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吃新節

安福吃新節

吃新節又稱嘗新節,是江西安福特有的一種傳統民俗節日。吃新,源於周代。該節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相傳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島。人們困在島上,一天,一隻大花狗泅上了孤島,從尾巴上抖落數十粒稻種,救了人們的大難。故此,豐收的稻穗便像彎彎的狗尾。後來每年早稻收穫之前,人們便舉行盛宴,讓大花狗嘗新,以表謝意。另一種傳說武功山有隻“白霧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霧,把農民即將收割的稻穀毀掉。後來,“五穀神”將“白霧精”打敗,救了農民,人們在新谷登場前舉行宴會,請五穀神嘗新,以致謝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福吃新節
  • 別稱:嘗新節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節日起源:周代
節日信息,吃新節介紹,安福縣簡介,節日慶祝,據有關記載,

節日信息

安福吃新節省級 Ⅹ-21

吃新節介紹

吃新節和其它民間節日不同,沒有固定的日期,在開鐮收割前舉行。吃新這天,男女均不外出勞動,家家戶戶張羅著過節。男丁首先到稻田,摘取飽滿成熟的稻穗,供於祖墳、祠堂、神龕等處;婦女則將新谷舂成白米,煮成新米飯。節日的菜餚有雞、鴨、魚、肉和新上市的蔬菜,全部粘米粉蒸熟。
飯前敬五穀神、土地、康王,吹吹打打耍龍燈。俗話說:“牛歇穀雨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說)。”吃新後的第二天,農民揮鐮收割,一年最辛苦的勞作開始。 “吃新節”
江西武功山區客家籍鄉親聚居的山村里,至今仍然風行著一種古老的民間節日———“吃新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吃新節”是一年當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俗話說:“牛歇穀雨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每當節日將臨,山村中外出務工經商的村民,都要紛紛趕回家中過節。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吃新節”也許是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約在農曆“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誌。因為各村水土、氣候條件不盡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天或幾天。所以即便在同一個鄉里,各村的“吃新”也會有先有後。 “吃新”又叫“嘗新”。節日這天,村民們早早來到田間,精心摘取顆粒飽滿的稻穗,綑紮成稻束,把它們懸掛在農舍門廳的兩旁,供奉在中堂的桌案上,祭拜穀神和祖先後,全家人按照長幼輩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雖較豐盛卻並不鋪陳,以新米飯、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鮮嫩的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豆莢等時令蔬菜以及雞、鴨、魚、肉等。
關於“吃新節”的來歷,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暴雨,洶湧的洪水沖毀了人們的家園,大地變成一片汪洋。逃難的人們被圍困在高高的武功山上,靠吃草根、啃樹皮艱難地生存下來。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所有的稻種都被洪水席捲而去了。一天,從汪洋中游來一條大花狗,它奔到人們身邊,從大尾巴上抖落下幾十粒稻種,解救了人們的大難,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為了紀念這次劫後逢生,人們在每年開鐮收割之前,都要合家共聚,舉宴“吃新”,以慶賀豐收,並祈禱神明,祝願來年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吃新節”並不只是武功山區的區域性民間節日,在湘、黔、桂、贛等省的很多地方都流行著這種“吃新”習俗。其貢奉新谷、祭拜穀神、祭祀祖先,按長幼輩分依次入席嘗新等禮儀程式,幾近雷同。 民俗工作者經過深入考察研究,證實“吃新”習俗最早可追溯至黃河流域的周部落先民,並且在我國早期的古籍《詩經》、《禮經》、《淮南子》等中均有記述。 歷經3000餘年的滄桑歲月之後,仍然流行至今的“吃新節”,尚能基本完整地保持其特有的古風習俗,確為一大奇蹟。

安福縣簡介


安福縣地處江西省吉安市西部,建縣於公元前222年,是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自古被譽為“贛中福地”。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志士能人輩出,是中國民盟領袖羅隆基、愛國“七君子”之一王造時的故鄉;這裡古蹟名勝甚多,千年古祭壇、孔廟、文塔、洞淵閣、塘邊、柘溪古村、大智石刻……星羅棋布其中;這裡資源豐富,生態良好,是全國聞名的火腿之鄉、竹子之鄉和樟樹之鄉,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勝地。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武功山就座落在縣境西北部。

節日慶祝

江西安福南鄉農民喜過“吃新”節慶豐收連日來,安福縣南鄉片甘洛鄉洲湖鎮金田鄉洋門鄉的農民們紛紛捧出早稻新谷、點香拜神、合家聚餐,以該縣民間特有的方式喜過傳統“吃新”節,共慶早稻豐收。
安福縣金田鄉今 年的吃新年定於7月8日,這一天,該鄉柘田村、寨上村的300多戶村民們象往年“吃新節”一樣,聚集到當地靈佑廟,舉行了隆重的“吃新”儀式,村民們捧出已準備的雞、鴨、魚、肉、新鮮蔬菜及新摘的稻穗,逐戶祭拜靈佑菩薩,祈禱神靈保佑五穀豐登、百業興旺,還舞起了龍燈,沿村內道路進行了游燈活動,每經過一家,都燃放起鞭炮迎燈慶賀。並在隨後,各家各戶合家共聚,張羅出豐盛的酒宴,舉宴吃新,以慶豐收。

據有關記載

“吃新”又叫“嘗新”,“吃新節”,是安福縣南鄉片的一個民俗傳統節日,也是當地一年當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吃新節”是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間大約在農曆“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誌。因各村水土、氣候條件不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天或幾天,所以,各村的“吃新”也有先有後。現今“吃新”的具體時間基本上由當地鄉政府來確定。同時由於地域和風俗的不同,各地吃新儀式稍有不同,但供奉新谷、祭拜神靈、祭祀祖先、按長幼輩分依次入席嘗新的儀式程式幾近雷同,更重要的是各地都很重視“吃新節”。節日當天,各村外出務工經商村民紛紛趕回家過節,村民們精心摘取顆粒飽滿的稻穗,綑紮成稻束,供奉神靈,祭拜當地穀神和祖先,並在隨後按長幼輩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以新米飯、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鮮嫩的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豆莢等時令蔬菜以及雞、崖、魚、肉等。“吃新”,不僅僅能表明農民勞作之後,對即將收穫的無比喜悅之情,更重要的是一種增進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間和睦團結的傳統風俗、是該縣不可多得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研究該縣古風古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