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婚姻
1445年4 月23日,年僅15歲卻美麗、熱情、高傲的
瑪格麗特嫁給長她8歲的
亨利六世,當時後者仍稱
法國國王且控制著法國北部的一些地區。而
亨利的舅舅、瑪格麗特的姑父兼堂伯父
查理七世也自稱法國國王,他同意將內侄女嫁給亨利的條件是不按習慣付出嫁妝,反而從
英格蘭手中得到曼恩和安茹。為防高度消極反應,此決議對
英格蘭公眾保密。
5月30日,瑪格麗特在
威斯敏斯特教堂由
坎特伯雷大主教約翰·斯塔福德加冕為英格蘭王后。她年僅15歲,卻美麗、熱情、高傲,知道她的職責是捍衛王冠。她繼承了母親和祖母的不屈不撓——她的母親為父親爭取
那不勒斯王位,而祖母
阿拉貢的尤蘭達則“以男人的手腕”管治
安茹,維持安茹的秩序且不讓英格蘭插手。[4]這使
瑪格麗特得以成為“王冠捍衛者”。
相比於戰事,亨利對宗教和學習更感興趣,他不是一個成功的國王。亨利早年的作為完全由攝政作主,他在婚前精神已經不穩定,當1453年10月13日他們的獨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出生時,亨利已經精神完全崩潰。有傳言說亨利根本不能生育,新生的
威爾斯親王是通姦的產物,很多人認為
瑪格麗特的堅定盟友薩默塞特公爵
埃德蒙·博福特或威爾特郡伯爵詹姆斯·巴特勒才是愛德華的生父。
瑪格麗特為人雖然有攻擊性且偏護、封建、易怒,但在撫養兒子時表現得很有修養,也和丈夫分享學習的樂趣,於1448年資助創立了
劍橋大學王后學院。
後來成為她敵對國王
愛德華四世的王后的伊莉莎白·伍德維爾據說當時是她的侍女。但對史學家來說,此事證據不足,當時在瑪格麗特的宮廷有數名叫伊莉莎白·格雷或伊莎貝拉·格雷的婦女。伊莉莎白於1452年前後初婚嫁給格羅比的
約翰·格雷爵士。
內戰前奏
瑪格麗特起初離開倫敦,在
格林尼治的豪宅里退居並照顧兒子,並未表現出公開的攻擊性,直到她驚愕地得知野心勃勃的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在
亨利六世精神失常的1453 - 1454年間被任為攝政。約克要求王位,當他的攝政期將滿時,很多貴族都支持他對王位的要求。約克掌握大權,亨利的顧問腐敗,亨利本人輕信且柔順,情況越來越不穩定;瑪格麗特名聲並不好,卻堅決而大膽地決定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捍衛丈夫的王冠。有學者認為
蘭開斯特王朝最終垮台與其說是約克派的野心所致,不如說是由於瑪格麗特對約克懷有敵意卻判斷失當,對名聲不好的盟友過於放縱。總之,在當時的政界,瑪格麗特王后是一股有力的力量,當她想採取行動時,亨利如同被她置於鼓掌之間。
給瑪格麗特作傳的海倫·毛勒卻不同意早期史學家的觀點,認為他們誇大了約克攝政期間和王后的矛盾。她認為他們的矛盾是在2年後1455年
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後開始的,從此瑪格麗特將約克視為挑戰王權者。根據海倫的研究,15世紀50年代早期瑪格麗特曾給
約克和薩默塞特送了很多禮物,證明她當時對他倆都有好感。海倫還認為瑪格麗特支持約克攝政、
亨利六世康復後約克派被排除出大國會之事並非像人們長期認為的那樣是瑪格麗特的責任。
後來的學者和史學家
保羅·穆雷·肯德爾則堅持,瑪格麗特的盟友薩默塞特和薩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爾很輕鬆地就說服她,當時已成為得到亨利六世信任的顧問之一的約克使她名聲不佳,且大權在握不可信任。
瑪格麗特不僅說服
亨利把約克從法蘭西總督的位置上召回來放逐到
愛爾蘭,還試圖在他往返於愛爾蘭和英格蘭之間時暗殺他(1449年和1450年各一次)。薩默塞特和薩福克要對1448年曼恩的秘密投降負責,1449年諾曼第的剩餘部分也丟失了,這使瑪格麗特和亨利的朝廷陷入騷亂,貴族起事,要求彈劾和處決這兩個瑪格麗特最強有力的盟友。約克就此得到下議院的認可,這使瑪格麗特和約克派的大戰不可避免。1450年,約克從愛爾蘭安然返回,面見亨利,重新成為一名受信任的顧問。不久,亨利同意召開議會,進行改革。議會召開後,提出的要求讓
瑪格麗特不能接受:不但薩默塞特和薩福克將因為在法國事務上失策和顛覆正義而受到彈劾,已成為公爵的薩福克還被指控對抗國王和約克。這些改革措施還要求
約克成為國王的第一委員,下院議長甚至熱切到愚蠢地提出讓約克當王儲。幾個月內,瑪格麗特重新控制了
亨利六世,解散議會,將下院議長投入監獄,約克在
威爾斯退隱。
1457年,英格蘭再次失控,有權勢且追隨瑪格麗特的法國將領皮埃爾·德·布雷熱被發現率領四千法軍從翁弗勒爾出發登入英格蘭海岸,燒毀了桑德維奇,想趁英格蘭國內混亂撈一把。桑德維奇市長約翰·德魯里被殺。從此,桑德維奇建立了一項傳統,市長穿黑袍以紀念這次卑鄙行為。因為布雷熱的緣故,
瑪格麗特成為下流的流言和粗野的民歌的攻擊對象。由於民眾的不滿太過激烈,瑪格麗特極不情願地任用約克的內侄子
沃里克伯爵理查·內維爾保護海域,任期三年。這時沃里克已經擔任加來將軍。
約克派和蘭開斯特派彼此的敵意終於演化為軍事衝突。1455年5月,距離
亨利六世從精神病中康復、約克結束攝政才5個月,瑪格麗特召開大國會,排除約克派。這次國會召集貴族到萊斯特集會,以保護國王“對抗他的敵人”。但約克顯然並非毫無準備,他率軍南下迎戰北上的蘭開斯特軍隊。在5月22日的
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蘭開斯特軍慘敗,薩默塞特被殺,威爾特逃跑,亨利被俘。
在1459年的
布洛希思之役中,雙方的敵意仍在延續,奧德利勳爵詹姆斯·圖切特被
沃里克伯爵理察·內維爾率領的約克軍擊敗。
玫瑰戰爭
為了讓兒子得到繼承權,
瑪格麗特攜子逃往
威爾斯、
蘇格蘭、法國,和法王
路易十一結盟,並在其撮合下與已和
愛德華四世鬧掰的沃里克伯爵結盟,王子愛德華娶了沃里克的女兒安妮.內維爾。1470年10月3日,沃里克復辟了
亨利六世。但當瑪格麗特攜子媳返回英格蘭時,沃里克已於1471年4月14日的
巴內特戰役中被
愛德華四世所殺。5月4日,瑪格麗特被迫率軍參加丟克斯伯里戰役,戰敗,她17歲的獨子愛德華戰死,她的丈夫不久也被害。雖然她10年前曾贏得“侵略性、冷酷”的稱譽,但此時已意志消沉。她被囚禁在沃林福德城堡和
倫敦塔,直至1475年被路易十一贖回。
1482年8月25日,安茹的瑪格麗特在
安茹去世,安葬在
昂熱大教堂她父母身邊。在1789年的
法國大革命中,她的遺體遭到毀壞。
傳世信件
現存有很多瑪格麗特作為王后時所寫的信件。有一封信是寫給倫敦公司的,內容是關於她在
恩菲爾德的莊園的佃戶受到的傷害,該莊園是她嫁妝的一部分;還有一封信是寫給
坎特布里大教堂的。這些信件被收集在塞西爾·蒙羅於1863年在卡姆登協會出版的一本著作中。瑪格麗特通常在信的開頭寫“王后親筆(By the Quene,其中Quene不是筆誤而是
瑪格麗特特有的簽名)”。
文學形象
瑪格麗特是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四部作《
亨利六世》上、中、下和《
理查三世》的主要角色。莎士比亞將瑪格麗特描繪成一個聰明、冷酷的女人,輕易主導丈夫,猛烈地與敵人爭奪權力。在《亨利六世》(中)中,瑪格麗特和
薩福克公爵產生曖昧,並隨身攜帶他斷裂的頭顱以哀其死。在《亨利六世》(下)中,她在羞辱性地嘲諷
約克公爵後在戰場上手刃之,而在兒子愛德華在她面前被殺時變得自我毀滅。莎士比亞不顧她在丈夫和兒子死後在英格蘭之外度過餘生的事實,安排她在《理查三世》中重返宮廷。瑪格麗特成為
卡珊德拉式的女先知;首次出場,她便戲劇性地為絕大多數貴族在
蘭開斯特王朝的垮台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詛咒他們。她所有的詛咒都隨著那些貴族遭
格洛斯特公爵理查背叛和處決而實現了,且每個人在被處決前都憶起她的詛咒。
瑪格麗特是
賈科莫·梅耶貝爾在1820年所作的歌劇《安茹的瑪格麗特》的標題主角,也在愛德華·巴爾沃-利頓,第一代利頓男爵於1843年所著《最後一位男爵》中扮演重要角色。貝蒂·金於1974年所著傳記小說《安茹的瑪格麗特》、阿蘭·薩維奇於1994年所著小說《獅子的王后》、安妮·鮑爾斯所著歷史浪漫小說《王室的配偶們》、蘇珊·希金博桑於2011年所著的《王后——最後的指望》都以瑪格麗特為主角。在莎倫·凱·彭曼的小說《光輝的太陽》的開頭部分,瑪格麗特是一個重要角色,直至蒂克斯伯里戰役。讓·普萊迪的《安茹的紅玫瑰》也有她的形象。
R. F. 德爾德菲爾德的關於
德文郡一所公立學校的一位
威爾斯校長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40年代的“
不列顛戰役”的經歷的小說《To Serve Them All My Days》的虛構主角大衛·鮑萊特-瓊斯的虛構傳紀《王室的母老虎》以
瑪格麗特為主角。德爾德菲爾德以大衛·鮑萊特-瓊斯的人格很好把握了瑪格麗特的一生和
玫瑰戰爭,書中的內容和發展給讀者提供了對主敘述而言的一種有趣的次要情節。
瑪格麗特也是菲利帕·格雷戈里的《The Lady of the Rivers: A Novel (The Cousins' War)》的一個主要角色。她是理查·伍德維爾的妻子(
盧森堡的)雅克塔生命中的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