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

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

《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是宋代拓唐碑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
  • 創作年代:宋
  • 規格:縱20.9cm,橫13.9cm
  • 書法類型:篆書、楷書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九成宮醴泉銘》,白紙鑲邊剪裱本,共26開。
唐碑,魏徵撰,歐陽詢書,碑額篆書,碑文楷書,24行,行50字。碑高2.44m,寬1.18m。貞觀六年(632年)六月立於麟遊(今在陝西寶雞東北)九成宮。今石尚存,但經剜鑿,損泐過多,已非原貌。故宮藏北宋拓本為高士奇、趙懷王所藏明駙馬李祺本,碑文第三行“雲霞蔽虧”的“蔽虧”二字完好(見第五開),“長廊四起”的“四”字完好(見第四開),為現存善本之最。
九成宮是隋、唐帝王避暑的行宮,隋稱仁壽宮,貞觀中改稱九成宮,永徽間又更名萬年宮。碑載:貞觀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歷覽台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說明了醴泉的由來。銘末曰:“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頌中有勸,是魏徵對太宗的諫語。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所寫,渾厚沉勁,意態飽滿。寫撇、捺常用圓筆,顯得圓融流暢。寫彎鉤用轉法,曲圓較長,適成全字有力的支撐。這些表現了溶隸於楷的特點,正如郭尚先所評:“《醴泉銘》高華渾補,體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因此千餘年來,此碑成為人們臨習楷書的範本。
歐陽修《集古錄》、洪适《隸釋》,清阮元《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考》,朱文鈞《歐齋石墨題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馬子云、施安昌《碑帖鑑定》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