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養初(1914~1984),男,漢族,江蘇省泗洪縣四河鄉淮建村大柳巷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原國家計委副主任,原國家經委副主任,原國家建委副主任。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養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泗洪縣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84年10月31日
- 職業:原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
- 畢業院校:北平太平湖民國學院教育系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人物經歷,燈火讀書會,
人物簡介
宋養初,江蘇省泗洪縣四河鄉淮建村人。早年參加左聯。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青年團。1937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學院教育系。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陝北公學學生總會黨團書記、陝甘寧邊區青年救濟會巡視員、中國學生救濟會負責人、中共綏德縣委書記、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黨總支部副書記、中共隴東地委宣傳部部長。建國後,歷任青年團中央團校教育長、副校長,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副主任,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人物生平
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原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宋養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84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歲。
1984年11月16日在北京醫院舉行了向宋養初同志遺體告別儀式。黨中央、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送了花圈,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萬里、姚依林、陳慕華、鄧力群、谷牧、喬石、薄一波、康世恩、張勁夫、鄭天翔、錢昌照等也送了花圈。
趙紫陽、習仲勛、王震、余秋里、宋任窮、劉瀾濤、段君毅、程子華、宋平、楊靜仁、趙朴初送了花圈併到醫院向宋養初同志遺體告別,向宋養初同志的夫人方誌西及其子女表示親切慰問。宋養初同志生前友好參加了今天的告別儀式。
在宋養初同志病重期間,習仲勛、谷牧、薄一波等曾前往醫院看望。
宋養初同志是江蘇省泗洪縣人,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陝北公學延安總校學生總會黨組書記,中共綏德縣書記,陝甘寧邊區隴東地委宣傳部部長等職。解放後,他主要從事經濟建設工作,歷任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副主任,建材部部長、黨組書記等職,並曾被選為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三十多年來,他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十年浩劫中,他對林彪、“四人幫”的反革命罪行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鬥爭。粉碎“四人幫”後,他衷心擁護並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宋養初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經濟工作的優秀領導幹部,他為黨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人物評價
三十多年來, 宋養初同志和有關郁委的領導和幹部一氣為編制國民經濟計畫、發展工業生產、組織基本建設計畫實施和加速發展建築材料工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一貫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刻苦鑽研業氛不斷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論水平和領導藝術,他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堅持民眾路線,力求出色地做好本職工作。他待人誠懇,堅持原則,廉潔奉公,艱苦樸素;他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聯繫民眾,愛護幹部;他始終保持著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深受民眾敬重。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他畢生的精力。
人物經歷
宋養初同志1914年出生於江蘇省泗洪縣。早在青年時代,他在北平讀大學時,就積極投身革命。1935年,宋養初參加了北平左翼作家聯盟、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等黨領導下的革命組織,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7年,宋養初同志帶領十幾名進步青年奔赴革命聖地延安,1938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大部分時間在陝甘寧邊區做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曾任陝北公學學生總會黨組書記、綏德師範黨總支書記、中央團校副校長,也做過縣委書記、地委宣傳部長,為培養抗日青年幹部和建設革命根據地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從事經濟建設工作,擔任過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的領導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調國家建材部任部長和黨組書記。
宋養初同志長期奮鬥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線上,忠心耿耿,政績顯著。他在國家建委任副主任和黨組副書記時,對全國勘察設計工作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具體實踐均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經常到設計院蹲點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凡是重大項目的設計如葛洲壩工程,他都精心組織,傾聽專家意見,傾聽民眾意見及各有關方面領導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決策審批。
宋養初同志對設計工作的改革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60年代,他在一些設計院調查研究中,了解到一些設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為了設計更好地反映實際,他組織全國的設計工作者,在人民日報上開展了“正確的設計從哪裡來”的大討論,前後經歷了1個月之久,發表了五六十篇文章,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實踐才是正確設計的源泉的道理,大大提高了設計人員的思想水平。在大討論之後,他緊接著在全國各勘察設計院開展了“下樓出院”和現場設計的活動,使設計工作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宋養初同志由於對設計工作的深入調查和深刻理解,認為設計工作必須深入現場,實踐才是設計的源泉。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必定會走到邪路上去。正確的設計只能從實踐中來。養初同志的這個觀點,經過多年實踐,直到現在也是正確的,是有指導意義的。
宋養初同志調任建材部部長以後,遵照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指示的精神大力整頓設計機構,克服重重阻力,迅速把在“文革”中遭受破壞而分散了的勘察設計力量集中起來,形成了水泥、玻璃、非金屬、水泥製品幾個拳頭設計院。養初同志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措施,在後來改革開放的15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建材工業的長足發展。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宋養初同志和建材部黨組果斷地決定:為了改變我國建材工業技術上十分落後的狀況,用先進的技術來武裝建材企業。於是,及時從國外引進了兩套以先進的窯外分解技術生產的大型水泥廠,一個在冀東,一個在安徽寧國。接著又在上海成立了中英合資的上海耀華———皮爾金頓玻璃公司,這是外國企業在華投資興建的第一家先進的浮法玻璃的合資企業。養初和黨組其他同志經過多次討論,為了發展國際上已經廣泛套用的新型建材產品,加強這項工作的領導,決定成立一個以黨組副書記為主的新型建材領導小組,並且決定從國外引進兩條先進的新型建材生產線:石膏板和岩棉。他還親自到現場去指導。對用新型材料建設的建材部試驗辦公樓,他抓得很緊,每周都要去看進度並解決問題。
這些重大決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十多年來,我國建材工業吸取和消化了引進的這些先進技術,使我們逐步縮短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些成就,是養初同志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的重要貢獻。
宋養初同志在建設事業中,一貫尊重科學技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任建材部部長的第一個春節,部黨組專門召開了一個在京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座談會,暢談形勢,聽取意見。鼓勵他們對部黨組的工作提出批評和意見。根據專家的意見,建材部很快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凡是有關技術方面的重大決策,都要聽取科技委和專家的意見。在養初同志倡導下,春節前慰問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聽取意見這一活動,已成為建材部的優良傳統,每年都舉行。宋養初同志不僅重視國內專家的作用,還以高瞻遠矚的目光注視國外。宋養初同志任部長不久,即邀請美國陶瓷學專家16人來華考察,交流經驗,共同研究中國陶瓷的發展。這是建材行業第一次對外大型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
宋養初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線上的這些重要貢獻,同他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品質、堅定的政治立場、待人寬厚、律己甚嚴的作風是分不開的。
“文革”初期,林彪、“四人幫”一夥高喊“突出政治”,宋養初卻在北京管莊水泥設計院的大會上針鋒相對地說:“不能搞空頭政治,政治要落實到搞好業務工作中去”。這本來是正確的看法,後來卻被作為“反動謬論”受到批判。他因此歷盡磨難,曾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文革”中後期,宋養初雖然處境艱難,但他對一些人的做法深為不滿,特別是對一些同志的處理不當很有意見。這時他“靠邊站”手中無權,但他仍然想盡辦法,仗義執言,保護了一些幹部。當他被“解放”重新參加工作後,又積極抓緊解放幹部,支持他們去積極工作。
宋養初同志對大是大非問題一直是觀點明確,愛憎分明。“文化大革命”中,他歷盡磨難。在幹部問題上,他認為大多數幹部是好的,反對一棍子打死。為此他也遭到長時間的批鬥。“文革”後期,宋養初同志對“四人幫”及其追隨者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敬愛的周總理的逝世,使我們都深深悲痛。對天安門前發生的自發的民眾悼念活動,宋養初同志當時認為這是廣大民眾對周總理的哀悼,對“四人幫”的憤恨,以及對“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不滿的綜合反映。中國有這么好的民眾,終歸是有希望的。粉碎“四人幫”之後,報紙上出現了“兩個凡是”的提法,宋養初同志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傾向,必須堅決加以反對。
宋養初同志在建材部工作期間,積極領導了真理標準的討論,堅決貫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他態度明確,立場堅定,對“四人幫”罪惡行徑深惡痛絕。
宋養初同志十分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建材部成立後,他曾多次組成調研小組,親自帶隊去地方、廠礦做調查研究,寫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報告。
燈火讀書會
宋養初同志是泗洪縣大柳巷人。1914年秋出生在一個頗有教養的讀書世家。父親是個老教書先生,有較淵博的古典文學知識,同時對近代的數學、英語亦有研究。養初同志在父親的輔導下讀完國小,成績優異,思路豁達,天資聰穎,在同學中嶄露頭角。
讀高中的時候,正值“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戰爭。外患侵凌,國民黨喪權辱國。國內軍閥混戰,盜匪遍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由此養初同志萌發了推翻舊政權,改造舊世界的進步思想。
1933年在峰山國小教書期間,養初同志結交了一批進步學生,重點輔導閱讀進步書籍,開研討會,初步接觸馬列主義。這些活動是隱蔽的,以反蔣抗日為主要內容。1935年,養初同志在北平太平湖民國學院教育系讀書時加入了共青團,並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幾次被反動當局點名逮捕,均巧妙地脫險。他還參加抗日救亡學生運動組織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南下到蚌埠市向江淮中學全體師生宣講了“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5年,養初同志在家鄉組織了“燈火讀書會”,閱讀進步書籍,傳播革命思想,研討馬列主義,推動青年走向革命。參加“燈火讀書會”的成員有:宋養亮、江楓、汪振華、王懷仲、張崇業、宋養朴、張淑華、闞開儒等,這些同志抗日戰爭時,除闞開儒一人以外全部到延安參加了革命,成為革命幹部,有的後來還擔任了中央高級領導。“燈火讀書會”還編輯出版了一個小報《暴露集》(油印),他們的秘密活動地點是在峰山國小的炮樓上。
“七·七”事變後,養初同志在北平做革命工作。直到11月間日寇占領了北平,才離開北平輾轉經長沙返回原籍,立即以“燈火讀書會”成員為骨幹,準備組織武裝就地抗擊日寇。後來南京陷落,計畫未遂,便集結“燈火讀書會”成員奔赴延安。在養初同志的影響和動員下,一批愛國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