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平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四平市
- 出生日期:1934年4月29日
- 職業:針織技術專家
- 畢業院校:華東紡織工學院
- 主要成就:率先開展紡織學課程
人物經歷,成就榮譽,主要作品,善於創新,
人物經歷
宗平生教授,1954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一直從事紡織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1992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退休。在從事紡織領域教學、科研工作50多年中,宗平生教授在國內率先開設了針織學課程,出版了多部專業教材,特別是在經編工藝理論研究方面,推動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宗平生教授曾長期擔任原紡織工業部專業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經編組組長,退休後,他仍心繫行業發展,為紡織行業的發展發揮些餘熱。
宗平生是針織技術專家,教育家。我國針織專業教育奠基人之一,經編工藝技術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針織成圈理論、針織物結構理論研究。在針織機械設計、針織物新品種開發方面亦取得了顯著成績。 簡歷 宗平生出生於吉林省 1934年4月29日 出生於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7月 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國中畢業 。
宗平生,1934年4月29日出生於吉林省四平市。1940年就讀於原籍江蘇省宜興市徐舍鎮。父親在徐舍鎮開米鋪維持全家生計。宗平生1947年考入省立常州中學。1949年9月考入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1953年9月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1954年8月從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織專科畢業後,分配到無錫紡織工業學校任教師。曾擔任棉紡學、紡織廠企業管理等課程的教學。1956年學校籌建針織專業,學校領導要求他改教針織專業。他在缺乏教學資料的情況下,和其他兩位年長的機織老師一起欣然接受任務,於1957年開始自編講義,講授針織學課程。1959年和其他老師一起編寫了我國第一本系統的針織教材——《針織學》。
1959年,他調入在無錫紡織工業學校基礎上建立的無錫紡織工學院,擔任大學本科紡織數理統計、紡織材料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1962年,無錫紡織工學院併入無錫輕工業學院,成立紡織工程系,他承擔了針織學、紡織材料學、針織機械設計等課程的教學,還擔任過機械製圖及專業俄語、英語、日語的教學。1963年被聘為講師,1981年晉升副教授,1987年晉升教授,1990-1994年擔任紡織工程系主任。2003年退休。在承擔繁忙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他還從事針織成圈理論、針織物結構理論研究。在針織機械設計、針織物新品種開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他長期擔任原紡織工業部針織專業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以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經編學組組長,並於2002年起擔任針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1934年4月29日 出生於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7月 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國中畢業
1949年9月-1953年8月 蘇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學習
1953年9月-1954年7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織專科學習並畢業
1954年8月-1962年8月 無錫紡織工業學校和無錫紡織工學院任教
1962年8月-2003年 無錫輕工業學院(先後改名無錫輕工業大學、江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於1990-1994年期間任紡織工程系主任
2003年3月 退休
成就榮譽
針織機上紗線的成圈過程是針織工藝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影響針織物質量、線圈均勻程度、機器運轉速度、機器生產率和機器效率的關鍵因素。宗平生對針織工藝技術的研究首先在針織成圈過程方面。工作重點是成圈機件的形狀,它們的運動規律和相互配合,以及它們對紗線的作用所造成的紗線消耗規律。這些研究是針織機械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
1950-1980年,我國使用最廣泛的針織機是台車(成圈輪式針織機或湯姆金針織機)。宗平生重點研究了各成圈輪(退圈輪、墊紗輪、套圈輪、脫圈輪)的工作,沉降片的形狀,紗線的變形和運動,並進而研究退圈盤和壓板的工作,為1966年研製1路/英寸新型台車作了理論準備。
1980年以後,宗平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編工藝和經編機械的研究方面。他深入探討經編機墊紗位置的理論模式,並且通過大量實驗,提出了確定經編機針的墊紗位置的方法,為以後經編機設計中確定針的動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還對舌針拉舍爾經編機各成圈機件對主軸轉角的位移曲線作了詳盡的制定,為以後拉舍爾經編機的設計作了理論準備。
經編機成圈過程中,經紗以一定的運動規律消耗,經編機的經紗餵給運動必須適應這個經紗消耗規律。宗平生對經紗消耗規律、送經原則以及對送經機構的要求,現有的送經機構作了詳盡的分析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篇論文,亦為今後經編機送經裝置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宗平生早在1965年的論文《經編機上影響成圈不勻的因素》中,就詳盡分析了經編編織法成圈過程中的紗線回退問題。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在特定條件下的經紗“復進”現象,這為成圈的均勻控制提出了理論根據。宗平生是我國針織成圈過程理論研究,特別是經編成圈過程和送經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在自編教材的基礎上,與共同進修和執教針織課程的兩位老師一起編著了中專教材《針織學》上下冊,分別於1959年和1960 年出版
1962年,宗平生開始承擔大學本科的針織專業教學。除針織學課程外,增加了經編機成圈機件運動曲線測定、經編機成圈機件連桿傳動機構結構等內容,並且在學生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中引入研究性內容。1979級學生畢業設計的經編新品種開發項目經江蘇省紡織工業廳鑑定後,在全省推廣。有關經編工藝參數控制的項目亦得到推廣。1973級學生畢業設計項目“經編線圈測長儀”除通過省教委鑑定外,還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在本科教學中,為使教學體系化,新開了若干課程,並編寫了教材。除1980年主編的《針織學·第三分冊經編》作為全國高校經編教材以外,還在國內首先開設了針織機械設計、針織材料學、針織產品工藝、針織物性能測試等課程,並講授了針織專業俄語、英語、日語等課程。
1971年起,我國開始製造Z303型經編機,並在以後引進民主德國U系列經編機。當時針織從業人員還不了解這種設備的工藝和使用維護,宗平生於1975年起在湘潭、吉林、無錫、鄭州、蒲圻等地創辦過多次經編培訓班,培訓學員達400餘人,有的培訓班時間長達四個月。這些學員中大多數已成為我國經編行業的技術骨幹。
主要作品
1.宗平生等.針織學(上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59
2.宗平生.針織用紗的結構和性質.紡織技術,1964(3)
3.宗平生.經編機上影響成圈不勻的因素.紡織技術,1965(8)
4.宗平生.全幅襯緯經編技術.天津:全國針織情報站,1976
5.宗平生.經編設備和工藝(上、中、下冊).天津:全國針織情報站,1978
6.宗平生.經編橫條的成因及其消除.針織工業,1979(4)
7.宗平生.經編送經研究.針織工業,1980(1-6)
8.宗平生等.針織學(第三分冊·經編)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0
9.宗平生.當前經編理論的研究和發展.針織工業,1981(3)
10.宗平生等.合纖雙梳經編織物線圈幾何學和工藝控制.紡織學報,1982(1)
11.宗平生等.張力感應電磁控制定長式積極送經裝置工作分析.針織工業,1982(2)
12.宗平生.我國經編產品發展方向問題.針織工業,1982(3)
13.宗平生等.針織手冊(第二分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2
14.宗平生.經編裝飾織物、日用織物.針織工業,1983(1)
15.宗平生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針織分支副主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16.宗平生.Z303型經編機的使用和技術改造.針織工業,1986(6)
17.宗平生等.不均勻隱花經編組織及其在Z303型經編機上的編織.針織工業,1987(2)
18.宗平生等.Z303型經編機上毛圈織物的編織.針織工業,1987(3)
19.宗平生等.雙速送經裝置在Z303型經編機上的套用.針織工業,1987(4)
20.宗平生等.缺壓經編組織及其在Z303型經編機上的編織.針織工業,1987(5)
21.宗平生等.塑膠成形包裝袋的生產工藝.針織工業,1988(1)
22.宗平生.高速經編機和雙針床經編機的結構、調整和使用.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0
23.宗平生.以針織服裝為中心發展緯編生產.針織工業,1991(5)
24.宗平生.在發展裝飾產業用經編針織物的同時發展服用經編坯布.針織工業,1992(4)
25.宗平生.針織從業人員面臨的十個問題.針織工業,1993(6)
26.宗平生.針織工程手冊(經編分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5
27.宗平生.經編產品和技術進展.針織工業,1995(6)
28.宗平生等.中國紡織裝飾用品現狀及發展對策.上海紡織科技,1999(4)
29.宗平生.二十世紀的針織技術.針織工業,1999(6)
善於創新
宗平生對力學和機械設計極有興趣。他將所研究的針織工藝理論成功地套用於針織機械設計。1965年,他和上海第七紡織機械廠、五和第二針織廠、上海內衣廠共同承擔1路/英寸台車項目。台車是當時使用最廣泛的生產單面緯編織物的設備,當時國內外的水平是20英寸針筒直徑的機器可安裝8-9個成圈系統(路),亦即機器每轉可生產8-9個線圈橫列;而該項目的要求是20英寸針筒直徑的台車可安裝20路(1路/英寸),機器生產率為原機型的2.5倍。
宗平生和上海針織機械技術人員一起,將原台車的退圈盤(壓布盤)大幅度縮小,同時適當減小各成圈機械的尺寸。將套圈輪和脫圈輪(小、大挺線滾姆)合併成一個(套—脫圈輪),從而大大縮小了每個成圈系統(路)所占地位。最後研製成功的台車除生產率達到要求外,還配備有積極輸線裝置、斷紗自停裝置,並由上海第七紡織機械廠一次試製了10台供生產廠使用。
自1976年開始,宗平生傾注大量精力於新型經編機的研製。他與常德紡織機械廠合作接受中國紡機總公司下達的任務:研製全幅襯緯經編機。他遠赴北京、瀋陽,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查閱了近20年的西方有關專利,並在遼寧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查閱了近10年的全部日本特許公報,整理成20餘萬字的《全幅襯緯經編技術》一書,並在1977年由常德紡機廠試製多頭全幅襯緯經編機成功。他還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術,指導南通紡織研究所研製成功並批量生產迴轉桿型單頭全幅襯緯經編機。
自1982年開始,宗平生與武進紡織機械廠協作,開展拉舍爾經編機的研製。他提供了九梳和六梳拉舍爾經編機的全套工藝設計,並結合國內當時機械加工水平的現實情況,提出以綜合曲柄連桿機構來實現成圈機件的複雜運動,以減少加工精度方面的困難,並保證機器較高的運轉速度。連桿綜合設計由南通紡織研究所機電室完成。九梳拉舍爾經編機的試製成功極大地豐富了經編品種,有極好的經濟效應,並投入大量生產。這是我國以自己的技術生產的第一台現代化拉舍爾經編機,對我國經編行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接著,1984年他又完成了15梳和19梳的花邊拉舍爾經編機的工藝設計。1990年,常州紅梅紡織專件廠在此工藝設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花邊拉舍爾經編機。
此外,宗平生在Z303型經編機的技術改造方面亦做了很多工作。。這是中國以自己的技術生產的第一台現代化拉舍爾經編機,除此以外,宗平生在Z303型經編機的技術改造方面亦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