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瓦官寺記

游瓦官寺記

該文選自《漁洋文略》卷四。瓦官寺,寺名,在今南京市南,一名升元閣,南朝梁時建,高二十四丈,為江南名剎。本文記述瓦官寺的沿革、寺內的設定,以及遊歷時所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瓦官寺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帶經堂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王士禎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處,古瓦官寺在焉。鄧太史元昭招予結夏萬竹園[1]。園與寺鄰,喜勝地落吾手也。時方懊甚[2],忽雲葉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漲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風以往[3],至風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記雲,寺一更於升元[4],再廢於崇勝[5],戒壇洪武初蕩然無存。其地半入驍騎倉[6],半入徐魏公族園[7]。萬曆十九年[8],魏公慨然布金[9],遂復瓦官升元之舊。
殿左空圃有土阜[10],高丈許,上多梧桐林,即古鳳凰台址[11]。今寺去江遠甚,台僅培塿[12],不可以遠望。太白詩所謂“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13],故跡滄桑[14],不可復考。太史謂瓦官舊在城外,瀕於江[15],明初廣拓都城[16],始入城內雲。
稍西南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數折始得寺門,清迥視上瓦官不啻過之[17]。寺有唐幡[18],相傳天后錦裙所制[19]。錦作淺紺色[20],雲龍隱起,四角綴十二鈴。陸龜蒙《古錦記》雲,瓦官寺有陳後主羊車一輪,武后錦裙一幅。今羊車不可見,而此裙宛然。又志,稱師子國玉佛[21]、戴安道佛像[22]、顧長康《維摩圖》[23],為此寺三絕。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24],以此狐媚世尊[25],勿乃不可?顧千載而下[26],猶與金石同壽,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時,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顧虎頭、伏曼容宅正在寺側[27],風流弘長,於古為最,殊恨古人不我見也。
入萬竹園,飲青嶰堂,出華林部奏伎堂側,琅玕萬個[28],流雲欲歸,蟬鳥亂鳴,意高枕此中,不復成夢。堂前有池如半規,煙霧荸郁[29]。太史雲池每夕必有氣,絪縕輪囷[30],登閣望之,如匹練然。漏下三十刻,相約以明日訪六朝松石,乃別去。

作品注釋

[1]鄧太史元昭:鄧旭,字元昭,清壽州人,1643—1661年間(順治年間)進士。曾為翰林院檢討,故稱太史。著有《林屋詩集》。
[2]懊(yù玉):暖。
[3]御風:乘風。
[4]升元:五代時南唐主李璟年號。
[5]崇勝:待考。或為誤刻。
[6]驍騎(jì計)倉:禁軍糧倉。
[7]徐魏公:徐達,明代開國功臣,封魏國公。
[8]萬曆:明神宗年號。萬曆十九年:1591年。
[9]布金:施捨金錢。
[10]土阜:土丘。
[11]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傳南朝宋元嘉間,有鳳凰來集於此,時人因建此台。李白有《登金陵鳳凰台》詩,描述登望所見之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2]培塿(pǒu lóu剖樓):小土丘。
[13]“一風三日”二句:見李白《橫江詞》。
[14]故跡滄桑:謂瓦官寺年代久遠,中間變化很大。神話傳說古代仙女麻姑,曾歷經滄海三次變為桑田。後遂以“滄桑”比喻世代環境的變化。
[15]瀕於江:靠近長江。
[16]拓:擴建。
[17]清迥句:謂下瓦官環境的清幽,超過上瓦官。不啻(chì斥),不僅。
[18]幡:同“旙”,長方下垂的旗子。
[19]天后:武則天,文水人,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出為尼;高宗立,復入宮,為皇后。高宗死,則天自立為帝,國號周。
[20]紺(gàn):紅青色。
[21]師子國:古國名,即今斯里蘭卡。《唐書西域傳》:“師子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馴養師子,因以名國。”師,同“獅”。
[22]戴安道:戴逵,字安道,晉譙國人,博學,善鼓琴,工書畫。
[23]顧長康: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無錫人,博學多能,尤善畫。維摩:人名,維摩詰的簡稱,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一個居士。佛經中《維摩經》,即維摩詰所說的佛理。
[24]老狐:指武則天。看朱成碧:古代以朱為正色,碧屬雜色。“看朱成碧”,比喻以假亂真,是非混淆。[25]狐媚世尊:舊時以狐性狡猾,善能迷感人,因稱諂媚惑人為“狐媚”。駱賓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世尊,稱指皇帝。
[26]顧:乃,競。
[27]伏曼容:南朝宋時安丘人,字公儀,善《老子》、《易經》。著有《周易集解》等。仕宋官至司馬。
[28]琅玕(lnág gān狼乾)萬個:琅玕,美玉名,借稱竹。個,竹一枝。《史記貨殖列傳》:“竹竿萬個。”[29]荸(bó勃)郁:同“勃鬱”,濃盛貌。
[30]絪縕(yīn yūn因暈):同“氤氳”,氣盛貌。輪囷(jùn菌):同“輪箘”,旋繞貌。

作者介紹

王士禎 ,(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二年已未(1655)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李攀龍)。然傳其衣缽者不少。有《帶經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