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鎮中心國小

安樂鎮中心國小位於山東省陽穀縣安樂鎮鎮區,組建於1994年9月,2005年9月遷入新校址,學校占地19430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3532平方米,18個教學班,在校生1486人,教職工56人,教師學歷達標準率100%,年齡結構合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樂鎮中心國小
  • 別名:安鎮國小
  • 所屬地區:山東省陽穀縣安樂鎮
  • 創辦時間:1994年9月
  • 辦學性質:公立
  • 學校類型:完全國小
學校概況,辦學歷史,地圖信息,

學校概況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建立了微機室、語音室、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舞蹈室、多媒體教室等20餘個功能用室,設有高標準的足球、籃球、排球場及250米環形爐渣跑道。
學校建成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三個代表為指導,大力加強以法治教、依法治教、依法規範辦學行為,提高全體師生的法制意識和素養,把學校的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大力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品的品質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到每個環節中去。
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有關素質教育的先進經驗;抓的課堂教學摸索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抓好“目標教學“,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勇於創新,認真做好備教、批輔、研考、評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工作,向課堂要質量;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以持以五率(合格率、優秀率、鞏固率、達標率、轉化率)為衡量教學質量的綜合標準。

辦學歷史

安樂鎮中心國小前身是1911年(宣統三年)在安樂鎮“莊嚴寺”舊址創設的安樂鎮鄉立兩等(初、高)國小堂。
莊嚴寺始建於唐朝,辦校時寺內後院還有主持僧3人。在寺廟大殿前檐,緊接著修建了牆壁與瓦頂作為高級班教室,殿東西兩,作為高級學生自習室和寢室。殿前東西兩廟屋各三間,作為教師住室。大殿後院有兩個初級班,教室系新建。當時高等一個班,初等兩個班,學生90餘人。
1921年改名安樂鎮蔚文國小,仍是鄉立。學校經費靠安樂鎮孟母祈蠶祠的24畝祀田地租,縣裡還把安樂鎮街上商鋪的稅收,撥給學校作為底款,此系民辦官助辦學法。校董會由熱心教育的地方紳士申德修、李瞻泰、范殿邦、高永泰、申鴻漸等人組成。校長及教師由校董會聘請或免職。教職員的待遇與官立國小相同。學制為高級三年,初級四年。課程為:國文、算數、地理、歷史、英文、體操、唱歌、圖畫、手工等 。 教學方針是上級頒布的三育(德智體)並進。
鄉立時期,一任校長楊萬選(進士),教員楊蘭亭;二任校長李瞻泰;三任校長毛文衡,教員武中景,宋文漢。
1928年,學校改為陽穀縣縣立第二高級國小,國小規定修業年限為6年,前4年為初級國小,後兩年為高級國小。初小結業升入高小需經考試錄取。修業期滿考試成績及格者發給畢業證書。
縣立時期,一任校長武中景,教員袁光、武金梁、李進修等,縣立後課程有所增減,學制有所變更,從此高初級加倍擴班,學校經費由陽穀縣教育局撥發,人員由縣裡委派。二任校長武金堂。三任校長楊元瓚。
1930年後,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初級國小一般開設公民訓練、國語、算術、常識(含社會、自然及衛生知識)、勞作、美術、體育、音樂等課程;高級國小增設地理、歷史、自然(含動物、植物、礦物、人體生理知識等)。
1935年春,楊耕心調到安樂鎮縣立二高小,任六年級班主任,他嘔心瀝血,經過二年半的努力,使二高變成了培養革命戰士的紅色國小。從1935年春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前,二高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革命工作,在全國各地擔任軍,師,團和省,地,縣級領導幹部的大有人在。
早期從安樂鎮高小畢業的學生知名的有:胡學羈 李維德 李寓鴻 商樹校 顧時清 武中景 申蘭生 王寅生 申雲浦等。
1939年7月,日偽占據陽穀縣城,並在各地安設據點。為實施其奴化教育,偽政權在原有初高級國小的基礎上,成立日偽國小,教育方法、課程設定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基本相同,取消了公民教育,增加了“修身”課、“軍訓課”和“精神講話”等,高年級並開設日語課。
1939年9月,陽穀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抗日根據地逐漸擴大和解放。
1942年,安樂鎮國小被改為陽穀縣第二抗日高級國小,在校生200多人,設語文(課本由邊區政府編印)、算術(教師自編教材)、常識、音樂(多教唱革命歌曲)、體育等課程。
1946—1949年,為紀念抗日烈士徐翼,將陽穀縣安樂鎮、七級、范海(今屬阿城)、阿城一帶設徐翼縣,縣政府初駐安樂鎮,陽穀縣第二抗日高級國小改為徐翼縣第一完全國小,增減教室,增設班級,蔚然可觀。
1955年,學習推廣蘇聯“五環教育法”,即組織教學,教師提問,講授新的內容,鞏固新授知識,布置作業。考評學生成績多用5級分制。
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倡導學校辦廠(場),師生大量參加校內外生產勞動,衝擊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教育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在“停課鬧革命”口號的煽動下,不少學生離開課堂,走出校園,參加運動,並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學校領導人和教師,完全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67年,學校複課後,每天第一節課為“雷打不動”的“天天讀”時間,學習“老三篇”(即毛澤東著《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毛主席語錄》。後又搞所謂“開門辦學”、“拜工農兵為師”等活動,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給教育事業造成極大損失。
1969年,毛澤東提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國小一律改為五年一貫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按教育部頒發的教學計畫規定開設課程。
1978年,開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學校教學活動納入正規。
1987年,安樂鎮國小被確定為陽穀縣重點國小,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音樂、美術、自然、體育、常識、歷史、地理等。
1994年,安樂鎮開始撤銷各村辦、集體國小,合併整改,安樂鎮國小改組安樂鎮中心國小和安樂鎮聯校,學校只設四、五年級。
2002年,安樂鎮中心國小學制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增設六年級。
2005年9月,安樂鎮中心國小搬離安樂鎮莊嚴寺舊址,遷入位於趙王河東岸的新校區,鎮區其他國小陸續併入,改設完全國小。
2017年,安樂鎮薛寨國小撤銷,併入安樂鎮中心國小,原址設一、二、三年級教學點。

地圖信息

位置: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南街黃山南路安樂鎮中心國小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