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宋黎(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宋黎(1911.10~2002.11),男,吉林奉化(今梨樹)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

基本介紹

  • 姓名:宋黎
  • 別名:原名宋介仁,又名宋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奉化
  •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27日
  •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22日
  • 職業:遼寧省政協原主席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延安馬列學院
  • 宗教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主要成就,三邀代表,長談抗日,抗日請願,紀念館,

人物生平

宋黎,原名宋介仁,又名宋忱,1911年10月27日生,吉林奉化(今梨樹)人。1931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法學預科。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任遊行示威隊伍總指揮。曾任中共東北軍工委宣傳部部長、代理書記。1938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城工部秘書長、中共遼南省委城工部部長兼瀋陽市工委書記。建國後,歷任遼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旅大市委第二書記兼旅大市市長,遼寧省政協主席。遼寧省委顧問、中顧委委員。1994年宋黎正式離職休養。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
宋黎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宋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11月22日在大連逝世,享年91歲。
宋黎同志逝世後,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曾慶紅李長春張德江陳良宇賀國強曾培炎張萬年喬石宋平尉健行薄一波宋任窮李貴鮮白立忱王文元谷牧呂正操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

人物評價

宋黎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始終不渝地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共產主義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革命意志堅定,屢遭坎坷,身處逆境,寵辱皆忘;他清正廉明,胸襟坦蕩,艱苦樸素,聯繫民眾,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主要成就

1936年2月,宋黎同志與張學良將軍相識於西安。此後的60多年間,即使是宋黎擔任遼寧省政協主席期間,他對張學良一直懷有割不斷的情結。
宋黎
1982年,宋黎受黨中央委託,到北京主持徵集、編寫中共東北軍黨史工作。歷時10年,他組織編寫出近百萬字的《中共東北軍黨史叢書》。叢書的出版,得到中央的肯定。
而在這10年裡,掛在宋黎嘴邊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張學良。因為,黨在東北軍中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爭取張學良率領東北軍走上抗日戰場進行的。談到黨在東北軍的活動,就不能不談到張學良;談到張學良,又不能不談到他同共產黨的關係。顯然,在宋黎的心裡,出版這套叢書是懷念張學良將軍的一個最好方式。

三邀代表

張學良非常重視教育。他創辦了東北大學,並聘請國內最高水平的教授執教。經過幾年的傾心努力,到1931年,東北大學已與資深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成為國內一流大學。宋黎恰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進入東北這所最高學府讀書的。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錯誤地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將東北軍匆匆撤往關內,偌大的瀋陽城頃刻之間落入敵手。
見此情景,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宋黎不禁憂心如焚。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擠上南去的列車,向神情惶然的東北軍獨立步兵第三旅官兵慷慨陳詞,呼籲他們停止後撤,調轉槍口打擊侵略者。這時的宋黎,心中充滿了對張學良的怨恨。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刻正值國家用兵之際,作為數十萬東北軍的統帥,卻不思抵抗,天理何在!
宋黎身為東北流亡學生、東北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眼見“國將不國”,心如刀割。在北平市委的領導下,他挺身率領東大學生,迎著凜冽的寒風和國民黨反動軍警的大刀水龍,走上北平街頭,遊行示威,宣傳抗日。這一天,他被各校學生推舉為遊行隊伍的總指揮。之後,他又參與領導了北平學生大遊行以及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活動。
東大學生在“一二·九”中的表現和宋黎在北平的活動,引起了時任東北大學校長、“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張學良的注意。他先後3次給東大發電報,要求派學生代表到西安一談,並委派東北軍軍法處長、原東大教授趙翰九攜款千元慰問受傷學生。
經過東大地下黨支部和東大學生救亡工作委員會慎重研究,並請示北平學聯同意,宋黎等3名同學於1936年1月底抵達西安,向校長“說明情況”。此時,張學良正在南京開會。宋黎等同學先後來到西安二中、西安師範和西北軍中,廣泛宣傳北平愛國學生運動,鼓動團結抗日。

長談抗日

張學良回到西安後,立即把宋黎接到西北“剿共”總部C樓的張公館,這是宋黎第一次見到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少帥。張學良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年輕、英武、幹練。
在其後的3天時間裡,張學良同宋黎進行了5次長談。談話內容涉及北平學生運動情況、如何辦好東北大學、東北軍打回東北老家去等。通過交談,張學良對家鄉子弟的英勇行為表示理解、同情和讚佩,感到這些熱血青年正是國家的希望。
對此,宋黎曾回憶:
經過5次長談,張學良將軍認真看了我們寫的意見書和宣傳材料,感慨地表示:“東北淪陷我有責任,先父墳墓還在東北,國難家仇集於一身,抗日救國義不容辭。東北青年、東北軍、東北人民應團結起來,準備打回老家去。”
同時,張學良對小自己10歲、敢於帶領成千上萬學生上街遊行的宋黎產生好感,決定留他在西安協助他聯共抗日。後來,宋黎的一些表現更使張學良發出這樣的慨嘆:“我辦東大沒白辦,還出了宋黎這么個人物。”
在這次交談中,張學良也曾試探著問過宋黎:“你是不是共產黨?”由於當時還不能隨便暴露政治面貌,宋黎作了否定的回答。但在張學良心裡,他是把宋黎當作共產黨看待的,而且很喜歡這個學生。
後來,張學良還把自己的一張照片贈送給宋黎作為紀念。宋黎一生歷經坎坷,“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抄家,許多照片丟失殆盡,這張照片卻奇蹟般地被保存了下來,並被他一直珍藏在身邊。

抗日請願

“一二·九”運動一周年到來之際,宋黎參與組織西安萬餘名學生遊行示威,向前來威逼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剿共”的蔣介石請願,要求蔣介石停止“安內攘外”的反動政策,實行全國抗戰。
蔣介石氣急敗壞,下令對敢于越過灞橋的學生“格殺勿論”。張學良急忙派人到學生隊伍里尋找宋黎,要他動員學生回城,避免慘遭毒手,同時,自己也迅即趕往東十里舖,勸阻學生。
面對情緒激憤的廣大愛國青年,張學良聲淚俱下地表示,他會在一周之內用實際行動答覆學生們的要求。果然,僅僅3天之後,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就爆發了。“西安事變”的第二天,宋黎參加西安各救亡團體緊急會議,商討籌備舉行“西北各界支持張、楊八項抗日主張”大會。
1936年12月16日,大會在西安革命公園舉行,大約有15萬人參加。宋黎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張學良在民眾歡呼聲中講話,情緒激動地表示:“一定要把我這一腔熱血灑在抗日戰線上”,“一定竭盡智慧要求實現救國主張,不達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民族解放的目的,誓不罷休!”
這次大會,充分表達了廣大民眾的意願,對於張、楊兩將軍和東北軍、西北軍官兵團結抗日是極有力的推動,對於爭取中間派、打擊反動派也具有重大意義。
宋黎和張學良,一個是滿腔熱血的愛國學生運動領袖,一個是統帥千軍萬馬、叱吒風雲的將軍,為追求中華民族的解放,這兩個人歷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批覆》,同意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遼瀋戰役紀念館
1986年4月8日,經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宋黎同志列席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討論了建館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中顧委常委、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主任伍修權,及建館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一起解決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過程中陸續出現的諸多難題,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建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中顧委委員宋黎同志出席了典禮儀式。
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