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伯吉斯(安東尼・伯吉斯)

安東尼·伯吉斯

安東尼・伯吉斯一般指本詞條

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1917年2月25日—1993年11月22日),筆名安東尼·伯吉斯,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喪母。他出生於英格蘭北部曼徹斯特一個天主教中產階級家庭,曾在東南亞、美國,以及濱鄰地中海的歐洲國家等地方生活與工作。父母都從事音樂舞蹈,但他卻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國不算主導宗教的天主教。為此,他在小說中頻頻展現“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觀點之間的對立;除了《帶發條的桔子》,還有《缺少的種子》(1962年)和《塵世權力》(198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遊動於殘存的貝拉基主義(5世紀在英國本土出現的基督教異端,認為人類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

他的小說包括描寫大英帝國在遠東沒落時期的馬來亞三部曲,描述一位隱退詩人和他的沉思的喜劇小說恩德比先生四部曲,描繪莎士比亞愛情生活的虛構消遣小說《沒什麼如太陽》,探討道德選擇的《發條橙》,以及1980年發表,獲得評論者最高評價的《塵世權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
  • 外文名: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
  • 別名:安東尼·伯吉斯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蘭開夏郡
  • 出生日期:1917年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3年11月22日
  • 畢業院校曼徹斯特大學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帶發條的桔子》《缺少的種子》《塵世權力》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出版圖書,創作風格,創作思想,人物影響,

人物生平

安東尼·伯吉斯,本名約翰·伯吉斯·威爾遜(John Burgess Wilson),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是其筆名。安東尼·伯吉斯是英國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作曲家、劇作家、語言學家和評論家,在歐美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
1917年2月25日出生於曼徹斯特一個天主教中產階級家庭,擔任出納員的父親業餘時在酒吧演奏鋼琴,母親為音樂家及舞蹈家。兩歲時母親因流行性感冒去世。他早年就學於曼徹斯特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1940年畢業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陸軍醫療團服役六年。後又在教育隊、情報機關等部門工作。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樂隊中彈鋼琴,後又改行教書,在伯明罕大學和班伯里中學擔任教職,曾先後在馬來亞汶萊等地任教職。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國治療,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寫劇評、音樂評論,創作電視劇、舞台劇、短篇小說和詩歌,並寫出了大批優秀的長篇小說,尤以《醫生病了》(1960)、《一隻手鼓掌》(1961)、《缺少的種子》(1962)、《恩德比先生的內心》(1963)、《馬來亞三部曲》(1964)、《帶發條的桔子》等為佳。
安東尼·伯吉斯
安東尼·伯吉斯
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過去相識的義大利語言學家結婚並旅居國外。伯吉斯先後在馬爾他、英、美、歐洲大陸的一些大學講學,並繼續以充沛的精力從事創作。這期間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麼也比不上太陽》(1964)、《恩德比的外部》(1968)、《拿破崙交響曲》(1974)、《世間權力》(1980)、《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語言方面造詣頗深,掌握數種東、西方語言。他的文學修養也不一般,作品中經常涉及古典和當代的文學名著;其文學風格豐富多變,包括模仿英雄風格的、流浪漢小說體裁的、歷史傳奇的以及諷刺性的多種。伯吉斯的非小說類創作也頗有成就,《英語小說》(1958)、《莎士比亞》(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等數種作品僅是其中的代表。
安東尼‧伯吉斯希望人們視他為寫小說的音樂家,而非會作曲的小說家,因為音樂是一種較為純潔的藝術,它與人類活動沒有直接關係,全然獨立於道德判斷之外。
1993年,安東尼‧伯吉斯病逝於倫敦。

個人作品

書籍名稱
發表時間
《馬來三部曲》(Malayan Trilogy)(小說)
1956—1959
《長日退去》(The Long Day Wanes)(小說)
1965
《熊的蜂蜜》(Honey for the Bears)(小說)
1963
《沒什麼如太陽》(Nothing Like the Sun)(小說)
1964
《恩德比的外部》(Enderby Outside)(小說)
1968
《拿破崙交響曲》(Napoleon Symphony)(小說)
1974
《塵世權利》(Earthly Powers)(小說)
1980
《鋼琴演奏者》(The Pianoplayers)(小說)
1986
《老鐵》(Any Old Iron)(小說)
1989
《德普特福德的死人》(A Dead Man in Deptford)(小說)
1993
《重溫喬伊斯》(Re Joyce)(非小說)
1965
《眾生都來》(Here Comes Everybody)(非小說)
1965
《烈火生成:勞倫斯的生平和著作》(Flame into Being: the Life and Work of D. H. Lawrence)(非小說)
1985
《E·海明威及其世界》(非小說)
1978
《帶發條的桔子》中的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男主人公、故事的敘述者叫阿列克斯,剛剛15歲。一個冬天的晚上,阿列克斯和他的同夥喬治、皮特、狄姆一行4人,坐在倫敦市裡的考勞瓦牛奶店裡喝飲料。他們穿著當時的流行服裝,白色外套,白圍巾,緊身長褲,外加一條三角褲形狀的護身褲,腳上是適合踢打的靴子。他們閒坐無聊,便喊著“出去出去出去”,一齊擁到外面的街上。當他們看到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獨自行走時,便走上前去尋事。他們先撕碎那人的書,然後對那人拳打腳踢了一陣。隨後,4個少年走進“紐約公爵”酒店揮霍金錢,然後又去搶劫一家小店。4人仍覺得不夠過癮,又攔路打傷一個酒鬼,直打得他血流不止方才住手。在市發電廠附近,阿列克斯一夥遇上以比利為首的另一夥小流氓,雙方拳腳相見,直到傳來警車的笛聲才四散而去。接著,4個人又去偷了一輛小汽車,橫衝直撞地向郊外開去。他們把車開到一棟叫作“霍姆”(意即“家”)的別墅前,阿列克斯謊稱同伴突然發病,要用電話,騙得女主人打開門。隨後4個人戴著假面具衝進別墅。他們發現這幢裝演講究的房子裡只有一男一女。男子坐在一架打字機前工作,旁邊放著一疊書稿,題為《帶發條的桔子》,顯然這位男子是一個作家。4個人開始撕碎書稿,然後當著被縛的男主人的面對女子施暴。最後他們砸碎房中的家具,揚長而去。他們開車回城,把車推到水溝里,又去考勞瓦牛奶店小坐,隨後分手,各自回家。阿列克斯與父母同住在市內第18A號公寓大樓內。時間已晚,但他大放立體聲音樂。四鄰早已習慣不再抱怨,只能用安眠藥強使自己入睡。阿列克斯11歲就上教養院。父親在工廠工作,母親在菜場上班,早出晚歸,無暇照顧他。
安東尼·伯吉斯(安東尼・伯吉斯)
《發條橘子》
第二天一早,母親上班前喊他起床上學,他佯稱頭疼應付過去。教養院老師來看他,警告他不要犯罪。阿列克斯對此滿不在乎。老師走後他又出門,騙來兩個十歲的小姑娘胡作非為一番。晚上,父親追問他每天晚上在外面做什麼,他說在打零工,並把搶來的錢交給父親,說是自己打工所得。隨後他又溜出家門,打算和3個同夥去偷竊珠寶。沒想到阿列克斯下手太重,行竊未成反將女主人打成重仿,並因被同夥拋棄而落入警察手中。第二天,女人死在醫院裡,阿列克斯則被判處14年徒刑,進了監獄。
兩年時間過去了。在監獄裡,阿列克斯再次行兇殺人。這天,阿列克斯向待他和善的監獄牧師打聽,報上登的“路德維克療法”是否真的會治好罪犯,使其不再願意犯罪。牧師對此深表懷疑,認為這種療法是將“善”強加於人,而不是真正教人悔過自新。正巧內政部長來視查監獄,希望騰出空間關押政治犯,便決定拿阿列克斯作試驗,看看“路德維克療法”是否有效。第二天阿列克斯被送到新建的治療中心。當他聽說治療只需兩個星期,便開始作白日夢,以為很快就會獲得自由。孰不知治療的過程十分痛苦難耐:他的頭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住,眼皮被支開使他不能閉上眼睛,然後他被強迫以這種姿勢每天上、下午連續觀看長達數小時的各種暴力影片,每一次都使他頭疼噁心、周身不適。為他治療的醫生髮現,阿列克斯使用的語言是少年們的流行用語,主要由斯拉夫宣傳工具使用的語言和各種習語、俚語和順口溜等組成。醫生還對阿列克斯解釋,路德維克療法的方針是通過“聯想法”,將影片中的暴力與犯人觀看電影時產生的身體上的不適聯繫起來,使犯人的身體對暴力行為產生反射性的反感,從而達到不再從事暴力行為的目的。果然,當阿列克斯企圖逃跑時,他竟發現挨打比打人更好受。治療產生了效果,主治醫生專門為他舉行了公開考試。來觀摩的人中有內政部長、監獄牧師、監獄長等人。阿列克斯拒絕打架並能抵禦住女性的誘惑,使得觀摩者十分驚訝,連監獄牧師也不得不承認治療使阿列克斯變成一名真正的基督徒。然而,阿列克斯本人卻產生了疑問,他反問自己:“我是什麼?是一隻帶發條的桔子嗎?”他對自己機械性的反應似乎很不滿意。無論如何,他獲得了自由。阿列克斯拿著自己的小包裹回家了。
儘管報紙上大肆宣傳路德維克療法在他身上大獲成功,整肅犯罪指日可待,他的父母卻絲毫不知他出獄的訊息,他的房間現由一名房客占居,他已無處安身,面對驚訝而束手無策的父母,阿列克斯轉身便走,離開了日夜思念的家。他想自殺,卻苦於找不到非暴力的方式,去圖書館查書又因被認出而遭圍攻,由警察抓去毒打一頓。最後,在昏昏沉沉之中,阿列克斯再次來到“霍姆”別墅,受到那位作家的善意接待。作家的妻子已經去世。作家正在積極地從事反對現政府的政治活動,因為他認為政府推行的路德維克療法是在將人變成機器,否定了人的正當選擇權利,是違反人性的。他想利用阿列克斯反對政府。當作家開始懷疑阿列克斯襲擊過他家時,竟與朋友合夥誘使阿列克斯自殺。可是阿自殺未遂,被送進醫院搶救過來。各種人物都來看望他,內政部長也親自探病,並稱他為朋友,允諾他出院後會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醫院又對他進行另一種治療,使他的身體不再對暴力行為產生反感:他真的被治好了。
帶發條的桔子》屬於未來派經典(futuristic classic)。與其說《帶發條的桔子》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倒不如說它是對當代世界夢魘式預見更恰當。《帶發條的桔子》是伯吉斯這位多產作家最暢銷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書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認為是當代小說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他的性格特點突出表現在毫無道德觀犯罪感方面,他以施暴為樂,是當今的物質文明社會創造出的一個令人憂慮的反道德文明產物。阿列克斯這個人物的典型性還在於,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同夥的名字,是在英文和俄文中共同使用的。伯吉斯遊歷甚廣。他在寫作此書前還訪問過蘇聯。不少評論家指出,雖然《帶發條的桔子》以英國為背景,但作者寫作此書時肯定也在以美國和蘇聯社會為藍本。伯吉斯對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的行為主義學派代表斯金納的理論質疑,就是一個例證。蘇聯之行的影響在書中反映更為明顯。阿列克斯這些青少年,使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叫作“納查寄”,這個詞是作者從俄文借來的,原意為“十幾歲的”相當於英文中的“teen-”。納查奇中的“好”或“棒極了”,也是從俄文借的。這個詞的妙用在於,作者將其中的一個輔音稍加改動,便成了英文中的“恐怖片”一詞,生動地暗示了西方青少年喜歡觀看恐怖電影的心理特點。
作者在語言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此書中得到創造性的體現。伯吉斯的諷刺才能也在小說中主動地反映出來。他在阿列克斯入獄——出獄的經歷中,突出描寫了民主政府與專制政府的種種弊症。阿列克斯首先因民主政府放鬆社會治安的管理而恣意放肆,乃至殺人,後來又因專制政府為了社會安定而被施以違反人性的治療措施,成為另一種犧牲品。在伯吉斯筆下,這兩種政府都受到了深刻的諷刺與批評。作品中的自傳色彩也值得一提。首先,伯吉斯在書中設計了一個他的模仿者。這位模仿者也在寫一部題為《帶發條的桔子》的書,書的主旨也是反對當權者對罪犯施以非人性的教化、將人變成沒有選擇能力的機器。另一點相似處在於,伯吉斯的妻子懷孕時,曾在倫敦遭到流氓的襲擊,並因此而流產。然而若將書中的小說家與伯吉斯認同就會產生誤解。伯吉斯高於書中的作家,因為他更相信人類具有善的一面,更關心他人的個人幸福,同時反對書中作家熱衷極端的行為。伯吉斯的諷刺筆觸是十分尖銳的。針對西方社會的流行觀點;高雅的音樂和詩歌能夠感化教育青少年,他專門設計阿列克斯具備欣賞古典音樂的才能。阿列克斯最喜愛的音樂恰好是貝多芬莫扎特。聯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殘害無辜時,特意播放古典名曲的作為,伯吉斯的批判意圖是十分明確的:道德教育與個人趣味是不相干的。
帶發條的桔子》曾經有兩種不同的結尾,先出版的英國版本比後來的美國版本多一個章節,在這個章節里,阿列克斯對暴力開始感到厭倦。當他看到少年時的相識結了婚,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意識到自己也希望這樣生活。他想結婚並有一個兒子,還想教育兒子不犯自己犯過的錯誤。當然,阿列克斯知道自己實現不了這些願望。這個章節給作品增添了一點樂觀精神,但也少了一些諷刺力量,倒不如刪減後的結尾來得有力。按照刪減後的結尾,恢復了施暴興趣的阿列克斯無疑會再次犯罪,入獄或處死是他的必然結局。對於這個較為激烈的結尾,伯吉斯認為是一種改進。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安東尼·伯吉斯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5年6月
《莎士比亞》的作者是 [英]安東尼·伯吉斯 。原作名: Shakespeare譯者: 劉國雲“莎士比亞就是我們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為不大不小的抱負激勵,關心錢財,受慾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個駝峰,馱著一種神奇而又未知何故顯得不相干的天才……我們都是威爾。莎士比亞是我們眾多救贖者中一...

創作風格

安東尼·伯吉斯作品具有敘事倫理和後現代敘事技術。他的作品融合了實用主義與流行文化、現實與虛擬世界,它豐富的想像、雙關及黑色幽默帶給人們無限的愉悅和有趣的思考,技巧上元敘事、潛文本、塗抹的使用更給作品平添了諸多魅力和深刻的內涵,作品中音樂節奏的運用、低俗語言、反諷的敘述方式、特殊的敘述視角,使得作品豐富而且生動,擁有廣闊的解讀空間。

創作思想

《發條橙》中小說家揭示人的本質、探索更為普遍的人類問題的手段。伯吉斯用反烏托邦的形式表現了一個有關人類社會的自由難題,即意志的極端自由將會給社會帶來無盡的暴力災難,而極權社會對人的無情控制又將導致人的自由的全面喪失;極權主義行為主義,都是要剝奪主體選擇自由的權利,而“自由主義”也未必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

人物影響

《發條橙》是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代表作,被認為是20世紀中葉英國文壇“反試驗”浪潮過後的第一部“試驗小說”。1998年,《發條橙》被列在美國現代圖書館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