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定義
寺院按監督管理權屬劃分的一種,指由政府敕設,或接受政府封賜食祿等經濟上的援助,且由國家管理、監督的寺院。為‘私寺’之對稱,“私寺”也稱“民寺”即民間寺院。。
唐高宗時期佛教官寺開始由皇帝統一命名和管理,唐朝有歷史記載的皇帝命名官寺有四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官寺被統一命名為景星寺、天授元年(690年)命名為興教寺、天授二年(691年)命名為龍興寺、最後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名為開元寺,官寺皇帝命名只是封號,每座官寺還有自己的寺名,比如泉州開元寺的寺額名稱:“敕大開元萬壽禪寺”、明朝漳州古城圖漳州開元寺標註為“開元淨慧寺”,廣東潮州開元寺的寺額名稱:“敕大開元鎮國禪寺”,人們就習慣稱開元寺,這就是全國各地有很多開元寺、龍興寺、大雲寺的原因。
泉州開元寺唐朝乾寧四年碑記:“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三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舍為蓮花道場。後三年,升為興教寺,復為龍興寺。逮元宗之流聖儀也,卜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號及(句)。諒兆水於木,垂雲草(謂桑蓮之與雲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又冠開元焉。金聖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誠參錯其道,巍巍聖儀,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寧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武宗毀佛後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五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二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西天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和杜牧(803-852年)都是唐朝大詩人他們的兩首名詩《閒吟》和《江南春》都寫出了“武宗毀佛”後當時中國佛教的衰敗!
閒吟
唐 白居易
留司老賓客,春盡興如何。
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閒傾一盞酒,醉聽兩聲歌。
憶得陶潛語,羲皇無以過。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國宋代所設的禪宗
五山十剎,以及日本的敕願寺、國分寺、定額寺、御願寺、御祈願寺等,均屬官寺。但後來的官寺就是指由政府敕設,或接受政府封賜食祿等經濟上的援助,且由國家管理、監督的寺院。
官寺定製
中國歷史上的官寺,隨帝王的奉佛程度而有差異,並未成為定製。以隋代為例,隋文帝在長安所設定的大興善寺,為當時全國佛教的中心。當時奉敕入住該寺的名僧即有五十餘位。此外,文帝又在國內四十五州敕置大興國寺。這類官寺,往往由政府附賜田莊,以為寺產。而帝王在舉辦全國性的佛教法會時,這類官寺則必須加以配合。此外,宋代的五山十剎也是一種官寺。其寺領田莊,也多由統治者所賜予。
日本官寺
日本官寺之設定,最早是舒明天皇十一年(639)七月敕定的百濟大寺,其次是天武天皇九年(680)四月敕定的二、三所國大寺,以及大寶二年(702)十二月的四大寺,天平勝寶八年(756)五月的
七大寺,寶龜二年(771)八月的十二大寺,平安時代的十五大寺等等。在管理、監督上,中央方面是由僧綱擔任,地方方面是由國司、國師(後來改稱講師)擔任。中世以後,凡是受到幕府保護的寺院,皆稱之為官寺。
[參考資料] 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
武山官寺
官寺坐落在
甘肅省武山縣城內南門西側,是一座珍貴的元、明時代的建築,一九八一年九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官寺原建築規模較大,分上、中、下三院。下院北殿為天王殿,東西有三官殿、股()殿及鐘鼓樓等。正殿坐南向北,雙龍鎖柱,富麗堂皇,內塑三大菩薩、二十四諸天。中院兩側皆為僧房,正殿燃燈古佛。上院主要建築為十八羅漢殿。各院柏槐成蔭,花草漫地,肅穆幽靜,惜大都已毀。現僅存古佛殿一座,坐南向北,面闊三間,單據懸山頂,前後各有檐柱四根,殿內金柱四根,隔扇直接安裝於榴柱之間,前後各置斗拱七攢。大殿兩側接建配殿,為單據廡殿頂。為了突出大殿,有意降低配殿之基,對稱列於大殿兩側,自然形成兩小扶一大的宏偉布局。官寺的建築結構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建築風格。建築藝術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