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項如
- 出生地:泗洪縣四河鄉大柳巷
- 出生日期:1930
- 逝世日期:1998
從業經歷,成就,人物生平,回鄉,
從業經歷
他的家住在淮河岸邊,家風的影響,淮水的滋潤,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秉性,也給了他一身的靈氣。然而,他生在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命運注定他要顛沛流離。抗日戰爭前夕,年僅5歲的宋項如就隨父親外出,輾轉流浪,飽嘗了人間冷暖。1947年春,17歲的宋項如從江西考入國民黨海軍青島艦艇訓練班。第二年春天,奉命隨部隊開往台灣高雄。1949年,宋項如脫離海軍部隊,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就職於台灣飛騰電影公司等單位。他當過記者、編輯、主編及自由撰稿人;做過演員、編劇、導演和製片人。不過他最喜愛、最擅長的還是編劇。自1958年創作第一個電影劇本《冬暖》,並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創作一、兩個劇本,一發而不可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台灣影片《汪洋中的一條船》,也是宋項如參與編導的。
成就
宋項如是從三毛的書中認識三毛的,他被三毛獨特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更被她坦誠的性格所感動。當三毛應約給電影劇本《歡顏》寫出《橄欖樹》歌詞時,一下子引起宋項如的共鳴。宋項如在編寫《歡顏》電影劇本時,不知多少次被淚水打濕衣襟。宋項如曾創作了許多以普通人離愁別恨為主題的影視劇本,如《搭錯車》、《候鳥之愛》、《我歌我泣》、《尋夢的孩子》等,其中不乏自己的體驗和影子。
人物生平
1980年,宋項如從香港的一個遠房親戚那兒得知,家中除了父親於1959年病故外,年逾古稀的慈母依然健在,兄妹都已成家立業,他激動得不能自已,對家鄉、對親人思念也愈加深切。有一年端午節,宋項如和妻子、女兒一起吃飯,見到久違的粽子,他忽然想起自己過去隨兄長在淮河蘆葦盪中打粽葉的情景,想到母親充滿慈愛的期待目光。他感到眼前一片模糊,無聲的淚水悄悄地滲過他的指縫,一滴滴落到粽葉上。女兒問:“爸爸,你今天怎么啦?”
他沒有回答。驀然,他離開飯廳,跑到書房裡放聲大哭。
1988年,台灣當局迫於多方壓力,終於解除了禁令,允許去台人員回大陸探親。宋項如激動得一夜未眠。第二年春,他作為較早回大陸探親人員,回到了闊別55年的故鄉。
在鄉鄰的指點下,宋項如找到了築在黃土台上的家。推開門,他語未出,淚先流,一下子撲進母親的懷抱。年近九旬的老母用顫抖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兒子的額頭,母子相抱,眼淚盡情地流,兄弟姐妹五人都在以淚洗面,這是幾十年藏在內心深處感情潮水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