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釘洗來歷
第二天早朝歸來,徽宗突然發現案上有一幅好字。字型飄逸,起筆如長袖飛舞,落筆如玉足輕勾,秀麗極了。於是忙召內待,問字的來歷。內待很納悶,對皇帝說了昨晚發生之事。徽宗忙命內待再備紙硯,可他寫出的字還不如從前,氣得折了筆砸了硯。
後來,徽宗有天晚上做了一夢,夢到自己手持大筆,在鈞瓷洗里一蘸,又在一面大鼓上一青,在鼓面上揮筆疾書,頓時鼓面上出現清雅秀麗,剛勁灑脫的字型。這鼓和上次喝醉時所擊的鼓不同,這鼓下面用三隻如意支撐,鼓面大,沒有鼓腰,形狀像是攔腰鋸開的半截鼓。
徽宗醒來後把這夢說給眾臣,大晟府提舉周邦彥,精通音律,很得徽宗的喜愛。他為徽宗圓夢說:“皇上夢中用的筆洗是鈞瓷寶洗,鼓上膏筆。這正是取鼓中的靈氣,收音樂中的韻律,融在洗中。那鼓如意相托,定能心想事成。只要讓陽翟(今禹州)燒制這樣的器物,皇上用了,定能寫出漂亮的字型來。”徽宗聽了大喜,忙命陽翟官員監造這樣的筆洗。
監窯官領旨,讓陽翟官窯最拔尖的窯匠趕製。窯工們費盡心血,終於燒制出一件精美的筆洗:下面三隻如意足、上下沿兒各有一圈鼓釘,洗里不添水,看著總是水汪汪的。
這鈞瓷筆洗送到宮裡,徽宗用時,膏筆不用添水,並且每次用都能聽到輕輕的鼓聲,寫出的字自成一體(就是後來的“瘦金體”)。徽宗隨即下旨定鼓釘洗為國寶,並御書“鈞官窯鼓釘神洗”幾個大字。這就是現在鼓釘洗的來歷。
鼓釘洗鑑別方法
器物底部塗以芝麻醬色釉是宋鈞瓷的又一明顯特徵。這種釉上聚集一塊塊不均勻的"蟹甲殼"色青釉,或稱“龜裙”色,這是介於藍綠之間的釉厚塊層。是否有“龜裙”色也是鑑定真假宋鈞瓷的重要依據。
宋代鈞窯瓷器帶銘文的很少,僅見“奉華”及“省府”兩種。另外刻一到十數目字,數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類器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徑最小的。金代製作的鈞窯瓷一般器皿內里施滿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滿釉,胎質細灰緊密,釉面潤澤有開片,有的有暈斑或帶小墨點,製作不甚規整。胎釉結合不緊密,經常有脫釉現象。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少數出現紫紅斑窯變。造型較宋代簡單,有碗,盤,罐,瓶,香爐等。釉色較單調,與宋鈞艷麗多彩的豐富窯變相比,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