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山東省棲霞市官道鎮)

官道(山東省棲霞市官道鎮)

官道鎮位於棲霞市西南端,西與招遠、南與萊陽接壤,屬膠東半島腹地。面積114.09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10651戶,人口3.2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道
  • 位置棲霞市西南端
  • 面積:114.09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
官道自明朝1368年建制,因位於官府所修路旁而得名,1984年由官道公社改為官道鄉,1994年撤鄉設鎮。屬丘陵、平原地形,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棲霞較為平緩的地區之一。
官道名稱的來歷有二,其一,以地處官用大道而得名,始建於明代(1368年)。其二,據說,當年崗山寺廟宇(唐代建,歷經唐、宋、元、明四朝800餘年,是山東濰坊以東膠東半島的佛教中心。詳見《崗山留傳說》全文。)不法和尚被用靶刑懲治後,其寺前的房子下那受牽連的盜賊村落“房子下”被官府也查抄。當時除罪孽深重的被官府就地正法外,其餘的全被強迫遷居,而後就在原東海至京城長安的官用大道旁邊另建村落,即官道。一是新村落地處官用大道旁邊,二是因官府指點讓他們走向正道,故名官道。此說是否屬實且不說,不過崗山前的那十多畝地的鄒家瑩盤倒是一個較為有力的證據。聽說這片地處崗山前懷風水寶地的鄒家瑩就是從那時留下的,也就是說這一墳塋地是當初廟宇給他們的。當今的官道村就有一部分人是他們的後裔,鄒家的那一大片墳塋地至今香火正旺,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又則,一位70年代到過官道李家溝村修剪果樹的外地老者說過這樣的事,抗日戰爭時期它曾被抓在觀里據點充當過“二鬼子”,據他所說,日本鬼子在海萊線上只設蛇窩、觀里兩個據點,說這兩地名字好。一是“蛇窩”,二是“罐里(諧音即觀里)”,適合人畜生存,是個好地方,日軍最講究人文地理。他們認為官道可放心的通過,但不能停留,因這屬於官用大道暢通,因此日軍在多次掃蕩中只是在官道通過,很少停留。至於西邊的道頭就更不用說了,每次路過都是繞道而過設法避開,因“道頭”諧音為“倒頭”,不吉利,故在道頭村從無遭鬼子搔擾。
官道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大丁家漢代古墓群及唐太宗征東留下的“半城溝”和有唐王賜封的“崗山”及和尚廟宇“崗山寺”、泥冢等遺址。它北依艾山山脈,南靠一馬平川的東西大窪,是人人嚮往的風水寶地。相傳太宗征東時,曾在此擺過討伐高麗倭寇的戰場。據說因觸犯了地名而痛失三員愛將。其姐夫柴紹殉職入燃柴嶺,大將鐵遇戰死在鋼兒山,主將李玉瓶獻身盆口峪,折兵幾萬。為懷念死難眾將士,經祖籍離鋼兒山80里的山東曲城(今萊州)當朝宰相魏徵舉薦,有太宗口喻將東征時在鋼兒山上設過崗哨立過戰功的群山賜封為“崗山”,後又建有宏大的和尚廟宇供奉亡靈。“崗山的和尚罷了”的典故,至今有口皆碑。
官道村是鎮政府所在地。新村官道以官道、楊家窪、大丁家、沙嶺、大小花園幾個村原有建築為依託,沿海萊路兩側開發建設,現面積1.5平方千米。鎮東西主幹路為官道路,喜迎八方來客。南北為振興街,為商貿、行政、文化教育等中心。鎮南北兩邊各有一條東西走向如大中城市的外環路,以緩和海萊路官道段的交通擁擠,分別為花園路崗山路。鎮內設有中學、國小、鎮衛生院、農村信譽社、中國網通、郵政局、派出所、交通客運站、廣播電視站、法廳以及聯通網通等服務設施及上百家個體私營企業和個體經商業戶。繁榮了鄉村經濟,方便了民眾生活。
據記載,定海郡隋氏始祖隋世紀大宋末年由河南省汝寧府固始縣東關還遷居山東登州府棲霞縣蛇窩泊後,因信仰佛教,時常到寺院拜佛求經。到四世大元年間,家族十分興旺,兄弟四人均為名士。行一伯元時任高密知縣,行二德仁任太州鹽場管軍,行三世昌元受安遠大將軍,被嘉封為定海侯(據《萊陽縣誌》和《定海郡隋氏祖譜》記載。海陽市行村鎮何家疃有大元定海侯隋大將軍坆塋)。當年寺廟與隋家交往更加密切,隋大將軍每逢離京回家都要進寺院同主持頌佛經資普度眾生,關係融洽。高密知縣伯元定期回訪寺院並按派家人協助看管花園。大明洪武年間大花園始祖十三世隋召由海陽市水頭村遷居大花園。這也就是大花園隋氏家祖在大花園的起源和村名的由來之一。
另,崗山寺院的花園原在現如今大、小花園兩村後溝北岸,這裡有當年管理花園憎人們的房舍。院內有一口來之崗山地下泉水的大井,水深且很適合人畜飲用。由於井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又灌溉方便,其周圍生長了大片大片茂盛的各種名貴的大花,故叫大花園,即現在的大花園村。此井現尚存,早些年間用大石頭封蓋埋入地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為開挖崗山水庫西乾渠排水溝而裸露,上部井壁僅剩下一半,即屬於半圓形,渠底部分淤泥覆蓋為原型,待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