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宋小青,女,1945年3月出生,國中文化,原紹興曲藝團“紹興攤簧”藝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承上啟下的代表性傳承第一人。1961年,她國中畢業後考進紹興曲藝團,師從時年近80的樊五十先生,學唱鸚歌戲。三年學藝期間,與同期學員26人共同進行戲曲基本功的培訓,包括身段、唱腔、表演、吊嗓、台步等基本技藝,以及歷史文化課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同時,團里結合教學,邊排小戲邊演出,上山下鄉送戲上門,經受了舞台實踐的檢驗和鍛鍊。憑著一股韌勁和衝勁,加上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使之表演技藝大有長進。三年期滿,眾口評論: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頗俱乃師神韻。滿師後安排進團演出實踐,先後在紹興城鄉、慈谿、滬、杭、皖等地演出,頗受歡迎和好評,演出的紹興攤簧劇目現代戲有:《奪印》、《亮眼哥》、《血淚盪》、《雷鋒》、《王傑》,古裝傳統戲有:《玉蜻蜓》、《半把剪刀》、《楊乃武與小白菜》以及《珍珠塔》、《祥林嫂》等。其中師傅親授給她的幾隻小戲,如《賣青炭》、《箍桶記》、《阿必大》、《鬍子哥》等,因劇情貼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表演幽默、誇張且滑稽,演到精彩處,觀眾往往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當時,紹興城區的五星書場專演曲藝節目,生意興隆,觀眾擁擠,場場爆滿。
紹興攤簧的唱調即[鸚歌調],有男、女腔之分。1955年起,一般稱[基本調]。[基本調]兼有一種附屬唱調,稱為[走板]。唱辭基本句式為七字齊言,有減步、增步、增逗、增疊等變化,句末以三字為結。唱辭用方言俚語,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生動活潑、淺顯形象的特色。常以一韻通押全段,有十八個半韻(轍)之說。
人物表演多為男女2人,服裝、道具均以模擬和象徵為主,內容反映市井、農民生活。
紹興攤簧藝人傳承譜系不很確切,並無嚴格的師承關係。1949年後,他們大多參加紹興曲藝工作者協會。1957年,紹興攤簧以小戲的形式在紹興五星書場演出。1961年11月,招收學員十人,舉辦鸚歌調訓練班。由老藝人樊五十等任教,並成立了紹興曲藝團攤簧組,作營業性演出。文革期間解散,1978年,恢復紹興攤簧演出隊,1980年,赴上海大世界劇場、中華劇場演出,頗受歡迎。1981年6月解散至今,現無專業演出團體。
如今紹興民間尚有不少鸚哥班活躍在城鄉舞台。紹興文化部門於2001年組織創作演出的紹興攤簧《擺渡》,曾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目前,該曲種仍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演出場地缺少,市場萎縮,演員後繼乏人,處於瀕危狀態,急待搶救和保護。
紹興攤簧藝人大多因個人興趣愛好,由別業改行學唱,故無詳細或嚴格的傳承譜系。據現仍健在的老藝人回憶,簡列傳承譜系如下:
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廖鳳仙、高愛花、錢幼生、薛愛玉(旦堂);顧吉生、夏福堂(花臉);丁繼生、韓家友(胡琴)
20世紀60年代:宋小青(花臉);孔蓮子、陳富恩(小生);王雅娟、楊美娟、孫小寶、陳惠茹、孫玲玲(花旦);金南輝、顧關德(二胡)
傳承人宋小青的技藝特點:一付天生的亮嗓,一張百變的臉孔。其口齒清晰,吐字利落,唱腔音準節奏掌握自如,紹興方言地道,語言韻味濃郁,表演詼諧幽默,能飾演旦、醜,擅長反串男角,戲路寬廣。她精心塑造的箍桶佬、鬍子哥、朝奉王老三、白牡丹父、何支書、任老爹、亮眼哥、三叔婆、方朵花等戲劇人物行當俱全,神韻俱佳,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唱做念打,爐火純青,頗見功力。17歲學戲至今從藝48載,具有豐富的舞台演出及教學經驗,曾獲得以下獎項:1980年文藝調演中演出鸚歌戲《釵頭鳳》獲表演三等獎;1981年市文藝調演中演出鸚歌戲《人血饅頭》獲表演二等獎;1987年蓮花落雙魚杯大獎賽中獲表演二等獎。
“文革”期間,劇團解體,人員遣返,宋小青被分配到紹興越光汽配廠當鉗工。
改革開放的1978年,再次調入紹興曲藝團,繼續堅持演唱紹興攤簧。1982年,在曲藝團難以為繼的困窘狀態下,被調入紹興古舊書店,兼任營業員。1987年調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做後勤雜務工作。1996年退休後賦閒在家,看到越劇盛行,倍受寵愛青睞。而紹興攤簧少人提起,倍受冷遇。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下定決心,憑藉紮實的藝術功底,依靠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廣大戲迷民眾的力量,要讓紹興攤簧重新煥發青春,讓它綻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徹底改變“紹興攤簧”藝人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狀況,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她不辭辛勞地投入到了培養接班人的教學工作中去。2001年在紹興著名蓮花落藝術家胡兆海創辦的紹興市曲藝學校任教二年,培養了紹興攤簧新學員30多人。2002年在國家4A級風景區柯岩任教一年,培訓學員20多人;之後,便組織帶領10餘名新學員組成的小分隊,在紹興及周邊縣市巡迴演出紹興鸚歌戲,並以積極的態度,加強與廣大戲迷朋友的聯繫和溝通。民眾看了闊別多年的鸚歌戲,非常激動,演出效果十分轟動。戲迷、民眾的鼓勵,更增強了她演好鸚歌戲的決心和自信。2007年應邀到杭州傳化藝術團排練鸚歌戲;2008年在紹興市藝校任教一年,培訓學員30多人。宋小青一直身體力行地堅持這一事業,除廣收學員,傳授技藝,組隊演出外,還應邀參加各種公益性演出,如2009年紹興電視台《唱響紅歌社區行》公演30餘場;2009年市區多家企業承辦的《品嘗塔牌紹興加飯酒》廣告演出20餘場。平時,只要是有人或單位來電邀請演出,她總能做到“召之即來,風雨無阻,場場趕到,不計報酬”。此外。她還始終堅持不斷創作和改編劇本,豐富演出內容,回憶挖掘老一輩藝人演出的劇目,四方蒐集素材資料,嘗試移植改編。幾年來,先後整理鸚歌戲劇本21個,錄製出版了鸚歌戲VCD光碟15張。在紹興音像市場十分暢銷,大大豐富了紹興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越郡風俗詞·越歌續編》有云:“鸚哥戲,勿是戲,也無刀槍也無旗,也無蟒靠也無衣”;“看了鸚哥班,男人勿出畈,女人勿燒飯”,道出了紹興攤簧的形態及其魅力。這一曲種,在紹興廣大城鄉影響深廣,深受越地民眾的喜愛。
紹興攤簧初期,內容多為世俗情態,劇中人多為各色平民,但常僅具身份而非確指,如乾哥乾妹、村姑牧童之類;劇情常為社會生活某一片段,情節簡單,可即興發揮,用口頭俗語現編現唱,且多嬉謔、調侃之作,故無定本刊行。曲目素有“七十二本鸚歌戲”的說法,但現有資料未及此數。主要曲目有《大採桑》、《雙買花》、《磨豆腐》、《跳高樓》、《盪湖船》、《打窗樓》、《草庵相會》、《後游庵》、《前落髮》、《後落髮》、《雙落髮》、《買草囤》、《買石榴》、《摘石榴》、《猜木箱》、《借披風》、《還披風》、《男教情》、《女教情》、《三官堂》、《賣青炭》、《十不許》、(一名《游碼頭》)、《鬍子哥》、《落布》、《老實頭人燒香》、《毛瞎子捉姦》等,多涉男女私情,亦有格調不高之作。至1961年,開始排演《半把剪刀》、《雷鋒》等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現代曲目。
近年來,宋小青參與紹興攤簧的演出十分活躍,她親自培養的鸚歌戲學員近百名,均會演唱多種曲調和舞台基本表演技藝,並勝任“紹攤”藝術的表演和傳承,其中不少學員先後被電視台、文化藝術團體錄用,有些學員跟隨其組成小分隊在本地演出。紹興攤簧這一曲種的復甦,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及浙江省和紹興市的報紙、電台、電視台,多次來紹興採訪、報導她決心振興“紹興攤簧”、辛勤耕耘、艱苦創業的感人事跡,紹興市電視台、縣電視台多次播放她們錄製演出的節目:如《珍珠塔》、《箍桶記》、《賣青炭》等。去年,宋小青還應請邀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在紹興市舉辦的“同唱一台戲”節目的錄製,與眾名家同台演出,並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播出。根據宋小青對“紹攤”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感人事跡,紹興市文廣局於2007年授予其“首批民間藝術家”、“鸚歌戲代表性傳承人”的光榮稱號。2009年5月26日,經浙江省文化廳申報推薦,被中央文化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攤簧》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領導的重視關懷,巨大的榮譽和嘉獎,更加堅定了她的決心和信心,她立志為繼承弘揚“紹興攤簧”這一事業,奉獻畢生精力。她表示:“我今年65歲,但我不服老,要再接再厲、發揮餘熱,把鸚歌戲演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