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縣知青志》是江西省安遠縣史志辦公室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遠縣知青志
- 作者:江西省安遠縣史志辦公室
- 出版時間:1998年10月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陳玉生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安遠縣知識青年工作的情況,包括宣傳動員、接收安置、生產生活、就業返城、慰問關懷等。
作品目錄
封面
安遠縣知青志
著作權頁
1968-1998獻給2700名知青
行政區劃圖
安遠縣行政區劃圖
圖片
1998年3月14日,原下放安遠縣的部分上海知青在上海召開紀念下放安遠三十年座談會,中央安遠縣委書記歐陽鋒在座談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圖為座談會會場
縣領導中的老知青(自左至右):縣委常委、副縣長穆恆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兆平、縣委副書記楊中茂、縣委書記歐陽鋒、縣政協副主席羅明月、副縣長杜進春
1995年6月18日,縣政府駐滬聯絡處召集安遠返滬老知青召開“振興安遠懇談會”,縣政府縣長李啟明率有關部門負責人一行8人出席了懇談人
1995年6月17日,由縣政府駐滬聯絡處牽頭召集返滬老知青,在上海召開“捐助安遠希望工程大會”。圖為大會會場
圖為上海城市合用銀行領導及縣領導在竣工典禮儀式上
1997年1月,安遠縣龍泉湖賓館正式開業,圖為縣領導及來賓在開業典禮儀式上(自左至右):縣政協主席鐘富明、縣委書記陳江林、新華社上海分社總經理顧松年、贛州行署專員韓景昌、新華社高級記者陳毛弟、縣長李啟明、上海凱昌公司總經理李功偉
圖為縣領導及上海知青代表在捐贈儀式上
濃濃故鄉情
原插隊在天心公社的上海知青范忠義、周楊均、徐忠宙和當年的五七大軍幹部在一起
原插隊在天心公社的上海知青范忠義、陳燕士和當年的老鄉在一起
原插隊在版石公社的上海知青李坤龍重返第二故鄉和當年的老鄉在一起
這是董後興(右)和鄉黨委書記劉惠靜在田頭
安遠縣城一瞥
1998年8月6日,召開了《安遠縣知青志》評審會,圖為評審會場景
龍泉湖賓館遠眺
踏上下鄉路
『再見了,上海!』
帶隊也光榮
歡迎『宴會』
“我批准下鄉了!”
迎接新戰友
啟程
學習與批判
大批判
再教育第一課
關心國家大事
表決心
戰天鬥地
挑燈夜戰
耙田
多樣經營樣樣行
多面手
鋸板
知識青年動員起來,積極投身到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去!
豐收的喜悅
蘿蔔大豐收
瞧,多大的冬瓜
糧食豐收了
曬乾了捎給家人們嘗嘗
大西瓜
收工
老隊長,我行!
關懷
關心
慰問信
參觀學習
參觀毛主席舊居
參觀茶葉生產
參觀造林
現場會
在龍崗知青隊參觀學習
文藝宣傳隊
1970年,版石公社上海知青組成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各大隊為貧下中農演出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
下鄉在江頭公社的知青文藝宣傳隊隊員
排練節目
1975年3月,縣採茶劇團舉辦知青業餘文藝骨幹學習班並安排到各知青隊進行慰問演出。這是演出前在化妝
當年的身影
“紅管家”——孫仟花
抱一抱小「知青」
新農民
龍崗知青隊“全家福”
“豬倌”
多飽滿的稻穗
綠油油的小白菜
知青家長來了
附圖
快樂的笑聲
看畫報
聆聽中央的聲音
編纂機構
安遠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輯工作人員
序言
審視歷史 回味人生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縣情簡況
第一節地理環境
第二節行政區劃
第三節國民經濟狀況
第四節農民生活狀況
第二章宣傳動員
第一節政策規定
第二節動員工作
第三節歡送下鄉
第三章接收安置
第一節接收
第二節安置
第三節經費
第四節管理教育
第四章生產生活
第一節插隊勞動
第二節知青隊(場)生產
第三節生活安排
第四節收益分配
第五章鍛鍊成長
第一節各級表彰獎勵
第二節入黨入團
第三節選拔任用
第六章就業返城
第一節大中專招生
第二節招工
第三節參軍入伍
第四節轉遷
第五節返城
第六節轉城鎮戶口
第七章慰問關懷
第一節節日慰問
第二節關心支持
第三節慰問組織
第八章管理機構
第一節縣級機構
第二節基層機構
第九章人物
第一節知青先進人物
李坤龍
毛湘和
徐鳳英
李金英
許惠林
黃衛華
陳木朋
金文達
傅祿偉
尤抗美
張錫群
方明
伍烈棟
劉惠蘭
杜玉華
楊品榮
吳衛祖
楊向前
賴素珍
第二節熱心知青工作人物
唐進新
盧希德
魏青祥
李發炎
第三節知青名冊
附錄
1964年安遠縣動員城鎮人口下鄉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簡況
認真辦好知識青年隊(場),鞏固上山下鄉勝利成果
大幹苦幹學大寨,改天換地誌不移
安遠縣人民政府駐滬聯絡處簡介
返滬知青為安遠第二故鄉作貢獻
後記
《安遠縣知青志》贊助單位和個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