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蠟梅山禽軸》是宋徽宗趙佶創作的國畫,不僅具備北宋初以來,對自然觀察入微、精密描繪物象的花鳥寫生傳統,同時也呈現出一種典雅,充滿詩意的新繪畫風格,此圖畫一株臘梅枝幹略彎而勁挺直往上伸,極富彈性,互相交錯而有變化。枝頭幾點黃梅開放,臘梅枝頭上的一對山雀相互依偎均向著左側畫面,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刻畫工整細緻,富有生活情趣。臘梅枝幹以勁細墨筆鉤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畫出。筆墨的細粗、乾濕配合協調和諧。左下有畫家以瘦金書的題詩一首:“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徽宗蠟梅山禽軸
- 作者:宋徽宗(趙佶)
- 作品年代:宋代
- 館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宋趙佶臘梅山禽軸畫一株臘梅斜出,枝幹疏朗有致,枝頭宿禽鳥二隻,一正一背,奇正相生。由於鳥是畫面重心所在,比重較大,故在臘梅根部添畫花草二叢,即避免了頭重腳輕的弊病,又營造了一派自然生機。畫幅左面及右側用瘦金書分別題款和跋詩一組,成為畫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試除之,皆不妥貼,可悟趙佶的用心所在。趙佶能書善畫,書法人稱“瘦金體”。繪畫得吳元瑜傳授,繼承了崔白風格,畫風艷麗,精妙入微。他重視寫生、觀察細緻,他曾評龍德宮屏壁上所畫的月季,認為“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該作春日正中者,無毫髮差”。趙佶所作花鳥、人物畫皆形象生動、逼真,這得力於他忠於寫實的結果。據傳他畫鳥眼,用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縑素,幾欲活動。”
主題與關鍵字:梅(白、紅、蠟梅)、白頭翁、蜂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第三冊,頁1371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66
故宮書畫圖錄,第一冊,頁301-302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
設色畫蠟梅。上樓兩白頭翁。枝間有黃蜂。下蔭山礬一本。自題:“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款。宣和殿御製。並書。下有御押。鈐璽一。御書。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 天曆之寶。奎章閣寶。梁清標印。蕉林。蕉林收藏。
編者按。鑑藏寶璽僅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四璽。石渠寶笈誤作五璽全。寶笈三編。
作品賞析
此幅的構圖,由梅樹主幹向左彎曲呈現優雅的圓弧形,切割畫面的空間,其餘枝條向上垂直伸展,形成一股上揚的力量。畫面中央,兩隻白頭翁棲止的梅枝末稍指向左下,引導觀者視線回到畫幅左下的題詩,取得巧妙的平衡。此種利用S形曲線構圖,製造畫面動態及平衡的方式,與崔白《雙喜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文獻記載中,徽宗畫學崔白的說法,在此得到印證。
畫家的用筆,依被描繪物象的形狀與質感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變化。筆法勁利、斷續帶有頓挫的線條,是用來表現梅枝屈曲粗糙的表面;筆法簡潔、粗細均勻的線條,則適用於描寫光滑、柔軟的花瓣和葉片。筆法應物而生,對造型和特性掌握精確,這正是徽宗強調繪畫必須得物象之理的一貫主張。
該幅畫的重點,在於表現“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的詩意。象徵人間堅貞愛情的白頭翁棲息於梅枝上,設色極為淡雅,在空白背景的襯托下,顯得優雅靜逸;枝頭的梅花有半開、全開,或是含苞待放,表現白梅在寒冬綻開的不同階段,黃蜂飛繞其間,則是靜中取動,在安逸的氣氛中增添了幾分生氣。
徽宗的題詩在畫面左下角,以他著名的“瘦金書”書寫。在行筆間可見遊絲牽連,捺筆長鋒飄逸如蘭葉,豎畫或橫畫末端有提筆重按的回鋒,挑筆則為勁利的出鋒,整體塑造一種雄健而敏銳的個性。“瘦金書”與秀雅的繪畫和精煉的詩文“三藝”的結合,展現徽宗作為一位藝術家皇帝的神采與高貴氣質。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35),北宋皇帝徽宗,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令花鳥畫步入其全盛時期。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導下,還編撰了《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兩部圖書,輯錄了大量名家書畫,成為中國書畫史上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