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籌建,先是場、團一體名六安地方實驗劇場,同年5月21日劇團正式建立,名皖西倒七戲劇團,23日首次對外公演《梁山伯與祝英台》。1955年易名安徽省皖西廬劇團,1972年改稱皖西文藝工作團,1978年恢復原名,有演職員工75人。湧現出邱楓林、郎敏、盛澤彬、孫自嬋、武克英、汪宏雲、 吳正明 、王林、陳久梅等拔尖廬劇藝術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皖西廬劇團
- 外文名:無
- 省份:安徽省
- 時間:1953年2月
1953年2月籌建,先是場、團一體名六安地方實驗劇場,同年5月21日劇團正式建立,名皖西倒七戲劇團,23日首次對外公演《梁山伯與祝英台》。1955年易名安徽省皖西廬劇團,1972年改稱皖西文藝工作團,1978年恢復原名,有演職員工75人。湧現出邱楓林、郎敏、盛澤彬、孫自嬋、武克英、汪宏雲、 吳正明 、王林、陳久梅等拔尖廬劇藝術人才。
1953年2月籌建,先是場、團一體名六安地方實驗劇場,同年5月21日劇團正式建立,名皖西倒七戲劇團,23日首次對外公演《梁山伯與祝英台》。1955年易名安徽省皖西...
皖西廬劇俗稱倒七戲、小倒戲,發源於皖西大別山地區。是安徽省主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以皖西的民間歌舞藝術為基礎,吸收了鄂東花鼓、端公戲、嗨子戲、黃梅戲、...
1953年2月籌建,先是場、團一體名六安地方實驗劇場,同年5月21日劇團正式建立,名皖西倒七戲劇團,23日首次對外公演《梁山伯與祝英台》。1955年易名安徽省皖西...
李靜生 1960年畢業於安徽皖西藝術學校。安徽省皖西廬劇團三級作曲、業務股長。安徽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戲曲音樂家學會會員,六安地區育協理事。...
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與石生、嘉芝合作,本人為主要執筆之一),1981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藝調演,1982年赴京為黨的“十二大”...
在1993年第三屆安徽省花鼓燈會,壽州鑼鼓隊創作、排練《拾玉鐲》,榮獲創作、演出二等獎。壽州鑼鼓隊和皖西廬劇團2001年開始表演的 《壽州鑼鼓與小蘭花》,多次參加...
武克英 1958年於安徽藝術學校進修。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六安地區文聯副主席、劇協副主席,安徽省尖子演員。皖西廬劇團名譽團長、二級演員。...
彭以慈 1938年生,字仙航。安徽六安人。1962年結業於安徽藝術學院美術系。皖西廬劇團二級舞台美術設計師。中國舞美協會會員、安徽省舞美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戲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