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苦茶

安溪苦茶

安溪縣,古稱清溪,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而安溪縣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其中名譽全國的就有安溪苦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溪苦茶
  • 屬於:野生大葉茶類
  • 製法:烏龍茶鐵觀音指密法
  • 類型:半發酵茶類
摘要,歷史,茶特徵,茶樹記載,人工培育歷史,

摘要

安溪苦茶,屬於野生大葉茶類,採用烏龍茶鐵觀音指密法製作,是中國野生百年古茶樹的代表。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正所謂:人食五味皆有益。安溪苦茶
——茶味之苦,苦得宜人;
——茶味之苦,苦足養生;
——茶味之苦,苦中含香;
——茶味之苦,苦而後甘;
——茶味之苦,苦堪品啜。
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是防暑必備。其產量稀少,幼苗適應性弱,根系不甚發達,扦插繁殖成活率極低,安溪逢春苦茶專業合作社於2009年研究成功,帶動了當地一部分茶農走向新領域,使其開始進入人工培育階段,不過相對市場的大量需求,安溪苦茶還是供不應求。

歷史

安溪苦茶, 原是一種非人工種植,茶葉均為純野生茶樹採摘而製成的。即使是在鐵觀音之鄉,安溪也只是很多人知其芳名,而未能品其芳茗,只有少部分茶農在出茶季節採摘製作留家自用。因為該茶只能從深山裡的苦茶老茶樹採摘而得,未經任何人工施肥噴灑農藥,是純天然的養生有機茶,產量甚是微少!當地村民世世代代都有採制野生苦茶作為藥用的傳統,既是飲料,又是良藥,對積熱、腹瀉和心脾不舒等症,夏季防暑之必備。大部分產品都是被僑親直接帶往海外,被海外僑胞稱為“神茶”。由於市場需求的需要,安溪逢春苦茶合作社經過多年嘗試培育, 於2009年終於培育成功該苦茶品種。
福建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茶特徵

安溪苦茶葉片肥大而質軟,芽頭肥碩,所含單寧咖啡鹼等有效成分都比一般茶高。其不僅具有一般茶葉提神益思、解熱防暑、殺菌消炎、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作用,更具“三抗四降”之功效,即抗人體氧化,抗人體癌變,抗人體過敏,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降血粘度,特別是患有糖尿病的茶友常飲的必備良茶!內含果酸B—香樹脂醇、蛇麻脂醇、木角、桷皮素、天然硒化含物、胺基酸等250多種保健藥用物質,其黃酮含量為綠茶的1.6~14.7倍,而咖啡鹼含量僅為綠茶的1%。本茶味苦、性平,是苦味食品中的珍品(人食五味,皆有益於人體,一般以苦味食之最少,而其作用卻很大)。其簡單兒茶素含量較高,與雲南勐海野生大茶樹相似,而複雜兒茶素含量又與撞形種(緬甸種)、阿薩姆種、中國種(灌木型)相似,表現出既有原始類型的特徵,又有進化型的特點。夏茶鮮葉多酚類含量39.21%,水浸出物48.50%,胺基酸164.0mg/g,茶氨酸249.90mg/g。
安溪苦茶
茶特徵:植株較高大,樹姿直立,分枝稀疏。葉橢圓形,葉色黃綠,有光澤,葉面平或稍隆起,葉齒稀淺,葉尖漸尖,葉質較厚脆。芽葉肥壯,淡綠色,茸毛少或無。花冠直徑3.5~4.0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2~3裂。種子棕黑色,種徑1.4cm。芽葉生育力和持嫩性強。產量較高,每667平方米可達150kg左右。春茶一芽二葉乾樣約含胺基酸3.3%、茶多酚30.0%、兒茶素總量19.3%。抗寒性和適應性較弱,結實性中等。
野生苦茶是幾十年的老茶樹,最高可達5米以上,枝幹直徑可達將近20厘米,是一般茶樹無可比擬的,野生苦茶被列為國家茶樹的“活化石”,對研究我國茶樹品種基因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

茶樹記載

1957年,在藍田鄉福頂山等地曾發現兩個野生茶樹.一是藍田大茶樹,也稱苦茶,因味苦而得名,為小喬木型,分布在藍田鄉福頂山森林中。
據1978年有關部門的觀測,最大一棵樹高6.3米,樹幹挺直,樹幅2. 7米,胸圍18厘米,葉形有長橢圓、倒披針形等,葉長11.5-17.3厘米,葉寬4.5-6厘米,最低分枝離地2米,歷史以來當地民眾有少量採制.二是企山野生茶,零星散布在企山頂觀音坑一帶海拔千米以上高山,樹冠呈傘狀,為小喬木型,其中被觀測的一棵野生茶,樹高3.2米,樹幅2. 7米,胸圍6.9厘米,葉片長寬分別為11.8厘米和5厘米,最低分枝離地1.45米,葉為橢圓形,葉面平,葉尖突尖,葉脈10對,花徑3.8厘米,花瓣7片。
安溪苦茶
1961年,在安溪縣劍斗鎮的水頭拔山發現了許多野生茶樹,其中最大的一棵野生茶樹高6.5米,胸圍58厘米,樹冠3.2米.經考證,這些野生茶樹迄今已有1000~1200年的生長歷史,是深人研究安溪茶樹起源和演化的“活化石”。此後,西坪、福前等地也陸續發現野生茶樹.就在2000年冬,筆者到外安溪的官橋鎮益林村採風時,在該村的犀山原始森林中也意外地發現了野生茶樹的蹤跡.犀山野生茶樹群生長在壁立千切的白岩峰下將軍岩北側,集中生長著數株野生茶樹,其中最大的一棵樹高3.8米左右,樹冠5.2米,胸圍約51厘米,葉形長橢圓形,葉長約12厘米,當地民眾曾採制飲用,單季可採茶青10餘斤.這些野生茶樹群的發現,充分地表明安溪其有十分豐富的茶樹資源,也為安溪茶葉起源提供了佐證。

人工培育歷史

安溪苦茶為典型的苦茶,產量稀少,幼苗適應性弱,根系不甚發達,扦插繁殖成活率極低。由於其低產量,即使是安溪當地人很多人也只是知其芳名,而未能品其芳茗,只有少部分茶農在出茶季節採摘製作留家自用。因為該茶只能從深山裡的苦茶老茶樹採摘而得,未經任何人工施肥噴灑農藥,是純天然的養生有機茶,又被廣大愛茶人士所獨占,產量甚是微少!
安溪苦茶
長期以來一直無法人工種植,直到2009年安溪逢春苦茶合作社看到其廣大市場,通過建設生態茶園,開始研究,最終成功,現已經能夠人工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