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官陂村境域屬東莞縣第三區金桔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犀楊鄉,第三區(即寮步區)大沙大鄉楊屋小鄉,大嶺山公社楊屋生產大隊,大嶺山區楊屋鄉,東莞市大嶺山鎮楊屋管理區,大嶺山鎮楊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官陂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
楊屋村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楊屋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822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官陂村位於大嶺山鎮南部,距大嶺山鎮政府6.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與
石嶺仔村、
大圍村、荔枝園相鄰。
自然災害
1977年春,大旱,官陂村當年糧食減產10%。1996年,寒潮來襲,連續7天降霜,官陂村塘魚、蔬菜、香蕉、薯類損失嚴重。
人口
2015年末,官陂村戶籍人口420人,其中男211人,女209人。
經濟
官陂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莞草為主,兼種花生、番薯、木薯、蔬菜、荔枝、龍眼、烏欖、黃皮、大橘等。改革開放初期,大力發展集體企業,有加工廠、磚瓦窯廠等。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1986年,引進第一家工廠。
2015年,官陂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家具、電子、模具、塑膠、皮具等。是年,有企業40家,私人個體工商戶180家。村集體總收入138萬元,純收入123萬元,資產總額57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官陂村內有籃球場1個,公園1座。
基礎設施
1963年,楊屋生產大隊(含官陂村)砍伐100多棵大荔枝樹出售,集資架設高壓線及通往各生產隊的電線。1964年,官陂村通電,1996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0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官陂村有國道G107、縣道楊朗路穿過村境。1979年,途經官陂村的寮宵(莞長)公路修復通車(泥路)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民國初期,由大圍村何、姚姓村民遷此立村,村名來歷不詳。
本地方言
官陂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大嶺山話。
祭祖活動
官陂村每年清明節組織村民到虎門赤崗祭祖,每年春節時請舞獅隊到何氏大宗祠表演拜祭。
族譜民約
清代,何壽泉纂修《何氏族譜》,2012年,邱順福纂修《邱氏族譜》。村民遵守2012年楊屋村民委員會制訂的《楊屋村村規民約》。
世居村民
官陂村世居村民有何姓、姚姓。何姓先祖於南宋鹹淳八年(1272年),從廣東南雄珠璣巷遷至東莞茶山圓頭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遷楊屋大圍,民國初期遷至此地。姚氏先祖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由廣東南雄遷東莞金桔嶺,民國初期,遷至此地。
傳統民居
官陂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80座,其中建於民國時期的青磚瓦房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部分完好,無人居住。
地方特產
官陂村農產品有荔枝、龍眼、烏欖、黃皮、大橘等;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