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宋訥
- 字號:字仲敏,號西隱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出生地:直隸滑縣
- 出生時間:1311年
- 去世時間:1390年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宋氏家族,起源及遷徙,滑豫宋氏,宋訥祠堂,人物畫像,人物墓地,
人物簡介
宋訥,明文淵閣大學士直隸滑縣南何莊人,其父壽卿,謚忠肅公,在元時揚歷中外四十餘年,五持憲節,逮事七朝,豐功盛德,不可悉數。主要著作有《西隱集》、《東郡志》、《紀德祿》。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宋訥,字仲敏,滑人。父壽卿,元侍御史。訥性持重,學問該博。至正中,舉進士,任鹽山尹,棄官歸。洪武二年,徵儒士十八人編《禮》、《樂》諸書,訥與焉。事竣,不仕歸。久之,用四輔官杜斅薦,授國子助教。以說經為學者所宗。十五年超遷翰林學士,命撰《宣聖廟碑》,稱旨,賞賚甚厚。改文淵閣大學士。嘗寒附火,燎脅下衣,至膚始覺。帝制文警之。未幾,遷祭酒。時功臣子弟皆就學,及歲貢士嘗數千人。訥為嚴立學規,終日端坐講解無虛晷,夜恆止學舍。十八年復開進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學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悅。制詞褒美。助教金文徵等疾訥,構之吏部尚書余熂,牒令致仕。訥陛辭,帝驚問,大怒,誅熂、文徵等,留訥如故。訥嘗病,帝曰:“訥有壽骨,無憂也。”尋愈。帝使畫工瞷訥,圖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對,帝問:“昨何怒?”訥驚對曰:“諸生有趨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訟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圖。訥頓首謝。
長子麟,舉進士,擢御史,出為望江主簿。帝念訥老,召還侍。二十三年春,訥病甚,乃止學舍。麟請歸私第,叱曰:“時當丁祭,敢不敬耶!”祭畢,舁歸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為文祭之。又遣官祭於家,為治葬地。文臣四品給祭葬者,自訥始。正德中。諡文恪。
訥嘗應詔陳邊事,言:“海內乂安,惟沙漠尚煩聖慮。若窮追遠擊,未免勞費。陛下為聖子神孫計,不過謹邊備而已。備邊在乎實兵,實兵在乎屯田。漢趙充國將四萬騎,分屯緣邊九郡,而單于引卻。陛下宜於諸將中選謀勇數人,以東西五百里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遠近相應。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長策也。”帝頗採用其言。訥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復祖為司業,誡諸生守訥學規,違者罪至死。
明開國時即重師儒官。許存仁、魏觀為祭酒,老成端謹;訥稍晚進,最蒙遇。與訥定學規者,司業王嘉會、龔斅。三人年俱高,鬚髮皓白,終日危坐,堂上肅然。而張美和、聶鉉、貝瓊等皆名儒,當洪武時,先後為博士、助教、學錄,以故諸生多所成就。魏觀事別載。
宋氏家族
起源及遷徙
武王卒,子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為之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調動大軍,經過三年的戰鬥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沒有參加武庚的叛亂,因此成王封微子啟於宋(今商丘),建為上公,作賓王家,祀得用天子之樂。成王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閼伯、相土故都也)。讓他管理殷商遺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啟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後世代相傳,歷時761年,傳32君,26代至宋王偃,微子是宋國第一代國君,宋氏之始祖。宋王偃四十七年《年表》云:43年(公元前286年),齊泯王任韓泯為相發兵攻宋,王偃奔魏,死於溫(今河南溫縣),國亡。其國土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以國為氏,除留有一少部於商丘繼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均遷播於祖國各地。
至唐元和年間,林寶撰《元和姓篆》,以廣平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唐玄宗開元年間出了一名傑出的賢相宋璟,關於宋璟的先世,北宋歐陽修撰《唐書》,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廣平宋氏表》。廣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屬山西)遷徙而來,西河宋氏始祖為宋昌,而遠祖則為宋義、宋襄。宋襄、宋義為宋王偃公族之子孫。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襲其兄剔成,自立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後傳幾世正史無記載。據《商丘宋氏族譜》載:“宋王偃子名錡,錡子灃、灃子檄、檄子煥、煥子墴、墴子義、義子昌”,(按:誤義子應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義加入楚起義軍,隨項梁,為將軍。項梁死,楚懷王封為上將軍,後被項羽所殺。《史記?項羽本紀》載:“宋義為上將軍,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至無鹽(今山東鄆城縣東)飲酒高會。……(及項羽殺宋義)使人追宋義,及之齊,殺之。”
按,《唐書?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將軍宋義,義生昌,漢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將昌認為宋義之子,誤。此表多據唐林寶《姓纂》,而《姓纂》只言:宋義、宋昌。不言昌為義子。唐司馬貞為《史記》作《索隱》,引東漢官修的《東觀漢紀》中的《宋楊傳》云:“宋義後有宋昌。”只言昌為義之後,亦不言為其子。《索隱》又引晉虞預撰的《會稽典錄》云:“昌宋義孫也。”可見宋昌應為宋義之孫,宋襄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傳十世皆無考。
《唐書·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將軍宋義,義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孫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廣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廣平:昌為漢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孫晃,生恭,徙廣平利人(應為列人)侯,孫藥師,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兩書記載,都說昌十二世孫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唐書》“洽”而《姓篆》則名“給”。但考之《魏書》,證之《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據《滑豫宋氏族譜》載:“按唐之賢相宋璟文貞公,實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賦在舍歷傳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隸邢州南和縣,按唐監公生於高宗十二年,卒於玄宗二十五年十月,享壽七十有五……”,可知大唐賢相宋璟乃屬滑豫宋氏原居河北廣平之先代。
又據《滑豫宋氏族譜》載:“吾宋氏之由來亦已久矣,而湯而宋、經秦、過漢、越晉、邁隋、而唐、至南宋寧宗,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於廣平郡遷入衛之山陽城(今河南焦作)”。
據《衛輝府志》載:“輝縣西南六十里有古鄧城周圍九里四門遺址尚存即山陽縣入輝州改縣為鎮,即今山陽鎮”。
據《滑豫宋氏家譜》載:“一世處士公諱殷,字彥實,號東郡,先衛之山陽人,自宋寧宗時徙滑遂家焉。”
由於宋璟身後數載,中原騷於兵革,朱溫起首、五胡亂華,共有五十餘年,惜其舊譜被焚化為烏有矣!宋璟後世子孫何人於何年自河北廣平遷徙於衛之山陽,現已無證可考。據五世祖宋訥於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為浙江嵊山宋氏族譜作序之後記中載:文恪公給嵊山宋氏族譜作序之家乘序,當時因吾宋由廣平遷衛徙滑傳家五世,傷嘆前譜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學士趙松雪書吾譜之梅花賦,實出於文貞公之後,與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於宋寧宗時,從衛之山陽遷徙於當時的白馬縣宋胡寨(今延津縣馬莊鄉李村寺),後至四世祖忠肅公崇祿(訥父),因李村寺地基狹隘,昭穆不便遂遷於林子裡(滑南宋林),又將先祖德仁、先考瑄起葬於林子裡村西新塋,一世祖殷仍葬於李村寺南原塋。
據《滑豫宋氏家譜》載:“我祖舊籍本衛之山陽,自宋寧宗時遷於滑之白馬郡永寧鄉東林子裡,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隱居不仕,養晦自高,其樹德創業之休,不可勝記,顧作善降祥仁者,有後迨至大元四世祖崇祿為行台侍御史、戶部尚書,因其貴顯追封三代敕修塋域、建祠堂,鴻功駿烈垂諸史冊,至五世祖訥以元進士棄官舊里,明興復蒙徵召,起官祭酒定立監規、謨謀制度備載於名臣錄,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黃甲、或步青雲、或著國學、或游邑庠,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數”。
四世祖崇祿是滑豫宋氏遷播發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僅因其官居賢貴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塋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鴻功駿烈垂諸史冊,而且尤為功貴的是結束滑豫宋氏支脈數千年來的遷徙史,定鼎於得天獨厚的擁有數千頃肥田沃土的家園——南宋林村,使滑豫宋氏家族從遷徙落難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訥,承繼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復蒙徵召賢士於明宮,執教太學,受明太祖洪武皇封褒嘉,以至為後世子孫贏得皇權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餘代數萬計的子孫,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參閱宋氏家譜名人錄)
滑豫宋氏
滑豫宋氏家譜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卷,它真實地記載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歷史軌跡,它翔實記述了宋氏先祖支脈家族成員世系延伸、人物傳記、生卒年月,它重筆濃寫了宋氏先祖諸歷史名人的事跡與功德,滑豫宋氏家譜珍貴的內涵,不僅對研究祖國的歷史、名人、文化、書法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促使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滑豫宋氏家譜共十二卷,第一卷作為全卷的核心分為三個部分:
(1)譜序。登載宋氏歷次修譜的序言,人物傳記、碑文等。
(2)宸章。印證大明洪武帝為文恪公宋訥歷次晉升官爵、褒獎功績的聖旨及御製祭文等。
(3)名人錄。記載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等一百餘位名人。
滑豫宋氏先祖修續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家譜可追溯至唐朝賢相宋璟文貞公先祖居河北廣平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訥為浙江嵊山(時與嵊山合刊)宋氏族譜作序云:“家之譜牒亦自廣平為源,松雪趙公嘗序其首而書《梅花賦》於左其,以鐵石肝腸望於宋氏子孫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離散,化為烏有矣!”宋氏原家譜自文貞公宋璟居廣平先祖為源,該譜曾有宋璟所題《梅花賦》,元大學士趙松雪亦曾書寫作序,之後不幸遺失於中原戰亂之中。
鑒於滑豫宋氏先祖原譜遺失,僅存原譜中《梅花賦》傳於後世。至四世祖忠肅公崇祿,五世祖宋訥,父子遞朝為官,修家乘推前無著,故以殷公為始祖重新修續了滑豫宋氏家譜。
滑豫宋氏家譜自四世祖崇祿、五世祖文恪公續修以來,距今已七百餘年,後世子孫修續家譜記錄在冊的有六次:第一次為明萬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並作序;第二次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傑公主修並作序,三傑公在此次修續中所作序言,除與上次作序時言明前譜遺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還添加了所遺失前譜中,宋璟在唐垂拱三年,時年二十五歲所作《梅花賦》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獻。第三次修譜是在民國六年,由時任提督總兵、陸軍中將,二十一世祖明善公與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溫公主修,此次修譜由於明善公介入而聲勢浩大、規模空前,以前未提及與商丘合刊,而此次修續把與商丘合刊放在顯要位置。商丘知縣扈於高親自作序,餘外有商丘宋氏裔孫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譜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此次修譜是在民國六年的基礎上修續的,仍與商丘合刊,因此規模不亞於上次。於1935年滑縣縣長謝隨安受恩師宋太和之託為修譜早於十餘年即操筆作續。修譜由明慶、勤、崤、玉印、學善、學儒諸公主修,由金元、體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譜於1980年展開、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岫 、孝明、孝田、孝民、慶太、自修、崇樹、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譜是以南宋林為主體修續的。時值改革開放初年,科技欠發達,修續特色與以往並無較大差異。第六次修譜於2008年7月展開,2009年告竣。有總會首崇福,副總會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賢、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彥作序,崇新執筆,有崇樹、孝民、德立、天才編纂,會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傑、崇民、崇雷、崇寬、崇亮、崇溫、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祿、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廣、德士、天海、相才、天順、先進、天真、相傑、賢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譜較往屆有三大亮點:其一、於修譜開展前,邀集遷播周邊各縣區五十餘支宗親派代表匯集故土宗祠為先祖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以弘揚先祖功德,喚起裔孫承繼先祖遺志,崛起宋室,振興中華。其二、此次修譜順應社會發展,衝破世俗觀念,開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冊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譜以現代交通、通訊、電腦排版印刷等先進技術取代了歷次修譜中以步代車,以手寫石印等原始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與運用,使此次修譜呈現出便捷、規範、高效、低耗等新時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譜的歷史,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子孫在繁衍,宋氏裔孫隨著世系的發展,將會繼續大筆書寫自己的歷史,讓世系的輝煌沿著歷史的軌跡延伸……
宋訥祠堂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訥文恪公,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進士,授鹽山令,於洪武十三年(1381年),洪武帝招賢,由四輔官杜斆薦,任國子助教、拜文淵閣大學士、擢升祭酒,著有《紀德錄》、《西隱集》,其父崇祿任元宮中奉大夫,山西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戶部尚書,祖父瑄贈中奉大夫,河北、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曾祖父德仁贈嘉儀大夫,禮部尚書。
有感宋訥對大明所創業績輝煌,在其病逝後,明太祖朱元璋甚為悲痛,御製祭文,特派禮部官員高昌安前行代為祭奠,並頒旨為大明開國帝師,建廟崇祠,以期弘揚宋訥之功德,使之名垂後世,遞傳於子孫。
宋訥祠堂最早興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築布局分為大殿、東西廊房、圍牆、山門。山門系傳統中式門樓,紫漆大門,上聯曰:調和鹽梅公卿府,下聯配:燮理陰陽宰相家,橫批:大明學士。山門內懸掛一御賜金字牌匾,上曰:“開國明師”,後又有滑縣縣令呂文光於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於其上。越過山門,中間是一條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兩旁植有古松。左右配東西廊房,皆為宋氏家族逢年過節祭奠先祖會客議事所用。穿過甬道,即來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廳堂磚木結構,房頂高脊飛檐,走獸飛禽置於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紅漆明柱,上聯曰:龍堤高臥東郡志,下聯曰:鳳德題兆西隱集。大殿仍為紫漆大門,上聯曰:功勳百代垂青史,下聯配:俎豆千秋起白雲,橫批為“血食春秋”。大殿正中設一木質軟閣,閣內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塑像,主人端坐其間,頭戴烏紗,二目放光,銀髯飄灑,神采奕奕,雙手扶膝,氣宇軒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學者風度。塑像兩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寶,靜立侍俸,據說雙童即為文恪公弟子燕王、建文帝。
人物畫像
宋訥文恪公祠堂大殿內懸掛著一副珍貴的明代畫像。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四日翰林院編修、學士蘇伯衡承蒙聖意,以宋訥文恪公逾古稀之年,繼超拜翰林學士擢文淵閣大學士晉升國子監祭酒等職,御賜宋祭酒訥畫像遂援筆作畫。畫上繪有學士蘇伯衡雙膝跪地側面向內,雙手托舉一畫卷(即御賜畫像)高於頭頂作敬獻狀,側後有洪武帝朱元璋,著繡有龍騰圖案之微服,紅光滿面,雙目微合,笑態可掬,靜視於宋訥文恪公客廳屏風。屏風左側,聞聲迎出一老者,即宋訥文恪公,以畫像主題位居其左上,老者頭戴烏紗,身著朝服,足登朝靴,雙手持一象牙笏板,雙目視線向下,神態莊重,覲見聖君,呈躬身下拜狀。畫像以“御賜”為主題,洪武帝登場代表御駕親臨恩賜畫像,以突出主題,尤其是畫面上對作畫人獻畫細節的描繪,表現了畫家工筆獨到、寓意深切、意境高遠,為神來之筆。另外對畫面上所刻畫的三種階層人物,所處位置,神態表情,著裝穿戴,按所處階層,畫面主題皆表現得恰到好處。蘇伯衡學士按聖意“御賜畫像”完工之後,隨之援筆為畫像作序,並敬撰《御賜畫像贊》。《御賜畫像》連同《御賜畫像贊》作為稀世珍品一直是滑豫宋氏家族引以為榮的傳家之寶,由於年代久遠,《御賜畫像》未經科學藏管,遭風蝕、蟲蛀,早已殘破不全,如今後人在宗祠瞻仰的是原畫像的複製品。
歷史上每逢春節、清明重大節日,文恪公祠堂是宋氏子孫舉族祭祀,炫耀名門望族之所在,大殿內外燈籠高掛,蠟燭點燃,香火不斷,鞭炮齊鳴,男女熙攘,通宵達旦。山門外向南三十米外至寨牆有一戲樓,戲樓大門向北與祠堂山門大殿成一條直線,遙遙相對。戲樓上聯曰:社稷前百官在人易為樂,下聯配:其士女桃葉渡雨花台游,橫批“響遏行雲”。每年值清明佳節,此處是清明盛會的中心,鼓樂聲聲,好戲連台,名家薈萃,競相獻技,看客聽眾,八方湧來,據說山門至戲樓前看戲場地乍看狹隘,可無論聽眾再多總能容納,此傳說為先祖祠堂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但是宋訥祠堂飽經歲月滄桑,幾經輝煌,幾經坎坷,東廊房早於西廊房毀於戰亂之中,西廊房舊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銷聲匿跡。宋訥文恪公原塑像於文革中被紅衛兵掃四舊解體分身。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宋氏裔孫於貧寒中解囊捐資,將搖搖欲墜的山門、大殿、圍牆按原貌重新修建。爾後聘請名匠按文恪公御賜畫像容貌重塑金身,至此宋訥祠堂在風雨洗禮中重獲新生,於一九八五年,宋訥祠堂被列入滑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墓地
走出宋文恪公祠堂,順宋林村南大街出村口至村西500米處,路北有一古墓地。這裡安葬著大明文淵閣大學士、國子監祭酒宋訥文恪公、其父崇祿、祖父瑄、曾祖父德仁及其家族子孫。墓地面積六十餘畝,翠柏環繞,四季常青。於林立的碑碣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通巨型石碑:一通為東郡宋公世德褒嘉之碑,有元代大書法家康里巎巎撰文,另一通為東郡宋氏世德碑,為元代書法家王沂書丹。昔日墓地周圍及神道兩側各種石像雕刻,蔚為壯觀。石人、石馬各八尊,栓馬樁八個,圈耳石綿羊二十四尊。墓群以宋訥墓地為中心,神道向南約二百米處有石牌房一幢,左右各有一尊巨型獅子守讓,並各配有一尊巨型石鼓。站在墓地放眼望去,那一株株常青古柏,那一通通巨型石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雕,使人頓感置身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之中,既感嘆我宋氏先祖宋訥及家族,以建樹輝煌之功德而贏得皇權族威,又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此得以完美體現。
然而,宋訥文恪公及家族墓地也正像宋訥祠堂那樣歷經坎坷,飽經風霜。墓地除那兩通舉國珍稀的巨型石碑、大明學士文恪公及其兄宋謙兩通石碑、宋逸夫石碑之外,其他珍貴的石刻文物於上世紀大躍進年代被錘砸解體,燒石成灰,蕩然無存。自一九八五年以來,宋氏裔孫先後對其先祖墓地作了相應的補救措施,為宋訥其父、祖父、曾祖父重新刻石立碑,又將在文革中冒風險拉倒掩埋入土保護起來的那兩通巨型石碑起土、豎起、加固,使珍貴的石刻文物重見日月。宋訥及家族墓地於1985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訥祠堂及家族墓地,《御賜畫像》是印證滑豫宋氏先祖宋訥文恪公歷史貢獻的真實寫照,是閃耀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珍貴歷史物產,是中華歷史文化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宋氏後裔引以為榮,而且乃至所有炎黃子孫都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
宋氏裔孫面向社會各界乃至海內外宋氏子孫呼籲:宋訥及其家族墓地是祖國歷史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部分,站在歷史的高度,我輩應為歷史負責,為子孫負責,以滿腔熱情,慷慨奉獻,早日恢復墓地舊觀,讓祖國珍貴歷史文化藝術瑰寶再現輝煌。
滑縣南宋林----宋崇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