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伯衡

蘇伯衡(約公元1360年前後在世)字平仲金華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後在世。博洽群籍,為古文有聲。蘇轍九世孫,蘇友龍三子。元末,貢於鄉。明太祖辟禮賢館,伯衡亦被延致。擢翰林編修,乞省親歸。學士宋濂致仕,薦伯衡自代;稱他“文詞蔚贍有法,殆非虛美。”復以疾辭。後聘主會試,為處州教授,坐箋表誤下吏死。

基本介紹

  • 本名:蘇伯衡
  • 字號:字平仲
  • 所處時代:元朝
  • 出生地:金華
  • 出生時間:14世紀
  • 去世時間:14世紀
文學作品,簡介,明史文載,太素原,空同子瞽說,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簡介

蘇伯衡好讀書,學問淵博,尤以古文名世。著有《蘇平仲文集十六卷。《蕭壽傳》、《翰林應奉唐君肅墓志銘》《重修江口陡門記》《夢芝軒贊序》《清趣亭詩》《太素原》、《心學圖說後序》、《李文忠勛德碑》《宋忠簡公畫像贊》《松陽縣學射圃記》題吳太守忠烈儷美祠詩》《中丞劉先生齋閣前山茶一枝並蒂因效柏梁體》《蕭壽傳》《臥雲圖卷》《核田記》《西枝草堂記》等都很著名。

明史文載

蘇伯衡,字平仲,金華人,宋門下侍郎轍之裔也。父友龍,受業許謙之門,官蕭山令,行省都事。明師下浙東,坐長子仕閩,謫徙滁州。李善長奏官之,力辭歸。伯衡警敏絕倫,博洽群籍,為古文有聲。元末貢於鄉。太祖置禮賢館,伯衡與焉。歲丙午用為國子學錄,遷學正。被薦,召見,擢翰林編修。力辭,乞省覲歸。洪武十年,學士宋濂致仕,太祖問誰可代者,濂對曰:“伯衡,臣鄉人,學博行修,文詞蔚贍有法。”太祖即征之,入見,復以疾辭,賜衣鈔而還。二十一年聘主會試,事竣復辭還。尋為處州教授,坐表箋誤,下吏死。二子恬、怡,救父,並被刑。

太素原

絲之潔,或涅之,可謂太素乎?曰:不可。玉之朴,或斲之,可謂太素乎?曰:不可。物莫質於疏幕越席,味莫真於玄酒大羹,音莫淡於蕢桴土鼓,惟其淡也、真也、質也,是以純而不雜也。純而不雜,此之謂素。而太素雲者,則極其純而其不雜無以加之之謂也。潔絲而涅焉,朴玉而斲焉,謂之素且猶不可,而況可謂太素乎?是故疏幕越席而施之以文繡緣飾,則非復質矣。玄酒大羹而和之以曲糵鹽梅,則非復真矣。蕢桴土鼓而節之以聲音律呂,則非復淡矣。何也?猶絲之涅也,猶玉之斵也,雜而不純也。夫文繡緣飾足以壞質,曲糵鹽梅足以損真,聲音律呂足以亂淡,孰謂夫人五色耀目而悅之,五聲盈耳而樂之,五味適口而嗜之,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乎!而況戕賊斵喪之者有甚於彩色、音聲、臭味者乎!
於戲!人之所以為人,以其有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天地之心也。一偽弗萌,萬善鹹備,未有不純焉者也。而汨沒於利慾,流轉而忘返,奈之何其不雜也!蓋人之生不能無欲,而可欲之物又交乎前,惟上智之人能不為其役焉。中智而降,不為其所役者幾希。夫役於物,則將窮其智以求所欲,盡其力以爭所欲。苟慊其欲,則雖處污穢混濁而不辭,行恌巧徂詐而不恥,其性有不鑿乎?其心有不失乎?尚何去群惡,全萬善,居太素之域之望乎!
處山林者多願愨敦樸,無他焉,不見外物也。處市井者多矯偽詭譎,無他焉,物引之也。由是言之,士之出於無懷氏、葛天氏、華胥氏之世者,夫安得不質如疏幕越席乎?不真如玄酒大羹乎?不淡如蕢桴土鼓乎?不潔如不涅之絲乎?不朴如不斵之玉乎?無他,茹毛飲血而口不役於味也,衣鳥獸之皮而目不役於色也,擊壤鼓腹而耳不役於聲也,巢居穴處而形不役於安佚也,不識不知而神不役於好惡也。其性不鑿,而其心不失也。此其所以熙熙乎、皞皞乎、渾渾乎其太素,而後世之人所以不及也。
然則生今之世,欲返古之風,亦惟去其欲而已矣。無作好,無作惡,無偏黨,素之門也。惟精惟一執中,素之方也。若顏子之三月不違,素之效也。若文王之德之純,素之至也。如是而失其赤子之心,吾未之信也。使夫人皆不失赤子之心,而民德不厚,士習不淳,風俗不美,吾未之信也。而不熙熙,不皞皞,不渾渾,不太古若者,吾未之信也。
浦江趙思復傷雅道之喪而眾為是醨也,思追華胥氏、葛天氏、無懷氏而從之,自號太素生,而質諸餘。思復儒家者流,余故不欲從囂囂生之後摭老莊之似瀆告之,作《太素原》以贈。

空同子瞽說

尉遲楚好為文[1],謁空同子曰:“敢問文有體乎?”曰:“何體之有?《易》有似《詩》者[2],《詩》有似《書》者[3],《書》有似《禮》者[4],何體之有?”“有法乎?”曰:“初何法?典謨訓誥[5],國風雅頌[6],初何法?”“難乎易乎?”曰:“吾將言其難也,則古詩三百篇多出於小夫婦人[7];吾將言其易也,則成一家言者一代不數人。”“宜繁宜簡?”曰:“不在繁,不在簡,狀情寫物在辭達。辭達則二三言而非不足,辭未達則千百言而非有餘。” “宜何如?”曰:“如江河。”“何也?”曰:“有本也。如鍵之於管[8],如樞之於戶,如將之於三軍,如腰領之於衣裳。”“何也?”曰:“有統攝也。如置陳[9],如構居第,如建國都。”“何也?”曰:“謹布置也。如草木焉,根而乾,乾而枝,枝而葉而葩。”“何也?”曰:“條理精暢而皆有附麗也[10]。如手足之十二脈焉[11],各有起,有出,有循,有注,有會。”“何也?”曰:“支分派別而榮衛流通也[12]。如天地焉,包涵六合而不見端倪[13]。”“何也?”曰:“氣象沉鬱也[14]。如漲海焉,波濤涌而魚龍張[15]。”“何也?”曰:“浩汗詭怪也[16]。如日月焉,朝夕見而令人喜。”“何也?”曰:“光景常新也。如煙霧舒而雲霞布。”“何也?”曰:“動盪而變化也,如風霆流而雨雹集。”“何也?”曰:“神聚而冥會也[17]。如重林,如邃谷。”“何也?”曰:“深遠也。如秋空,如寒冰。”“何也?”曰:“潔淨也。如太羹[18],如玄酒[19]。”“何也?”曰:“雋永也。如瀨之旋[20],如馬之奔。”“何也?”曰:“回復馳騁也。如羊腸,如鳥道。”“何也?”曰:“縈迂曲折也。如孫吳之兵[21]。”“何也?”曰:“奇正相生也[22]。如常山之蛇[23]。”“何也?”曰:“首尾相應也。如父師之臨子弟,如孝子仁人之處親側,如元夫碩士端冕而立乎宗廟朝廷[24]。”“何也?”曰:“端嚴也,溫雅也,正大也。如楚莊王之怒[25],如杞梁妻之泣[26],如昆陽城之戰[27],如公孫大娘之舞劍[28]。”“何也?”曰:“激切也,雄壯也,頓挫也。如菽粟,如布帛,如精金,如美玉,如出水芙蓉。”“何也?”曰:“有補於世也,不假磨[石龍]雕琢也[29]。”
“將烏乎以及此也?”曰:“《易》、《詩》、《書》、二《禮》、《春秋》所載[30],丘明、高、赤所傳[31],孟、荀、老、莊之徒所著[32],朝焉文焉,諷焉味焉習焉,斯得之矣。雖然,非力之可為也。聖賢道德之光,積於中而發乎外,故其言不文而文。譬猶天地之化,雨露之潤,物之魂魄,以生華萼毛羽[33],極人力所不能為,孰非自然哉?故學於聖人之道,則聖人之言莫之致而致之矣;學於聖人之言,非惟不得其道,並其所謂言亦且不能至矣。”
尉遲楚出,以告公乘丘曰[34]:“楚之於文也,其猶在山徑之間歟?微空同子導吾出也,吾不知大道之恢恢[35]。於是盡心焉,將於文[忄間]焉無難能者矣[36]。”

主要作品

《周伯寧春晴江岫圖為呂仲善題》
《送宋起居還金華》
《玄潭古劍歌》
《送曹叔溫赴淮安幕》
《郭熙關山雪霽圖》
《贈徐季子》
《送王希賜編修使交趾》
《送蔡思賢參政使蜀》
《中丞劉先生齋閣前山茶一枝並蒂因效柏梁體》
《方壺雲山爛熳圖同胡士恭博士題》
《題劉汝弼東源小隱圖》
《朱澤民畫》
《贈王彥和簡校還北平》
《陪諸公郊行》
《東齋夕書》
《絕句》
《即日》
《擬唐宮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