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村(陝西省興平市西城街道辦事處官莊村)

官莊村(陝西省興平市西城街道辦事處官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莊村隸屬於陝西省興平市西城區東南部,官莊村隸屬於岐山縣益店鎮,位於岐山縣城東15公里處,現有31167人。橫穿隴海鐵路。由官莊、南堡子兩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農戶697戶,3428人、黨員60個;耕地面積2500多畝,全村改廁50%以上,全村已全通上自來水。官莊村有著種植蔬菜的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莊村
  • 外文名:Guanzhuang
  • 國家:中國
  • :陝西省
  • 地區:位於興平市西城區東南部
  • 人口:3428人
  • 面積:2500多畝
基本村情,摺疊歷史沿革,摺疊官莊老街,摺疊人文古蹟,摺疊古祠堂,摺疊德馨莊,摺疊今後發展,

基本村情

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石材加工、茶葉種植加工、蠶桑生產等方面的致富能人,帶動了一方民眾發家致富。目前,全村擁有"雙培雙帶"示範基地4個,示範戶30戶。
官莊村位置
依託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經濟。宣紙製造、水電、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豆製品加工及茶葉、蠶桑等多業並舉。引資200萬元,創辦明珠製衣廠,年產值600餘萬元,實現稅收60萬元,轉移當地勞動力70餘人,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曉雲"豆製品公司年產值達30萬元以上。茶葉、蠶桑收入數百萬元。
加大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0餘萬元,按照"五室十有"標準,建成一幢3層600㎡標準化村部,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五大中心"的作用。投資50餘萬元建成1.公里水泥街道。加大康居新村工程建設,目前已吸引20戶入住。將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等。村內公共設施比較完善。
官莊村

摺疊歷史沿革

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莊鎮也是潛山縣的最高峰。近處,蜿蜒的官莊河穿村而過。依山傍水的官莊古鎮,始建於漢末,興盛於明清。
官莊地名始於宋朝。據宋史記載,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屯田、營田、職田、學田,官莊之政令。清朝《吳振臣寧古塔紀略傳》載:清康熙時,寧古塔將軍編流人隨旗下,設立官莊。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官莊"是行政機構的名稱。千百年來,因這裡世代讀書,為官者甚眾,後人便以"官莊"為地名沿襲下來,官莊鎮、官莊村名皆緣於此。

摺疊官莊老街

官莊始建之初,先民以造紙為主業,集合糟坊,依山傍水,群居成鎮。宋元後,官莊成為桐、潛、舒、岳(岳西縣民國置)四縣的物資集散地,乾隆年間即有"官莊一條街"的稱呼。
老街全長300餘米,寬3米,路面由青石板鋪成,兩旁店鋪眾多,主要經營漢皮紙、書畫紙、黃板紙、竹木器、油漆畫、豆製品、茶葉、蠶繭等,素有"豆腐之街、書畫之鄉"之稱。
官莊產桑皮書畫紙始於宋元時期,今官莊古時生產的桑皮書畫紙遠銷印度、日本等國家,因產於官莊,又名"官莊書畫紙"。桑皮紙以優質野生植物纖維為原料,性能獨特,無蛀、無毒,可書、可畫。2004年,桑皮紙還走進了紫禁城,破解了故宮修復古蹟難題。
官莊老街上,流傳至今的,除了桑皮紙,還有豆腐。如今的官莊老街有了新的名字,叫"豆腐一條街"。官莊由於海拔高,山地土質好,氣候濕潤,特別適宜黃豆生長;加之山里清泉眾多,甘甜清冽,做出的豆腐白如玉、嫩如脂、素而香、鮮而純。因此,幾百年來,這裡家家戶戶便形成了做豆腐、吃豆腐的習慣。
官莊豆腐坊至今還保留著傳統手工做法。選豆、浸泡、上磨、擠漿、燒煮、點鹵、壓單,每道工序都不緊不慢,精工細做。一鍋豆腐,能產出豆腐、豆皮、豆棍、千張、醬乾等系列產品。做一鍋豆腐可沒有浪費的部分,豆渣是養豬的精飼料,就連壓豆腐流下來的熱水也大有用處,冬天牛愛喝,人們用它來洗澡不會生瘡。如今男人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豆腐西施",便成了官莊老街一道亮麗的風景。

摺疊人文古蹟

摺疊古祠堂

毗鄰官莊老街的是余氏宗祠。"余姓"在官莊是大姓,從古至今出了20多位名人。余氏宗祠是一處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三進兩廂,約400平米,是余氏先祖余文章在清乾隆57年(1792)修建的。
古祠堂在解放前,每年有一至兩次族務活動,解放後被視為國有資產使用,做過學堂、供銷社、食品組、公社企業、個體廠(坊)。由於歷史原因,曾損毀嚴重。"2011年,家族開會,湊錢整修祠堂,恢復古蹟。"到2013年祠堂才基本整修完畢。後來經過申報,如今祠堂已是縣、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修如新的余氏宗祠,東廂設有農耕文化屋,用來展示各種農具,還有農家書屋,西廂依然是余氏家族的會議廳,用做家族議事的活動中心。在大廳兩側的牆上,貼有餘氏宗祠的簡介、余文章傳、五世堂後裔歷史名人簡介及余氏的家規家訓。在廳前,還有高懸的"五世同堂"和"七葉衍祥"匾額,匾額雖有些斑駁,但乾隆手書遒勁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見。余氏宗祠里的一切,處處顯露出余氏家族昔日的榮光。

摺疊德馨莊

出了余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棵4人合抱的銀杏古樹。樹下的牌子上顯示,此銀杏樹約植於明弘治年間。古樹依然枝繁葉茂,樹下設有石桌石凳,早有村民圍在樹下納涼聊天。
過了銀杏樹便是德馨莊。德馨莊俗名廣興老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乾隆末擴建成明七暗九硬五進的大宅子,占地8400平方米。據史料記載,余文章就出生在這裡,出生剛滿月,父親病逝,母親獨身撫孤,余文章成人後,以孝敬孀母為第一要事,母親老病,他與妻子日夜陪侍,親制湯藥,數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誠孝聞聲遠近,鄉人倍受感化,鄰里相助,敬老撫幼,友愛兄弟,和睦相處,蔚然成風。余文章一生忠孝節義仁愛之風,不僅受到當時百姓的景仰,也受到朝廷的肯定,《清史.孝義傳》將其孝善行立傳載入。
乾隆五十五年,余文章87歲,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處。縣令見聞奏報朝廷,乾隆乃賞賜"五世同堂"匾額,隔3年又賜"七葉衍祥"匾額。在莊正門門楣上,依然可見"五世同堂"的石刻。
如今的德馨莊,內里的房屋雖有些破敗,但從外面看,依然恢弘大氣。白牆黑瓦,雕欄翹角,古色古香。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為傳承孝義文化,促進和諧村居和精神文明建設,官莊村的余曉八廣泛梳理余文章治家經典,就地改造廣興老屋,讓德馨莊重新煥發出時代風采。

摺疊今後發展

官莊古村在推進美好鄉村建設中,堅持依山就勢,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持田園風貌和古樸特色,並充分挖掘村內傳統文化資源,保留傳統的精華,進一步提升硬體和軟體,使傳統古村落煥發出新的容光,適應新時代的需求,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美好鄉村建設能讓古村落"活"起來,而古村落的傳統文化,能讓新時代的美好鄉村更具內涵和特色。通過美好鄉村建設對古村落進行保護,不但能互利共贏,還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