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南鄉

安福南鄉

安福南鄉地處江西省安福縣南部,東接竹江、吉安縣固江鎮,南依吉安縣天河鎮,西鄰永新縣懷忠鎮、蓮花縣,北靠嚴田、洋溪。羅霄山脈東中段的南山和北山一南一北像一雙溫暖有力的巨手,將安福南鄉緊緊地抱在懷中,而涓涓東去的瀘水(上游為陳山河)則像一位矜持賢淑的少女,靜靜地滋潤著這片古老、神秘、美麗而又充滿活力的沃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福南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安福縣
  • 下轄地區:洲湖、甘洛、金田等五個鄉鎮
地理位置,語言特色,獨特民俗,文化風氣,

地理位置

安福南鄉以洲湖鎮為中心,洲湖古稱舟湖,習稱洲塢,作為江右名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唐宋時即為江南古道旁的物資集散重鎮,明代設漕運衛所,清代制道南鎮,新中國成立後為洲湖人民公社,後設洲湖鄉,1992年改鄉建鎮。洲湖自古以來是安福南鄉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安福南鄉

語言特色

這裡是安福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盛產水稻、大豆、油茶、,兼種花生、烤菸、瓜果、蕃薯、黃姜等,豆腐乳、南條、黃豆、茶油、火腿、家豬、黃牛肉為南鄉的傳統土特產。安福縣南鄉區域所使用的語言是“南鄉話”“南鄉話”隸屬於南方土著語系,襲吳蠻之風、納越楚之意,其話語特別、腔音圓潤豐厚、嗓音清脆有力、表達準確簡潔。據有關考證,“南鄉話”是全國上千種方言中唯一兩個經數千年承傳而語音絲毫未變的本土鄉音之一。
已故國學大師王泗原先生是安福縣南鄉洲湖鎮人,曾用安福方言與《楚辭》進行對比研究,解決了《楚辭》研究中的一些難題,獨樹一幟,為學術界所矚目。
《離騷》第15節“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而嫉妒?”這裡面的“羌”字,到漢代,東方朔就不明白了,在《七諫》中,他把“羌”字當成“竟”義講。王泗原先生通過研究,認為“羌”字,就是安福南鄉方言中的常用字“羌”,相當於北京話中的“怎么”,如“病羌哪?”即“病怎樣哪?”,“羌病哪?”即“為什麼病哪?”等,還有“掔木根以結茞兮”中的“掔”(音堅),安福南鄉現在仍在使用,如“掔柴”,“掔板子”等。“循繩墨而不頗”?“頗”即偏,安福方言還在使用,如說“頗腦”,即頭的形狀是扁圓的。《招魂》中“稻粢穱麥”中的“粢”字,舊注皆以為是禾部的“粢”,誤,其實“稻粢”,即安福人所說“麻粢”,一種用糯米蒸熟舂打而成的米果。
為什麼象東方朔、王國維這樣的中國古代著名學者,在研究《楚辭》時,也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是楚地人,不懂楚地方言。而當年創作《楚辭》的楚人是用楚地白話,在當時當地是非常明白易懂的。秦統一中國後,文字也進行統一,當然是以北方話為主,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古楚語逐漸從書面上消失了。而安福古屬長沙,為先楚故地,許多古楚音仍保留在方言中,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大力推廣國語,另一方面又要認真研究方言,因為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安福南鄉

獨特民俗

這裡的民間風俗獨具特色,文明禮儀繁雜而隆重,如從一個人的出世、三朝,滿月、周歲、發蒙、結婚(找媒人,吃飯,給見面禮,看人家,定日子,過擔,結婚、回門這些程式),做壽到喪葬,又如建房子的撿(挑)日子動土、挖基、繕架到(過窩)喬遷新居,又如“吃新”過年、三禮五節等儀式風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安福南鄉
安福南鄉
據有關記載:“吃新”又叫“嘗新”,“吃新節”,是安福縣南鄉片的一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當地一年當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吃新節”是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間大約在農曆“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誌。因各村水土、氣候條件不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天或幾天,所以,各村的“吃新”也有先有後。現在“吃新”的具體時間基本上由當地鄉政府來確定。同時由於地域和風俗的不同,各地吃新儀式稍有不同,但供奉新谷、祭拜神靈、祭祀祖先、按長幼輩分依次入席嘗新的儀式程式幾近雷同,更重要的是各地都很重視“吃新節”。節日當天,各村外出務工經商村民紛紛趕回家過節,村民們精心摘取顆粒飽滿的稻穗,綑紮成稻束,供奉神靈,祭拜當地穀神和祖先,並在隨後按長幼輩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以新米飯、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鮮嫩的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豆莢等時令蔬菜以及雞、崖、魚、肉等。“吃新”,不僅僅能表明農民勞作之後,對即將收穫的無比喜悅之情,更重要的是一種增進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間和睦團結的傳統風俗、是該縣不可多得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研究該縣民間古風古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吃新”是指早稻收割時吃頭回新米的意思。節日時間為一天,按照南鄉慣例由洲湖鎮政府決定並張榜公布,大約在每年的公曆7月上、中旬,南鄉各鄉鎮統一過“吃新”節。在安福南鄉,“吃新”節與春節一樣重要而隆重,俗稱“吃新過年,不說假的”。在中秋節還有燒塔的習俗,每到中秋節年輕人和學生就會到處去撿許多殘瓦片搭成一座一人多高的塔,由幾個小孩敲打著村裡的銅鑼去家家戶戶捐稻草,大人還會用稻草圈起來放在塔頂上燒,說是燒元韃子,這樣的活動會持續燒3個晚上。家家戶戶在月亮出來時都會放鞭炮,把家裡的月餅,廣橘(柚子)等等圓的食物擺在桌上供月亮公公。
安福南鄉
安福南鄉
在過春節初一那天小孩都要穿新衣服,在這一天父母交代小孩不許講髒話,不許罵人,同村的人都要到村里人家去拜年賀喜,初二那天才可以出門走親戚。春節初七八開始舞龍燈(在以前還會有舞獅燈),第一天舞龍燈先要去村口的小河邊給龍上水,也就是拜河神的意思,然後才可以去家家戶戶舞龍燈賀春,在春節十三那天舞龍燈結束,在那天晚上要熄了燈悄悄地把龍燈抬到初時給龍上水的河邊,脫掉龍身上的紙片再一把火燒了,就這樣舞龍燈就結束了。吃完元宵春節就過完了。

文化風氣

安福縣南鄉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宋元以來,文風蔚然,人才輩出,乃人傑地靈之域、物華天寶之地。歷代名人學子、忠臣義士不乏其人:唐禪宗七祖行思、文學家劉弇、詩人王庭珪、宰相彭時、理學名家鄒守益、文武女豪劉淑英、"七君子"之一王造時、愛國詩人王禮錫等均出生於此。功勳卓著的安福南鄉籍老紅軍有,王元和、廖明、毛少先3位授銜將軍,為南鄉歷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安福南鄉內古代民俗文化村落很多,較大型、有價值的當數洲湖鎮的塘邊村、甘洛鄉三舍村、金田鄉柘溪村、洋門鄉槎江村和高州村等。明清建築群上百座,造型別致、雕工精美、文化底蘊深厚,是旅遊觀光和歷史研究的好去處。
塘邊古村,是江西省安福縣的一個自然村,離縣城約30公里,交通方便。1996年在京九鐵路沿線旅遊資源普查中被發現。這些年來,對外有了一些宣傳介紹,來古村參觀、考察、遊覽者絡繹不絕。2003年8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古村”。2014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筨箕曬穀,教崽讀書”是南鄉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重文敬士、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南鄉人在勤於務農、經商之餘,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在南鄉有歷史悠久的安福縣洲湖中學,學校前身為著名理學家鄒守益於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倡立的復真書院,為當時著名的講會式書院之一。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名為“復真學堂”。民國初年(1911年)改為“復真學校”。洲湖中學是江西省乃至全國連續辦學史最長的學校之一。悠久的辦學歷史形成了“崇真求實,開拓進取”的優良校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類人才。恢復高考以來,為高校輸送優秀新生500多人,培養出處級以上幹部40人,博士27人,教授17人,以及一大批副教授、碩士、企業家活躍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骨幹人員。教師公開發表論文達130餘篇。在縣級以上的各類教學競賽中,先後共有316多人次獲獎。
南鄉婦女有事沒事還會湊到一起喝“表嫂茶”。喝茶的名義很多婦女懷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後吃三朝茶、
滿月茶、周歲茶,開始上學讀書吃發蒙茶,考取大中專學校吃升學茶,女子出嫁前吃妹妹茶,娶了媳婦吃新人茶,做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壽則更要吃祝壽茶,建房要吃挖基,繕架,過窩茶,老人過世後要吃“倒七”茶、“燒衣”茶,連請木工做壽棺也要吃“合千年屋”茶,吃這些茶,都是不請自到,順手帶點小意思,或四五個雞蛋,或幾斤花生,捧個南瓜,冬瓜,一籃子芋艿都可以。過完春節還有開春茶,農忙茶,小生產隊里也要一起吃表嫂茶,隔壁鄰舍空暇也湊一起,你家吃完我家吃,家家戶戶吃遍了也就開始農忙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