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仰鐘式花盆,是宋代陳設和實用瓷器,也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現收藏於山東布衣莊氏處。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產於河南禹州市。鈞瓷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艷麗鮮亮的釉色,變幻神奇的窯變,在瓷系中獨樹一幟,自古以來人們就以“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來形容其極其稀缺及珍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 年代:北宋
  • 形制:倒金鐘式
  • 館藏地點:山東布衣莊氏
藏品介紹,藏品用途,藝術特徵,歷史淵源,

藏品介紹

該藏品高18厘米,口徑21.8厘米,足徑11.5厘米。底部有五個直徑0.5厘米的漏水孔,呈均勻布局,並有“二”字編號,應為形制的大小排列編號。所處時期應為北宋後期。
藏品整體施釉,外側為玫瑰紫或茄皮紫,自下而上出現一種濃淡漸變相宜的窯變;花盆內側為天青釉色。底足邊沿厚1厘米,底足有一大寫“四”的順序號。整體造型規整,底部施化妝釉,有竹刷痕跡,釉色有輕微開片。
此花盆呈仰鐘式,晶瑩的天青釉色與玫瑰紫釉色內外交相呼應,及其斑斕。
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藏品側視圖
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藏品底足圖
宋代鈞窯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藏品俯視圖

藏品用途

鈞窯花盆製作精細,端莊厚重,發色自然,外型美觀,多作套盆使用用,也可以種植花卉。 底部襯有盆托,以防漏水並增加其陳設的美觀性和實用性。
鈞窯花盆在宋代用於宮廷栽花和裝飾用,須與盆托、花架或者陳列架配套使用,方能顯示奢華、大氣、莊嚴之目的。
此外,也可以作為祭祀用具和室內裝飾陳列。
在後來的朝代,特別是清代宮廷,更注重宋代鈞窯的使用和陳列,更顯示出了鈞窯的珍貴和高雅。

藝術特徵

宋代鈞瓷是在“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的背景下,從諸多青窯瓷器中脫穎而出的。由於是宮庭需要,當然極盡精美,從傳世宋鈞來看,的確如下:
在造型方面,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類 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標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 突出一種“雅”的品位。
在釉色方面,宋代鈞瓷表現了豐富多彩的風貌,這也是其獨具的個性。主色調除天青、月白類外,還有罕見的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蔥綠、豆青、天藍等。該釉色的出現改寫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歷史”,故又稱之為創舉,這也是鈞瓷對陶瓷業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宋代鈞瓷釉質瑩潤、含蓄,呈乳濁狀,有著絢麗多姿的審美風韻,“似玉、非玉、勝於玉”的審美體驗,使之成為皇室的尤物。表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的民族氣藝,和溫文爾謙做人的品質。
宋代鈞瓷的足部處理最具個性,除圈足外,支足多採用如意之獸處理,隱含有鎮宅辟邪的道家傳統,同時又含有與天同壽的美好願望。支足數目多為三足,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三位一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從燒成工藝方面看,它已具備了當今鈞瓷燒制的工藝特徵,分素燒強固胎體,釉燒呈光澤色彩的二次燒制工藝,這在鈞官窯遺址中可找到證據。在施釉方面還表現在足底施滿護胎釉,支釘燒成,這是五大歷史名瓷共同的特徵,是御用官瓷精細的標誌之一。

歷史淵源

鈞窯位於鈞州境內(今河南禹縣),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代,經歷宋金至元代。境內有窯地近一百處, 以小白峪歷史最早,唐代已燒黑釉帶斑點器物,時稱“花瓷”,對宋代紫紅斑點裝飾有直接影響。宋代首創釉中加入適當銅金屬,燒成玫瑰紫、海棠紅等紫紅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後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鈞台窯是宋代眾多鈞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窯址發掘出土數以千計供宮廷陳設用的這類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個從一到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絕大多數窯均燒窯器物,天藍、月白釉較多。一部分窯址還發現燒磁州窯白地黑花三彩、紅綠彩等品種,其中以扒村窯質量最好。
鈞瓷釉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這樣,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雨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制色釉“窯變”為其特色。
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種紫色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後人對鈞瓷的紫色的評價極高,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遊走),也是鈞釉的重要特徵之一。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但走泥紋不是判斷是否宋代鈞窯的唯一特徵。
傳世鈞窯瓷器中帶銘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銘文刻一到十的數目字,關於這些數目字的意義,過去有多種解釋推測,通過對鈞台窯發掘所得標本的研究表明,它們是器形大小的編號。數目字越大,器物越小。“一”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花盆刻有兩個數字的,刻於底部的是統一按口徑大小的編號,刻於足內的是配對編號。有的瓷器帶“奉華”及“省符”兩種銘文,“奉華”是宋宮殿名,汝窯、定窯瓷器中也有刻此銘文者。刻“重華宮”、“鐘粹宮”、“景陽宮”、“養心殿”等字樣者,則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後刻的。清代宮殿之內陳設的文物都有檔案,專門記錄清代宮殿陳設文物的名稱、件數及動態。宋鈞窯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宮殿名,表明它們是分別陳設於各殿的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