區、錦竹園小區和綠園小區等向人們展示現代化縣城的風采。正在建設中的縣東城新區、花園湖公園、縣工業園區、漢畫像石館、曲陽商業步行街、合蚌路示範街區、人民路商務街等也必將成為定城人引以為豪的一道道亮麗風景。建材、糧油、蔬菜、水果、服裝、機械、日用百貨等20多個專業市場分布有序,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商業網路。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一年一個台階。定城依託縣城優勢,積極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市場繁榮,城內商場、超市、中小店鋪林立;中高檔賓館、浴室及娛樂休閒場所數十家;餐飲業興旺,高檔優雅的大酒店,經濟實惠的小餐廳完全能夠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
定城定城

政治

韓先鋒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李 瑩 黨委副書記、鎮長
李長和 黨委副書記
司吾雲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王道奇 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
吳春燕 黨委組織委員
陳育生 黨委宣傳委員
費治中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張宏珍 黨委委員、程橋工委主任
鄔仁貴 黨委委員、齋朗工委主任
胡錦富 黨委委員
管茂傳 人大副主席
劉宏周 副鎮長
孫永勝 副鎮長

經濟

定城鎮從事農業生產的22個行政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效益為中心,以增收為目的,不斷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穩糧擴經,形成程橋4000畝魚業養殖、宮集村50畝草莓、何莊、連環等村1000畝無籽西瓜、棠店村5000畝優質水稻、東顧村等沿山畜禽養殖基地。長青、城北、城南、南塘、定東、程橋等大部分村組以蔬菜生產為主,由於大量採用冬暖式蔬菜大棚等技術,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蔬菜生產可基本供應定城居民需求。距定城東6公里定滁路北處的3000畝銀杏園,它不僅為豐收村帶來可觀經濟效益,也是定城鎮江淮分水嶺治理一種有效模式。 2006年全鎮累計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2.1億元,財政收入2651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90元。鎮綜合實力在滁洲市36個經濟強鎮中居第14位,在全省百強鄉鎮榜上有名。2007年初以來,定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在鎮黨委書記韓先鋒同志的帶領下,繼續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的總體目標,以工業化為核心、以招商引資為支撐、以發展城郊型經濟為依託、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經濟強鎮建設,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全鎮累計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6.2億元,財政收入480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二、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2:23.1:32.7,鎮綜合實力在滁洲市36個經濟強鎮中位居前列,在全省百強鄉鎮榜上有名。

工業發展

定城鎮的工業特點是:底子薄、起步晚、發展快。建國前,定城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環境中,沒有真正的現代工業,僅有碾坊、油坊、磨坊、糟坊等加工作坊30餘家。這些作坊工具簡陋,全靠人力作業,且生產規模很小,多者一、二十人,少者3—5人。手工業多為鐵、木、泥水、縫紉等匠鋪,常為家庭成員或師徒三五人組成。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工業開始起步,一批機械化工廠相繼建立,但發展十分緩慢。改革開放後,定城工業開始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工業為主導,全民、集體、私營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地方工業體系。至1990年底,在城的縣屬工業企業63個,滁縣地區直屬中型企業1個(石膏礦)。全鎮企業總數1351個,其中鎮辦工廠19個,校辦工廠3個,鎮屬羽絨廠、化工廠、麻紡廠、修配廠、汽酒廠、醬醋廠等十餘家工廠已初具規模,形成各自的定型產品。1986年底新建的定遠羽絨廠,全部採用國內先進設備。至1990年底,鎮屬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已達939.78萬元,工業年產值3311.52萬元,年利稅 581萬元。

農業發展

定城鎮農業規模很小,僅轄兩個農業行政村,共有1770人,耕地573畝,以蔬菜生產為主。由於大量採用蔬菜大棚等新技術,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長青村,已成為定城6萬多人口的蔬菜供應地。兩村人多地少,大部分勞動力已轉向城市的工商業,純農業產值很小,城郊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已達到或超過城鎮職工的生活水平。1990年人均純收入已超過千元。

交通

定城公路四通八達,合(肥)蚌(埠)、定(遠)滁(州)、定(遠)明(光)、定(城)爐(橋)四條主幹公路通向四方。每天都有班車通往南京、合肥、淮南、蚌埠、滁州等省內外大中城市。縣內已形成了以定城為中心的鄉村公路網,可與53個鄉鎮相通,每天均有客車往返。

風景名勝

定城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在中國幾次南北大分裂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定遠縣治遷至定城始為縣治,此後1200多年曆經數個朝代,縣治基本未動。定城自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築城池。元明清時城池因戰爭和洪水屢造破壞,先後修復10餘次。民國28年日本飛機轟炸定城時,城池全部被毀。明代鼎盛時,城內名勝古蹟頗多,著名的有董槐墓、魯肅祖母墓、戚繼光亭、巽峰閣、西禪寺、文峰塔等。風景區花園湖,更是景色宜人。那時市容整齊,商埠林立,商賈雲集,市場繁華,成為江淮之間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清末和民國間遭遇幾次大的戰爭破壞,文物古蹟破壞殆盡,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定城已是一片衰敗景象。
定城鎮(定城(安徽定遠縣轄鎮))

地方特產

油酥饃
和息縣的油酥饃有很大的區別,中間可灌上雞蛋,面薄且酥,由於是放入爐內烤成,所以外焦里嫩十分可
小雞帖餅小雞帖餅
口。
小雞帖餅
雞湯加酥餅,乃泉塢山野味必出美食。也是淮揚菜典型名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