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
  • 時間:2001年
  • 性質:綱要
  • 類別:科技發展
通知,發展綱要,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
皖政〔2001〕10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與《國務院關於印發〈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國發〔2001〕12號)一併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發展綱要

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印發〈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國發〔2001〕12號),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業科技工作,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充分認識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業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農業科技體系,為促進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當前,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新階段。農產品實現了從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農業發展由過去受資源約束轉變為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全省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但是,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質量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轉化不足,農業綜合效率不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農業技術水平低造成的。面對世界新的農業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挑戰,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認真落實科教興皖戰略,把農業科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不斷提高我省農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二、我省農業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
2、指導思想。以“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為主題,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重點,圍繞我省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品牌、農業產業化工程,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加速農業由主要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生態的轉變,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3、發展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縮小我省農業科技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差距,農業科技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十五”時期,基本完成農業科研體制和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改善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成一批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科技示範場,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部分優勢學科在國際國內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個別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解決一批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科技問題。
4、主要任務。未來十年我省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可靠的技術服務,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為提高我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三、“十五”時期重大農業科技工程
“十五”期間,全省農業科技工作要重點組織實施8項重大農業科技工程。
5、作物良種化與優質高效生產科技工程。調整育種方向,在重視高產的同時,加強品質育種和專門用途、特種用途品種的選育,加快有利於發揮我省各地比較優勢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堅持現代育種手段和常規育種手段相結合,以優質、高產、多抗、專用為目標,開展以水稻、小麥、油菜、棉花、西(甜)瓜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的新品種(組合)育種,每年推出5—10個農作物新品種(組合)。積極做好優良品種的引進、改良工作,力爭主要農作物主栽品種更新一遍。加強地方優良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
加強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種子基地建設,提高種子加工工藝水平,實現良種產業化經營。
注重作物良種、良法配套,完善作物高效、優質、高產生產綜合技術體系。提升作物生產的整體水平和效益,建設布局區域化、生產基地化、技術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經營產業化、管理科學化的作物高效、優質、高產、節本、安全生產示範區。
6、養殖業優質高效生產科技工程。以優質、高效、安全為目標,加速畜禽水產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進程,形成布局合理的養殖產業帶,使養殖業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重點進行豬、牛、羊、家禽新品種(品系)引進和雜交優勢利用,加快引進並研究凍精、胚胎分割、移植等良種繁殖技術。擴大特種畜禽、水產品品種引進與改良,加強地方名特優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實現畜禽良種產業化經營。
重點研究與推廣主要畜禽、水產疫病的快速檢測、控制和綜合防治技術。開發診斷試劑盒、高效疫苗、新型獸藥,加速產業化。建立無規定疫病養殖基地,為建設現代畜禽水產產業提供安全保障。
加強飼料與飼草基地建設,支持飼料作物品種選育開發,開展優質牧草引種、改良與利用,加快優質飼料系列開發與產業化經營。
加快養殖業區域化、專業化進程,建設各具特色的養殖業經濟帶。制定與推廣不同的飼養規模及條件下,畜、禽、水產高效飼養技術規程,提高養殖水平。大力推廣套用稻田養殖技術,重視特種動物養殖技術引進和推廣。
7、農產品加工科技工程。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進步,使農產品加工業成為我省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到“十五”末,全省形成1—2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5—10個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安徽名牌加工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重點開展糧食、油料、飼料、果蔬、肉類、乳類、竹木等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注重加工設備及工藝的引進消化和研究開發。推進加工過程中副產品及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研究和推廣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花卉、山野菜等保鮮貯運技術。
以創立高科技附加值品牌產品為方向,大力推進乾果、茶葉、中成藥等特色產品和系列化食品的研究開發。重視食物安全,重點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方法研究,推進其產業化。
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推進初級加工區域化,實行產業化經營。推進精深加工集約化,培育科技先導型現代加工企業,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改進工藝,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清潔生產,增強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開展農業質量與標準知識宣傳培訓,積極推行國家、行業標準,抓緊研究制定一批符合安徽實際、能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重要技術規範。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監督管理。
8、資源環境與農業持續發展科技工程。以水土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為重點,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區域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建設一批技術先進、資源節約、生產高效的生態農業示範區。加強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生態恢復和重建技術研究。開展不同區域中低產田改良綜合技術、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和農村能源技術的研究。
針對我省不同區域水資源特點,加強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推廣套用。重點開展淮北平原與江淮丘陵地區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與聯合調度技術研究,開展水稻與旱作物及棚室高效經濟作物的節水灌溉、設備開發、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研究。在不同區域建立一批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區。
實施生態林業工程構造技術研究,加強生態林、經濟林、城市綠化林、竹藤、花卉等優質新品種選育、快繁技術和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積極推廣林業生態保護技術和林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
加強我省農業氣候災變規律及對策研究,建立和推廣以洪、澇、旱為主要對象的農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實施農業氣候區劃,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氣候資源。加強農業氣象科技研究,改善裝備條件,提高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水平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
開展農林業重大病蟲草害和牧漁業烈性傳染病預測預報、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重點支持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推廣,建立高效、安全、節本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及專家系統。
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規模養殖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以及綜合利用技術、設備的研究與推廣。
9、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工程。加速高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改造傳統農業。重點支持具有突破可能和廣泛套用前景的農業高技術研究開發。培育農業高科技企業,加快農業高技術的產業化。
開展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及在新品種培育中的套用。建設布局合理的區域性種苗中心基地,推進農作物、中藥材、名貴花卉脫毒與快速擴繁技術的產業化。強化離子束生物工程的農業套用研究。引進與推廣牲畜超數排卵、胚胎分割與移植等繁育技術,建立產業化基地。開展農業微生物發酵技術研究,大力培育農業生物製品產業。
加快農業信息網路建設,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建立智慧型化農業信息網路推廣服務體系,使農業科技通過計算機網路進企入戶。開發農業信息資源,建立農業資源、政策法規、科學技術和農產品產銷信息資料庫,建設農業和農村綜合管理系統、信息服務系統、扶貧信息系統、防汛抗旱指揮信息系統等。發展農業信息服務組織,促進農業專家系統實用化。研究開發農業科技信息多媒體產品,促進遠程教學。加強3S技術(即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開發,發揮其在農業資源勘測、農業環境監測、農業氣候區劃、農作物變數施肥、產量預測、災害預警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農用工業科技水平。加強農用設施裝備的引進和技術消化。研究與示範推廣設施化種養業生產的微生態調控技術和高效種養技術規程。農用機械以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為方向,重點研究發展水田耕整、穀物精量播種、育苗移栽、施肥中耕、節水灌溉和農產品加工等機械。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做好不同農區農機具選型配套工作,推廣農機標準化作業。
密切追蹤生物晶片、智慧型化設施、精準農業技術等農業高科技前沿,有選擇地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及時跟進和進行二次開發,縮短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差距。
10、區域農業發展科技示範工程。根據全省不同區域生態經濟特點和農業發展方向,合理整合科技資源,開發農業科技的研究、中試、開發和引進,解決區域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在不同農業區域重點扶持15—20個各具特色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和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場、科技示範戶,重點開展成果引進、組裝和套用轉化,使其成為區域農業綜合技術的成果轉化基地和示範樣板。培育和扶持一批區域性科技先導型農業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發展區域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
加強科技扶貧工作,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資源特點和制約因素,提供實用技術和相關服務,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能力。
開展區域農業發展戰略與模式、區域比較優勢與農業發展規劃、區域農業發展重大項目規劃與論證等巨觀研究,為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11、農業科技能力建設工程。加強農業套用基礎研究和基礎建設工作,建設具有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基地,大幅度改善農業科技裝備條件,增強我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通過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加強農業套用基礎研究,為農業套用技術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有選擇地進行農業高科技前沿動態跟蹤,適時進行跨越。
重視和加強農業生物種質資源蒐集與保存、農業資源環境及氣象災害預警與監測、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料庫等重要基礎性工作。
加強重點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現有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完善省級重點實驗室,爭取其中1—2個進入國家級重點建設序列。建設一批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2、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以高等農業教育為骨幹,調動各種農業教育力量,加速造就一支由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才、科技企業家、科技管理人才和農民科技骨幹組成的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到“十五”末,全省重點造就100名省級學術帶頭人,1000名高級農業科技推廣人才,100名農業科技企業家,農村“綠色證書”持有人數達到60萬人。
採取積極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改變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問題。實行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制度,不斷進行知識更新。積極引進我省急需專業的高級農業科技人才。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對重點培養對象給予項目、經費和工作條件上的支持,幫助他們早日脫穎而出。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要引入競爭機制。 創造良好機制和政策環境,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進一步調動工作積極性。
注重培養農業科技企業家。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參與科技創新,努力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帶動廣大農民致富。
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培訓體系,使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積極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綠色證書”職業技能培訓。採取農業廣播學校、技術講座、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勞動者。在廣大農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營造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圍,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
培養精幹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隊伍,提高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
四、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13、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面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最佳化農業科研機構布局。以現有農業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為依託,重點抓好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建設,逐步建立一批國內先進的重點實驗室,推進農業研究開發、農產品加工工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性檢測中心等建設。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最佳化配置市級農科所的人力、物力、財力,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縣一級農科所,原則上轉變為農技推廣服務機構。
14、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改革。根據農業科技周期長、公益性和區域性強等特點,將農業科研機構分為三類,採取不同的支持方式進行改革。
基礎性、公益性為主的農業科技機構。從事種質資源、遺傳規律、病蟲害災變規律、環境與資源保護、區域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等農業基礎性研究以及高新技術研究的機構,在最佳化結構、分流人員、轉變機制的基礎上,經省有關部門認定後,按非贏利性機構運行和管理,政府以項目和基地形式給予支持。這類機構中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部分,也要向科技企業轉制,逐步與原單位分離。
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農業科技機構,逐步轉制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轉制後的農業科技機構仍可通過競爭方式承擔政府的科技任務。
服務類農業科技機構。從事技術諮詢、信息服務、專業培訓、分析測試等服務類農業科技機構,可轉為企業或進入企業,也可轉為中介組織。
15、改革並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解決農業生產一線科技力量薄弱、部分推廣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調動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要運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推廣機制。
實行推廣隊伍多元化。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培育發展農民、各類專業協會、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建立專業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重點加強縣、鄉兩級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開展對農技推廣人員的資格認定,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確保農技推廣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低於85%。
實行推廣行為社會化,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社會效益顯著的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與示範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廣機構完成,實行低價或免費政策。有市場前景的開發類技術,要鼓勵和支持企業、農民去完成。
實行推廣形式多樣化。鼓勵推廣機構、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學會、企業及農民,以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從事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加快農業技術中介、諮詢、信息服務機構的建設步伐。允許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服務、轉讓、承包的效益分配。
16、推進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新的農業科技發展運行機制。改革科技立項與委託制度,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科研任務招投標制,競爭立項,擇優委託。重大科技項目實行首席專家制,科研課題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
改革經費使用方式,在努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同時,積極推行課題制,實行成本核算。
逐步推行並完善政府收購成果的管理辦法。科技成果除按國家有關規定申報專利、獎勵外,對社會效益顯著、智慧財產權不易保護、確有推廣套用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逐步推行政府收購或補貼並組織推廣。
改革農業科研機構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實行理事會決策制、科學技術委員會諮詢制、職工代表大會監督制。
加強農村技術市場建設,完善農村技術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科技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在科技信息、市場信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傳遞指導作用。
改革現行人事管理制度,對科研機構人員全面實行聘用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科研院(所)長由單一任命制,改變為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主管部門招聘和職工選舉基礎上的主管部門聘用、主管部門直接聘用和委任等制度。
推行崗位管理制度。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機構建立並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制度,促進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
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分離,任職資格不受崗位職數的限制,不與工資等待遇掛鈎。科研機構可實行低職高聘、高職低聘,以聘代評等多種形式。
改革分配製度,建立與績效掛鈎的多種分配製度。搞活農業科技機構內部分配,允許農業開發性科技機構自主決定內部分配。實行“按崗定酬、按績取酬”,允許技術專利和成果作為生產力要素參與分配,使科技人員的收入與其勞動價值和貢獻基本相符。
加強農業科技管理部門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效率和科技運行素質。
五、建立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
17、建立完善農業科技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進一步貫徹落實《科技進步法》、《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種子法》、《森林法》、《漁業法》、《動物防疫法》、《水法》、《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等法規,將農業科技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改革現行科技成果評估制度、獎勵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制定成果歸屬及權益制度、保密制度、技術契約制度以及智慧財產權所涉及的技術開發、市場開拓等各個環節的保護制度,明晰科技成果的產權關係,確立規範的農業科技成果有償使用制度,允許和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和服務等形式參與二次分配。
18、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狀況。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的比例,“十五”末要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政府投入主要用於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建設,重點支持基礎性、公益性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建立政府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的新機制,通過“綠箱”政策等形式,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建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專項資金,支持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和推廣、重點農業科技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業重大工程項目,包括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水利工程、種子工程、菜籃子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和科技扶貧工程等,要在工程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專項經費,用於與工程相關的科技工作,經費仍由工程管理部門管理。
吸引和鼓勵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資金投入農業科技事業。大型農業企業、農業科技企業要將經營收入的3—5%用於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農業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費用,可全額計入生產成本。社會力量資助非關聯的農業科技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新產品,其資助額可全額在其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加大金融、證券、稅收、保險等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力度。金融機構要加大對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農業綜合開發等的信貸支持;積極扶持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充分利用主機板和二板市場、海外創業板等資本市場,籌集農業科技資金。對轉制為企業的農業科技機構,自轉制之日起5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和科技開發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對農業科研單位通過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所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5年內免徵所得稅;對直接用於農業科研、試驗的進口儀器、設備,免徵關稅和增值稅;對農業科研單位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徵營業稅。逐步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與產業化保險制度。積極利用外資促進農業科技發展。
19、切實加強農業科技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大引進國內外先進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科學方法和管理經驗的力度,重點引進優良品種、先進栽培和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及深加工技術,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進一步擴大對外學術和人才交流,開展與國外有關機構在科技前沿領域的合作研究,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後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吸引留學人員、旅居海外的農業科技人員到安徽創業,或以其它形式為安徽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0、加強對農業科技工作的領導,最佳化農業科技發展環境。各級政府要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農業科技合作與協調製度,大力促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化。整合科技資源,對農業科技的重大問題統一部署,分工合作,通力攻關。加強對農業科技園區的引導和支持。各級科技管理部門要把農業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項目、經費、人才等方面向農業科技傾斜。大力宣傳農業科技人員的先進事跡,提高科技成果的獎勵標準,表彰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努力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尤其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完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保障農業科技事業順利發展,不斷提高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