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為如意形,前高后低,中部稍凹。直壁,平底有氣孔。胎色較白,胎質堅硬細膩。釉呈暗白色,微閃青,底無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定窯白釉褐彩如意形鹿紋枕
- 類別:瓷器
- 年代:宋代
- 文物原屬:宋代定窯燒制
文物概述,簡介,關於瓷枕,關於定窯,工藝特色,窯址,歷史,定窯產品,
文物概述
【文物現狀】:現藏定州博物館
簡介
高13.6厘米,長24.7厘米,寬19.9厘米。
枕為如意形,前高后低,中部稍凹。直壁,平底有氣孔。胎色較白,胎質堅硬細膩。釉呈暗白色,微閃青,底無釉。採用繪畫、印花、刻花技法裝飾。枕面中心以釉下褐彩繪一回首而望的臥鹿,生動傳神。周邊用雙線勾勒開光,開光外圍裝飾以珍珠地纏枝紋。枕邊繪兩周黑色框線。枕立面前側模印開光內飾蓮紋,其他三面模印扇形葉片紋,篦劃葉脈。
關於瓷枕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以後。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明器,以後又作寢具和診脈之用。宋代,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不僅器形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裝飾技法也突飛猛進,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紛紛採用,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對此,《清高宗御製詠瓷詩》詠宋代瓷枕曰:“修內當時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辭火氣,徹體蘊精神。木以陽城重,玉非荊國珍。不須更鼓響,防值碎椎人。”這時期有不少生產瓷枕出名的窯口,如河北定窯、磁州窯、河南鞏縣窯、湖南長沙窯、江西景德鎮等。造型有長方、八方、銀錠、花瓣、如意雲頭,等等。著名的品種也不少,如珍珠地劃花枕、白地黑花枕、青白釉枕、三彩枕等。
宋代瓷枕的造型、樣式非常豐富,尤其是以塑造為獸狀者較為多見,無不是造型精巧,製作細膩。而就此件三彩雙獅花卉瓷枕而言,製作者巧妙地把獅子、彩球和瓷枕結合起來,並融為一體,可謂是獨具匠心,給整件器物平添了一份美感,充分體現了宋代瓷枕製造的工藝水平。
關於定窯
工藝特色
據《曲陽縣志》載,五代時曲陽澗磁已盛產白瓷,官府曾在此設官收瓷器稅;但據調查,早在唐代這裡已燒白瓷;至宋代有較大發展,除燒白釉瓷器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文獻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有毛口和淚痕等特徵,毛口是復燒口部不上釉,淚痕多見於盤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勻,有的下垂形如淚跡。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諸種,風格典雅。對各地瓷窯有一定影響,曾出現不少仿燒定窯瓷器的瓷窯,紋飾以龍鳳紋為主。此類宮廷用器多有傳世,窯址遺有大量龍鳳紋器物碎片。
窯址
定窯窯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分布在今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這裡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最高的15米,堆積著眾多的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從遺址地層疊壓關係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198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定窯產品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