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越華路西段,即廣仁路正對處。1972年7月發現。城牆呈南北走向,東西寬6.6米、南北長度僅揭開2米。
位於越華路西段,即廣仁路正對處。1972年7月發現。城牆呈南北走向,東西寬6.6米、南北長度僅揭開2米。
位於越華路西段,即廣仁路正對處。1972年7月發現。城牆呈南北走向,東西寬6.6米、南北長度僅揭開2米。城牆基底距現馬路面3.4米。上面被近代擾亂物和蜆殼土、紅黏土層所覆蓋。城基的底鋪一層長方形和梯形的紅砂岩石塊。在這層...
南朝城牆在晉磚牆兩邊填土擴寬,砌磚包邊。在南朝城牆西側發現唐代路面殘痕,東側發現宋代水池遺蹟。考古學家據此推測,唐、宋時這道城牆已廢棄不用了。這是在廣州首次發現漢代城牆。而且三個時代的城牆套合修築,時間跨度超過500年,在...
廣州明城牆遺址位於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東、西、中三城合為一,並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遺址於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簡介 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
廣州城牆[Guǎngzhōu Chéngqiáng]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道秀山社區內。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將建於宋代的廣州東、西、中三城合而為一,向北擴展,並跨越越秀山,史稱舊城。明崇禎十三年(1640)增筑北城,將城牆培...
肇慶古城牆遺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宋城路,始建於北宋。城牆原依丘陵而建,北近七星岩,再北為北嶺山,其南地勢較低,緊鄰西江。肇慶古城牆為磚石構造。基礎條石,牆身兩面砌磚,中間用黃土碎石夯實。呈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周...
宋皇城遺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宋皇村旁,距淡水鎮3.5公里。據有關史料記載,這裡曾是宋末皇帝駐足過的地方。宋景炎三年三月,宋帝被兵追趕,楊太后與帝昰,在陸秀夫、張世傑的護衛下,歷盡艱辛,來舟南達到此。他們在這裡開設帝...
清末時,廣州商業大發展,城牆令交通不便,於是拆城牆築馬路。明清以來,雙門北段大街稱“雙門底上街”,南段則稱“雙門底下街”,雙門底後來不斷易名成了後來的北京路。當時,這裡已經是廣州繁華的商業區與文化區,樓館、書坊、文具和...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道西湖路63號光明廣場負一層。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其上迭壓有東漢、晉、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築遺蹟。水閘自北向南可分為引水渠、閘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現存長20.1米;其出土對了解漢代南越...
西北側城牆沿八蟠嶺山脊興建,仍保留有暴露於地面上的夯土牆遺蹟。城牆起于山脊之原因是避免山體匯水面造成的沖刷。城牆沿山脊下行,並不是直接走一個圓弧(如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勘探調查所推測)。皇城圖所示,城牆在西北角有一南向斜...
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大賢4人來華傳教,一賢傳教於廣州,二賢傳教於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於泉州。1980年揚州唐城東北郊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件背水壺,正面為一組阿拉伯文字,意為“真主偉大”,其年代為唐代中期,它成為大食胡商沿...
《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唐子城·宋寶城城牆》是2018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內容是關於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唐子城、宋寶城城牆遺蹟保護與展示的概念性設計方案。該方案系根據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建築...
2003年5月,Ⅰ區東部和整個Ⅱ區已經被發掘至清代文化層,清理出廣東布政司署、容豐倉、禺山書院及抗戰時期日軍廣州神社的遺蹟。同年8月,考古隊繼續對清代以下的文化層進行發掘,發現了唐、宋、元、明時期的類斯官署的建築,以及五代...
把原位於芳草街一線的城牆東界,擴至今越秀路一線,與擴展了的北城牆相連線。原來“宋三城”之間的城門被拆去,合成一個完整的城池,四面開闢八個城門,建築更堅固雄偉,城門上均建有城樓。明代的廣州城已經具備了今日越秀區的格局,...
施州城牆遺址 施州城牆遺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老城六角亭街道,施州城牆舊址占地45000平方米。始建於宋,原為土城,明洪武十四年施州衛指揮使朱永建磚石城牆,周長七里,設串樓警鋪及四城門,歷經元、明、清各朝擴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