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吳敏
- 字號:元中
宋少宰淮陽公吳敏暨四子傳略
敏公,宋時寓真州( 現江蘇儀征 )。我溧【 蒲溪(含宜興官林楊舍村委漁莊)、上宅 】、郎【 梅渚、濤城 】、淳【 獅樹、東壩(吳家村)、後陽(椏溪荷花塘)、時橋(青山) 】、塗【 姑孰鎮靈墟、虞塘 】等 10 村始祖。我【延陵淮陽公吳氏宗譜】記載,敏公為泰伯 63 世孫,季札 45 世孫,季札次子征生( 名衍或 暘 ,字禾熹,號征生 ) 44 世孫。 北宋元祐四年 ( 公元1089年 )生, 南宋紹興二年 ( 公元 1132 年 )卒,享年 44 歲。徽宗大觀二年 (公元1108年) ,辟雍私試首選。擢浙東學事司乾官,遷給事中。勒娶太師蔡京次女( 顯封為淳國夫人 )為妻。北宋欽宗即位( 公元1125年 ),遷知樞密院事,拜少宰( 徽宗時改宰相為太宰、少宰 )。赦封淮陽郡公,金軍入侵時與名將宗澤、李綱、岳飛等統領宋軍力戰金寇,後因戰局變化,顧及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又主和議,與太宰徐處仁意見不合,罷為觀文殿大學士( 宋官名。宋皇 祐 元年(公元1049年)置 觀文 殿大學士,由曾任宰相大臣擔任。無職掌,僅出入侍從備顧問,示尊寵 )、醴泉觀使。後出知揚州( 今有一說儀征北山寺為敏公所建 ) 。南宋時,知柳州。後來經南宋初宰相范宗尹推薦起知潭州,敏公推辭不就,後負責洞霄宮 ( 洞宵宮為天下道觀統領 。在浙江杭州市 餘杭區餘杭鎮 西南的大滌山中峰下大滌洞旁。創建於漢武帝時,唐代弘道元年,奉敕建天柱觀;乾寧二年,錢繆改建後稱天柱宮;宋大中祥符五年,奉敕改名洞霄宮;宋南渡後,常以去位之宰執大臣提舉洞霄宮;元代世祖至元年間,屢經擴建,規模日益壯觀。是元代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洞霄宮至正年間毀於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間再次焚毀,後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數間,今尚留遺址 )。紹興元年 (公元1131年) ,復任觀文殿大學士,為廣西、湖南宣撫使後,次年卒於官。
敏公傳四子,革、竝、開、倫。
長子革,字仕達,號義夫,宋欽宗朝官曆武功大夫,統制官,宣贊舍人,殿前司都指揮使,靖康2年(公元1127年) 3月歿於北宋靖康國難。其後失傳待考。
《宋史 列傳第十百一十一 忠義吳革傳》載:
吳革,字義夫,宋初勛臣吳延祚七世孫。少好學,喜談兵。再試禮部不中,乃從涇原軍鎮守西北,以秉義郎幹辦經略司公事。金人南牧,曾率部解遼州之圍。使粘罕軍庭,揖而不拜,責其貪利敗約,詞直氣勁,堅貞忠烈。粘罕少屈,為追回威勝諸屯兵,授書使歸。欽宗問割地與不割地利害,對曰:“金人有吞噬之意,願悉起關中士馬赴都為備。”詔以為武功大夫、閣門宣贊舍人,持節諭陝西。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軍攻破東京,擄徽欽兩帝並太子而去,北宋亡。
帳前都指揮使吳革,不肯屈節異姓,密結內親事官數百人,謀誅張邦昌,奪還二帝,約期三月八日舉事。謀既定,前期二日,有班直甲士數百人排闥入言: “ 邦昌以七日受冊,請亟起事。 ” 遂不暇延佇,即於三月六日,各焚居廬,殺妻子,起義金水門外。革乃被甲上馬,至鹹豐門,四面皆范瓊黨,紿革入帳,即執之,脅以從逆。革罵之極口,引頸受刃,顏色不變。革有一子從軍,亦同時受刃。其麾下百人皆同死。
* 宋 史載吳革為華陽人,華陽即岳陽軍之改名。
* 建炎三年,宋高宗責以范瓊于靖康國難時擅殺吳革,迎立張邦昌事,賜死范瓊。
三子開,官至朝列大夫,樞密使,宋南渡卒,不能隨。其後失傳待考。
四子倫,官至恭知政事,後護康王南遷,復任益州太守,其後失傳待考。
次子竝公護駕南渡後,授從仕郎,徐州通判,後因疾休隱居於溧陽、高淳、溧水交界的芝山、方山一帶( 時稱溧陽邑奉安鄉 )。娶張氏六太君,繼管氏六太君( 合葬大栗樹下張家墓 ),其後敏公以下數十世英豪並起,各布一方,繁衍了我溧、郎、淳、塗 10 村 30 多世數千萬吳氏後裔。竝公逝後葬中吳村( 祥址待考) 。查其他吳氏宗譜考證,在溧陽、高淳、溧水交界還有許多地方的吳氏也是敏公後裔,如高淳的東泗村之應懋公、銀林街 (今東壩) 之應瑞公、大松園 (乾西) 之進孫公、韓城之關孫公、蔣塘之應裕公、荊山之應聖公、溧陽湯橋馬村之時富公、芝山之日貴公、邶家邊之保孫公、祝德溥之元孫公、後高之壽倡公、下楊之潤公,與我蒲溪顯祖公、上沛南繆之文副公、上宅之昇公、獅樹之德茂公、上壩之學孫公、後陽之泰壽公、時橋 (青山) 之佑孫公、安徽郎溪梅渚之隆孫公、桃嶺 (濤城) 之有孫公、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姑孰鎮靈墟 (舊稱舍墟) 、虞塘之武祖公均為敏公 10 世孫。高淳老街吳氏宗祠介紹表明該支吳氏亦為敏公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