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立奎劇作選(上下集)

童立奎劇作選(上下集)

《童立奎劇作選(上下集)》是2013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童立奎。

基本介紹

  • 書名:童立奎劇作選(上下集)
  • 別名:無
  • 作者:童立奎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戲劇創作,歌詞創作,

內容簡介

“誤”入“戲”途 無怨無悔
(自序)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1961年我於合肥一中高中畢業時,原打算報考醫農,誰知一天上晚自習,聽說安徽藝術學院招收編劇班,在同學們的慫恿下,第二天便匆匆忙忙地趕駝笑去報考,不料竟被錄取了。就這樣,我便從此“誤”入“戲”途。
童立奎劇作選(上下集)
大學四年(前兩年在安徽藝術學院,後兩年調整入合肥師範學院藝術系),在金全才(金芝)、徐壽凱、曾平暉、楊清毓等恩師的教誨下,我較為系統地學習了編劇理論與技巧、藝術概論、戲劇史、文學史,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戲劇名著,背誦了許蘭妹迎民多古典詩詞,特別是觀摩了許多劇種藝術家們的近百台演出。自1963年開始,我便進行了劇本創作的練習。1964年還在《膠束坑皖西報》發表了小戲曲《望子成龍》,該劇竟被許多農村業餘劇團上演了。
1965年大學畢業,先後在壽縣、霍邱農村參加“四清”與勞動鍛鍊,1967年被分配到六安專署文化科劇目室,可當時正值“文革”,很快被下放到“五七”幹校,一度還被錯打成“反革命”,後來又被派去當“貧宣隊”。1971年六安地區革委會文化局恢復設立時,霉達厚我是被從地委黨校(當時叫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教員的崗位上調回的。即使這樣,我還是無法從事專業創作,又經常被派往農村蹲點、搞運動。
直到“文革”結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才算真正回到專業崗位,並從事全區戲劇與音樂創作的組織工作。但由於受到“四人幫”極左文藝路線的毒害,與諸多同行一樣,很難擺脫“主題先行”、“三突出”之類的影響,無法進行真正的自由的藝術創作。後來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大潮的衝擊下,不斷更新創作觀念,加之堅持深入生活,尤其是深入金寨等革命老區,研究有關六安的歷史與大別山革命現代史,盡力追求地方特色與時代特色,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我才獨立創作或與他人合作了一些劇本與歌詞,其中不乏有廬劇《媽媽》、《霜天紅葉》、新編歷史劇《壽春遺恨》及歌曲(作詞)《年輕的留學生去遠行》、《鋤茶棵》等較有影響的作品。
我要衷心地感謝我的恩師金芝先生和省藝研所及《安徽新戲坑辯厚》編輯部的老師們對我的熱情扶持與指導;感謝劇作家劉家芝(嘉芝)、陶錦源、沈曉富和作曲家王成瑞等諸位合作者與我在創作中互相包容,真誠地切磋與共勉;也要感謝六安地區(市)文化局歷任領導為我的創作提供了較為良好的條件;同時,也要感謝皖安廬劇團、皖西京劇團、霍邱縣黃梅劇團,將我的一些創作劇目搬上舞台。
先將本人獨立創作和與他人合作的劇本篩選出八個現代戲(含廣播劇與戲曲電視劇)、八個歷史劇(含古裝戲與辣束她神話劇)匯集成冊,一來是給自己在戲劇創作上做個小結,二來也是向關心與支持我的同學、同仁、親朋與領導做個回報。
人生短,光陰迫,驚回首,鬢如雪。回顧此生,雖然“誤”入“戲”途,但也無怨無悔。爾今年至古稀,別無他求,唯願自己锺愛的戲劇事業後繼有人,代代相傳,真正能夠大大發展、大繁榮,再創新的輝煌!
童立奎
壬辰年初夏於皋城

作者簡介

童立奎,男,漢族,中共黨員,1942年11月3日生於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眾興集。1965年畢業於合肥師範學院藝術系編劇班(本科)。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劇協會員、音協會員,安徽省音樂文學學會理事,一級編劇,原六安地區(市)文藝創作研究室主任。個人資料收入《中國戲劇家大辭典》、《安徽省文化藝術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傳略》。
童立奎自幼喜愛文藝創作,1958年國中畢業前,寫了一篇題為《神的秘密》的通訊報導發表在《安徽日報》,被國家教育部編進國小第六冊語文,一直用到“文革”。1964年在大學讀書期間,便在《皖西報》發表了小戲曲《望子成龍》,被許多農村業餘劇團排演。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六安地區(現六安市)從事專業戲劇創作。三十多年來共創作大小劇本三十餘個,多半由縣以上專業劇團上演或在省刊發表。另外,還創作歌詞數十首,大部分經譜曲後在省刊發表或在省電台播放。

戲劇創作

新編歷史劇《淝水之戰》(與李可、佘家荃、張威合作,本人為主要執筆),1979年由皖西京劇團演出,獲地區建國三十周年劇本創作獎,資料收入1981年《中國戲劇年鑑》。
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與石生、嘉芝合作,本人為主要執筆之一),1981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藝調演,1982年赴京為黨的“十二大”演出,獲地區優秀劇本獎,劇本發表於1982年3期《戲劇界》,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省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放錄像,省電台、中央電台播放錄音,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上海滬劇院移植上演(改名《母棕少檔束子嶺》),安徽省歌舞團改編為舞劇《冬蘭》並赴京演出,資料收入1983年《中國戲劇年鑑》,劇本編入《安徽優秀劇本選》。
新編歷史故事劇《風塵皇后》,1989年發表於《安徽新戲》,由霍邱縣黃梅劇團排演,參加省藝術節六安分會場演出,為劇團保留劇目,《劇本》月刊1989年第10期曾為該劇演出情況做過專題報導。
大型革命歷史劇《霜天紅葉》(與沈曉富合作),1991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獲地區優秀創作獎,參加省藝術節,劇本發表於《安徽新戲》,省電視台錄像並多次播放,為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劇團又於2001年復排,並在各縣巡迴公演。
新編歷史劇《壽春遺恨》(原名《楚相遺恨》),1993年發表於《安徽新戲》,1994獲華東田漢戲劇獎三等獎。
大型廬劇現代戲《山鄉戀》(與嘉芝合作),1997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第五屆藝術節,獲優秀演出獎,劇本三等獎,受到六安行署通令嘉獎。
四季廣播連續劇《落鳳崖》(與嘉芝合作)1998年由安徽人民廣播電台錄製,獲全國廣播連續劇三等獎,安徽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歌詞創作

《年輕的留學生去遠行》(與邵凱生合作,王成瑞作曲),獲全國“八十年代新一輩”征歌優秀創作獎,在全國播放,由中國廣播出版社出版,中國駐外使館經常為留學生播放。
《桃花開了》、《採茶》等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
《眼望大雁想親人》(王成瑞作曲),1999年獲全國建國五十周年征歌入選作品獎,安徽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鋤茶棵》(與劉家芝合作,李靜生作曲),獲安徽省“徽風皖韻”新民歌作品徵集二等獎、中國首屆農民歌會優秀創作獎、文化部“群星獎”。
另外,在任六安市創研室負責人期間,為輔導青年作者做了大量工作,編輯了五期《劇本新作》。1984年與嘉芝一道,共同執筆幫助業餘作者甄遠東修改大型古裝戲《點狀元》,該劇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劇節,獲劇本一等獎、演出一等獎,為此本人與嘉芝還受到地區文化局嘉獎。1991年本人親自執筆為青年作者劉輔龍改寫歌詞《紅石頭》,使得此歌曲獲安徽省“黨在我心中”征歌金獎。
童立奎自幼喜愛文藝創作,1958年國中畢業前,寫了一篇題為《神的秘密》的通訊報導發表在《安徽日報》,被國家教育部編進國小第六冊語文,一直用到“文革”。1964年在大學讀書期間,便在《皖西報》發表了小戲曲《望子成龍》,被許多農村業餘劇團排演。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六安地區(現六安市)從事專業戲劇創作。三十多年來共創作大小劇本三十餘個,多半由縣以上專業劇團上演或在省刊發表。另外,還創作歌詞數十首,大部分經譜曲後在省刊發表或在省電台播放。

戲劇創作

新編歷史劇《淝水之戰》(與李可、佘家荃、張威合作,本人為主要執筆),1979年由皖西京劇團演出,獲地區建國三十周年劇本創作獎,資料收入1981年《中國戲劇年鑑》。
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與石生、嘉芝合作,本人為主要執筆之一),1981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藝調演,1982年赴京為黨的“十二大”演出,獲地區優秀劇本獎,劇本發表於1982年3期《戲劇界》,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省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放錄像,省電台、中央電台播放錄音,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上海滬劇院移植上演(改名《母子嶺》),安徽省歌舞團改編為舞劇《冬蘭》並赴京演出,資料收入1983年《中國戲劇年鑑》,劇本編入《安徽優秀劇本選》。
新編歷史故事劇《風塵皇后》,1989年發表於《安徽新戲》,由霍邱縣黃梅劇團排演,參加省藝術節六安分會場演出,為劇團保留劇目,《劇本》月刊1989年第10期曾為該劇演出情況做過專題報導。
大型革命歷史劇《霜天紅葉》(與沈曉富合作),1991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獲地區優秀創作獎,參加省藝術節,劇本發表於《安徽新戲》,省電視台錄像並多次播放,為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劇團又於2001年復排,並在各縣巡迴公演。
新編歷史劇《壽春遺恨》(原名《楚相遺恨》),1993年發表於《安徽新戲》,1994獲華東田漢戲劇獎三等獎。
大型廬劇現代戲《山鄉戀》(與嘉芝合作),1997年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第五屆藝術節,獲優秀演出獎,劇本三等獎,受到六安行署通令嘉獎。
四季廣播連續劇《落鳳崖》(與嘉芝合作)1998年由安徽人民廣播電台錄製,獲全國廣播連續劇三等獎,安徽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歌詞創作

《年輕的留學生去遠行》(與邵凱生合作,王成瑞作曲),獲全國“八十年代新一輩”征歌優秀創作獎,在全國播放,由中國廣播出版社出版,中國駐外使館經常為留學生播放。
《桃花開了》、《採茶》等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
《眼望大雁想親人》(王成瑞作曲),1999年獲全國建國五十周年征歌入選作品獎,安徽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鋤茶棵》(與劉家芝合作,李靜生作曲),獲安徽省“徽風皖韻”新民歌作品徵集二等獎、中國首屆農民歌會優秀創作獎、文化部“群星獎”。
另外,在任六安市創研室負責人期間,為輔導青年作者做了大量工作,編輯了五期《劇本新作》。1984年與嘉芝一道,共同執筆幫助業餘作者甄遠東修改大型古裝戲《點狀元》,該劇由皖西廬劇團演出,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劇節,獲劇本一等獎、演出一等獎,為此本人與嘉芝還受到地區文化局嘉獎。1991年本人親自執筆為青年作者劉輔龍改寫歌詞《紅石頭》,使得此歌曲獲安徽省“黨在我心中”征歌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