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畫 (2014-2020年)

為保障食物有效供給,最佳化食物結構,強化居民營養改善,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畫 (2014-2020年)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我省人民民眾改善食物營養結構和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給、促進營養均衡攝取、統籌協調生產與消費作為主要任務,把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人群作為突破口,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轉變,以營養目標指導食物消費,以食物消費目標引導食物生產,實現食物生產—消費—營養目標的有機協調統一,為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撐。
(二)發展目標。
食物生產量目標。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質量,最佳化品種結構,穩步增強食物供給能力。到2020年,全省糧食生產能力達到3500萬噸,油料產量達到250萬噸,肉蛋奶總產量達到610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260萬噸,蔬菜總產量達到3400萬噸,水果總產量達到280萬噸。糧食、油料、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等生產穩定發展,全省蔬菜、畜產品和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種植業、養殖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分別達到70%、90%,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全省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量達到3000個以上,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數量達到1800個以上,獲證企業600家以上,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誌的產品數量達到500個以上,獲證企業300個以上,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50個以上,無公害、有機、綠色等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有較大提高。
食品工業發展目標。加快建設產業特色明顯、集群優勢突出、結構布局合理的現代食品加工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譽好、產品質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食品加工業,提高轉化率和附加值,推進食品工業規模化、規範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營養化、功能化、保健化食品,豐富產品結構,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到2020年,傳統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全省食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
食物消費量目標。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和鹽的消費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24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營養素攝入量目標。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穀類食物供能比不低於50%,脂肪供能比不高於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基本消除營養不良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遏制相關危險因素流行。到2020年,全省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5%以下;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產婦、老年人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生產穩定、調控有力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實施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穩定耕地面積,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和保供能力。大力發展養殖業,提高牛肉、羊肉、禽肉、水產品、牛奶供給消費比重。廣辟食物資源,發展森林食品產業,因地制宜發展雜糧生產。積極推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套用,加強市場網路和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安全衛生、布局合理的現代食物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慧型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巨觀調控能力。
(二)構建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全過程的食物安全監管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規範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行為。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場)、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集中創建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場。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發揮源頭把關和質量控制作用。加強食物品牌建設,推進食物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加大對失信企業懲處力度,增強企業誠信經營意識。加強食物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
(三)構建定期監測、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立覆蓋全省城鄉的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系統,定期收集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信息,針對營養健康問題及相關危險因素,制定分類營養干預計畫和措施,並在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加以實施。堅持把營養知識宣傳教育納入全民健康教育規劃,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核心內容,分類制定不同人群的營養知識健康教育方案和膳食指導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三、發展重點
(一)重點產品。
大力發展配製米、營養強化米、留胚米、發芽糙米和小包裝米生產,開發適銷對路的方便米制食品、多種食品專用粉、營養掛麵、速食麵、速凍麵團、冷凍面、鮮切面、調理快餐面等方便食品,加快推進傳統面制主食品產業化,不斷提升生產能力與產品檔次。
大力組織菜籽油生產,積極開發生產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茶籽油、芝麻油和稻米油,重點開發生產調和油、專用油、營養保健油,重點研發茶油、牡丹籽油等特色營養油產品,以及油脂植物蛋白、卵磷脂等精深加工產品。
大力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製品、熟肉製品等三大類主導肉產品以及功能性肉製品。推廣清潔蛋加工,開發強化營養蛋等禽蛋產品。全面推行優質水產品生產,開發調理、速凍、休閒等深加工水產品。
大力開發大豆系列製品、雜糧及其深加工製品,開發有利於健康的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和高纖維食品,開發適合消費者食用和喜愛的休閒方便食品。
大力發展乳製品生產,加快推進合肥、馬鞍山、淮南等地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提高原料奶質量。加強巴氏殺菌乳、超高溫滅菌乳、酸乳等液態乳製品的生產,積極開發新品種,強化產品營養及保健功能;發展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脫脂乳粉等產品;加強幹酪和功能性乳製品的研發和生產;鼓勵開發其他特色含乳食品。
大力發展果蔬食品,推進果蔬基地化、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增加總量、保證質量、最佳化結構,建設和完善鮮食果蔬生產、保鮮、儲運的安全供應體系。利用我省果蔬資源,發展脫水加工,開發果蔬汁、果蔬粉、凍乾果蔬、調理果蔬和膨化果蔬等精深加工。積極開發具有特色的食用菌、板栗等產品。積極開發果蔬功能產品、方便食品和休閒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產品,著力提高傳統醬菜等產品的營養和品質。
大力發展無公害茶、生態茶和有機茶等,支持黃山、宣城、六安等地企業採用先進加工技術,開發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液體方便茶等新型茶飲料,利用分離、純化、發酵等現代技術,提取茶多酚、茶色素、生物鹼、脂多糖等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產品。
(二)重點區域。
1.貧困地區。採取扶持與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貧困地區居民食物消費水平。針對貧困地區環境條件差、生產生活水平低的實際,把促進發展,穩定收入,儘快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創新營養改善方式,合理開發利用當地食物資源。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採取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食物與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農村地區。加大對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投入力度,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商貿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將城鎮現代流通業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拓農村食物市場,方便農村居民購買食物。重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農村學齡前兒童和嬰幼兒的營養問題,開發種類齊全、營養素含量充足、價格低廉的營養食品,讓農村地區居民用上營養補充產品。
3.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加快小城鎮、工業園區以及流動人口集聚地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城鎮餐飲業監管力度,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的飲食條件,加強對在外就餐人員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居民的膳食指導,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
(三)重點人群。
1.孕產婦與嬰幼兒。做好孕產婦營養均衡調配,重點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婦膳食中鈣、鐵、鋅和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預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婦因膳食不合理而導致的肥胖、巨大兒等營養性疾病。大力倡導母乳餵養,重視農村地區6至24個月齡嬰幼兒的輔食餵養與營養補充,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
2.兒童青少年。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發生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營養保障工作。遏制城鎮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態勢。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國小課程,加強對教師、家長的營養教育和對學生食堂及學生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強化營養干預,加大蛋奶供應,保障食物與營養需求。
3.中青年人。引導中青年人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規律,注重膳食結構,平衡食物攝入營養,多吃蔬菜、水果、高蛋白(如牛奶、雞蛋等)、低脂肪等食物,堅持適當體育鍛鍊,提高中青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4.老年人。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產品,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食物。開展老年人營養監測與膳食引導,科學指導老年人補充營養、合理飲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建立健全工作落實保障機制。建立由省農委、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相關部門參加的廳際協調機制,負責做好本計畫的實施工作。堅持把食物與營養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開展全省居民營養與基本健康監測工作,定期發布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和營養狀況。加快食物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生產、加工、流通、質檢等各相關環節的統一管理,保障我省食物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逐步建立起我省現代食物發展管理體系。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可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當地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畫,保證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實現。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進食物與營養發展。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食品和營養發展工作的投入,積極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優先安排營養監測和干預項目的實施,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研究和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鼓勵無公害農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乳製品、豆類、水果、蔬菜等優質產品生產發展,建立健全食品工業體系。加快推進糧食工程、菜籃子工程和良種種苗工程建設,不斷提高產量和質量,最佳化品種結構,保障有效供給。支持實施新的食物營養工程,建立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快速運銷網路,研究推進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新方式、新業態。
(三)著力重點工作,夯實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物質基礎。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地方政府食物安全責任。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以糧食生產“三大行動”、畜牧業升級計畫、水產跨越工程、蔬菜提升行動、茶產業振興工程等為依託,加快轉變我省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建立營養需求與生產相協調、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並重的發展模式。加強冷鏈、倉儲、加工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縣鄉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水平。完善國家和省級儲備,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加強流通體系建設,著力打造城市商業集聚區、15分鐘便民消費圈建設。
(四)抓住關鍵環節,加快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示範和帶動生產向集約化、高效化、安全化方向發展。重點支持食品生產、加工、營養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和人才團隊建設,不斷提升我省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食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建立產品創製與市場開發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調整食品工業結構,加速傳統食品工業最佳化升級。
(五)發展食品加工業,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和監督。加強食品行業發展的規劃,依據我省食物資源特色,以“671工程”為載體,進一步開發系列化的精深加工食品,努力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健全食物產品生產流通追溯體系,切實加強食物質量的監督和管理,保障食物安全。抓緊開展食物與營養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適時開展相關立法工作。依法規範食物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專項治理整頓,營造安全、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
(六)加強引導和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成立省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提供諮詢服務。加大食物與營養知識普及力度,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費模式和科學的膳食模式,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廣泛開展營養科學知識宣傳普及工作。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