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

2006年12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6〕105號印發《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該《規劃》分“十五”時期全省信息化發展回顧;“十一五”時期信息化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十一五”時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任務;推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4部分。

重點任務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化發展新平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壯大新的經濟成長點;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東向發展戰略信息平台,實現與長三角對接;紮實推進電子政務,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加強信息資源開發,提高共享與利用水平;廣泛套用信息技術,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著力推進區域和社會領域信息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政〔2006〕105號
  • 印發時間:2006年12月5日
檔案通知,發展規劃,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皖政〔2006〕105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發展規劃

安徽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規劃
一、“十五”時期全省信息化發展回顧
“十五”時期,我省以“數字安徽”建設為主線,著力建立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各方面的套用,不斷強化信息化建設的保障能力,信息化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一)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立
全省已形成以光纖傳輸為主,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能承載各種通信業務的信息傳輸網路,並已展開建設覆蓋全省的新一代寬頻、多媒體骨幹通信網。至“十五”末,全省長途光纜線路61、7萬皮長公里,本地光纜纖芯155、7萬芯公里;接入網光纜線路29、8萬皮長公里,纖芯149萬芯公里。全省本地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1611、2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1213、9萬門。全省電話用戶總數2396、4萬戶,普及率達到38、9部/百人,比“九五”末提高23、6個百分點。其中,行動電話用戶1046、9萬戶,比“九五”末增長70、3%。固定電話網覆蓋了全省所有市縣、鄉鎮及99、8%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網際網路用戶200萬戶,其中寬頻用戶75、4萬戶。全省網際網路域名總數(不含edu、cn)42308個,網站總數12034個,均居全國第13位。
全省廣播電視基礎網路實現升級,數位電視傳輸平台已經構建,14個市、40個縣開通有線數位電視信號,傳輸數位電視節目近100套。基本建成省、市、縣三級黨政部門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專網骨幹框架。
(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邁出新步伐
信息化有效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企業自主創新。“十五”時期,以冶金、汽車、建材、化工、家電、機械等支柱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改造為重點,加快信息技術的推廣套用,在傳統產業群中湧現一批信息化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產品,實現產品技術升級,進一步創立了自主品牌。
全省企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十五”時期,建立區域網路、通過多種方式接入網際網路的企業,由68%上升到87%;開展計算機設計、生產控制與管理套用的企業,由62%上升到83%;開展財務、採購、銷售、物資管理信息化套用的企業,由65%上升到90%。
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成效顯著。我省已被認定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首批示範省,合肥市、蕪湖市被認定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黃山、蚌埠、銅陵、安慶、馬鞍山、滁州等6個市被列入省級製造業信息化重點城市,全省共有148家企業通過了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評審。在示範工程的帶動下,全省製造業信息化取得積極進展。
信息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5年,全省信息產業完成產值282億元,居全國第12位;軟體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年均增速50%以上。視聽產品、電子元件、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子材料等主導產品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產業集聚能力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電子商務認證體系和信用體系開始建立,電子商務呈現加快發展態勢。
(三)農業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省、市、縣三級農業網站與信息服務平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農業信息服務網路。“安徽農網”的信息服務延伸到鄉鎮,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展。開通“農技110”信息諮詢服務系統,實施了“農科教電波入戶工程”,全省90%以上的鄉鎮建立或接入了農業信息網路。
(四)電子政務框架體系基本形成
全省電子政務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建立了以省政府入口網站為超聯的162個省、市、縣政府網站群,政務公開和便民服務的功能不斷強化。黨政部門積極利用網路進行政務活動,省直機關初步建立網上公文傳輸和業務辦理系統,“金盾”、“金財”等“金字頭”信息工程在我省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教育和科研網向有條件的學校推廣普及,社區信息化試點工作開始啟動。
但是,全省信息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信息化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部分貧困縣信息化剛剛起步。全省電話普及率、人均電信業務消費等眾多信息化指標與先進地區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二是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不夠。在套用系統和重大基礎性資料庫建設等方面,不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網路資源利用率、共享水平和套用程度明顯偏低,統籌協調不夠,存在重建設、輕套用現象。三是信息化帶動力還不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剛起步,信息產業缺少大型龍頭企業,與支柱產業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信息化對我省工業化的整體帶動力較弱。四是信息化推進機制有待加強。目前信息化運行機制缺乏活力,資金投入有限,人才外流嚴重,開發套用能力偏低,部分地區和部門的信息化觀念較為落後,影響了信息化發展進程。
二、“十一五”時期信息化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構建“數字安徽”框架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廣與套用,帶動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共享,促進信息產品製造業與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與升級,使信息化成為推動我省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的重要動力和強大支撐。
(二)遵循的原則
服務安徽崛起,發展信息產業;打好套用基礎,突出建設重點;激發創新活力,共享信息資源;保障網路安全,協調和諧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0年,全省信息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信息技術普遍套用,重要信息資源基本得到開發共享,信息化環境顯著最佳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取得明顯成效,城市和農村都能享受更為便利的信息化服務,初步建成“數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2、具體目標
——基本建成廣覆蓋、數位化、集約型的寬頻網路。加大寬頻通信網、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骨幹網路更加最佳化,達到先進水平,城市寬頻接入網基本普及,農村網路基本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求。
——逐步建立與推進東向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信息平台。以東向發展戰略為取向,在網路基礎設施、標準化體系、信息交換和系統套用、政府網站等方面與長三角全面對接,建立與長三角、國際間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全省電子口岸系統建設為抓手,打造現代對外貿易平台。
——信息技術的套用水平顯著提高。紮實推進電子政務,到“十一五”末,省、市、縣電子政務接入網覆蓋率、政務信息上網公開率、政府行政許可項目線上辦理等指標在全國處於較好水平,電子政務成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邁出實質性步伐,建立滿足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的信息技術共享平台。到2010年,製造類企業基本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重點骨幹企業基本套用電子商務。
——信息產業成為全省支柱產業。全省信息產業地位進一步提高,電子信息產業展開集群布局,實現倍增;軟體產業在發展壯大中形成品牌;信息服務業形成配套產業體系,成為全省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到2010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年均增長25、6%;工業增加值180億元,年均增長26、8%;利潤35億元,年均增長22、3%。其中,軟體產業銷售收入80億元,年均增長30%。
——初步建立“數字安徽”套用支撐體系。大力開發和建成一批重大的信息資源基礎資料庫,以空間地理、巨觀經濟、法人單位、人口等信息資料庫建設為重點,加快信息資源標準化,初步建立不同層面的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加快分類開發有共性的套用系統軟體,為建立“數字安徽”套用支撐體系打好基礎。
——全面建立信用、生態、平安與和諧安徽的信息支持體系。加速推進社會管理和服務領域信息化,建立“信用安徽”、“生態安徽”等信息系統;推進“金保”工程建設,建立覆蓋全省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網路;推進“金盾”工程建設,構建平安社會信息網;積極推進社區文化教育、職業培訓、網上娛樂、生活服務等社區網路建設,提高社區服務水平。
專欄1安徽省“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發展主要目標(略)
注:括弧數為五年累計提高百分點。
三、“十一五”時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化發展新平台
1、合理擴大網路覆蓋面,有效提升網路水平。加快發展高速度、大容量、廣覆蓋的骨幹網,重點建設寬頻接入網。城市基本實現光纖到大樓、到小區、到桌面。初步建成適合農村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基礎設施,搭建統一的軟硬體平台。大幅度提高IP城域網頻寬和網際網路出口頻寬,大力發展以IP為基礎、融合多種業務的多媒體基礎通信網路,分層次、有重點地發展新型通信業務。加強網路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套用新技術,強化網路服務功能。配合國家實施新一代網際網路建設;適時建設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做好系統的運營試驗和業務推廣;加快廣播、電視的數位化改造步伐,初步建成全省數字廣播、電視網路體系。
3、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公共信息服務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公共服務信息化環境。在大中型商場、賓館等場所,加快普及套用POS機、稅控機等;在機場、車站、碼頭等人流集散場所,普及套用公共信息顯示屏、信息查詢觸控螢幕等信息終端,建立足夠的通訊和網路設施。
專欄2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加強基礎網路建設。拓展普及高速寬頻信息網,重點建設寬頻接入網。開展城市網管建設,整合與高效利用網路資源。提高城市網路的接入水平,擴大頻寬,重點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開展農村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有線電視普及工程。配合國家實施建設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建設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加快推進廣播、電視的數位化改造步伐。
◆加快完善電子政務內、外網及網路平台。建設市、縣電子政務專用接入網和互聯平台,提升電子政務網路功能。
◆提升網路服務功能。以需求為導向,強化套用,全面提高網路的服務功能。全面開展小區網路服務推廣工程、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工程。探索開展3G業務。
◆提高信息終端產品使用率。大力推進信息終端產品在公共場所的普及與套用。
(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1、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傳統工業領域,建立信息化改造示範項目。在產品開發方面,加速推進以數位化設計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發展各種嵌入式軟體技術,推進傳統產品朝數位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實現產品的最佳化升級。在生產過程方面,推廣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輔助製造等數位技術。在經營管理方面,推廣物資需求規劃Ⅱ、企業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信息套用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技術的融合。大力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信息技術改造,促進資源利用率和附加值的提高。套用信息技術整合公路、鐵路、民航、水運、郵政、倉儲等信息資源,加快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建設,推進電子商務在服務業中的普及。
2、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建設。以建設製造業基地為抓手,以汽車、冶金、工程機械、家用電器、化工、紡織等大型製造業企業為重點,大力推廣套用數位技術,加快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重點扶持汽車製造業信息化和加工程式信息化等項目,充分發揮合肥、蕪湖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建設的示範作用,積極推進黃山、蚌埠、銅陵、安慶、馬鞍山、滁州等6個省級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建設。
3、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建立不同類別和具有共性特色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提供信息化諮詢和技術支持,提供網上合作研究、公共專業化服務和管理諮詢。建立可共享的公共零部件/元器件數位化資料庫,提供基於ASP的製造業信息化服務軟體系統及工具集。積極探索建立中小企業網上協作系統。
4、創新推廣電子商務。加快全省信用體系建設,開發徵信體系資料庫,基本建成覆蓋80%以上企業和60%以上消費者的信用資料庫和線上信用信息服務平台,面向社會服務。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和提升商業與服務業水平,建成全省電子認證體系,實現與其它認證系統交叉認證。發展現代物流體系,以骨幹企業供應鏈管理為重點,推進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大力發展旅遊業電子商務。推動電子商務的地方法規建設,保障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專欄3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點工程
◆企業信息化工程。以馬鋼、奇瑞、江汽、海螺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信息化為示範工程,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套用,推動產業研發水平的提高、工藝技術的變革、管理能力的提升,帶動重點骨幹企業信息化。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重大專項,提升製造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不同類別的製造業數位化示範基地,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套用,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組織實施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業數位化改造。選擇2至3個有一定輻射力的中心城市或開發區建立中小企業綜合信息化服務平台,為招商引資和企業間合作提供服務。
◆信息技術的吸收與轉化工程。建立信息技術創新中心,重點推進信息技術的吸收與轉化,為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服務。推廣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製造自動化系統,重點推廣在生產過程控制、計算機輔助製造等方面的數位技術套用;推廣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行銷系統的套用;推廣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統,重點推廣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物資需求規劃Ⅱ(MppⅡ)、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等。
◆電子商務工程。分類建設電子商務共享業務平台,重點推動電子口岸平台、信用體系、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等關鍵環節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發展和網際網路消費環境,為我省開展電子商務和對接長三角電子商務平台創造必要基礎條件。提升進出口商務網路平台,擴大進出口電子商務業務領域,促進現有骨幹商貿和自營出口企業最佳化業務流程,在銷售、採購等方面與國際接軌。以奇瑞電子商務、黃山旅遊電子商務、家電企業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帶動和培育新型電子商務企業。
(三)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壯大新的經濟成長點
1、大力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建設合肥信息家電產業基地、滁州信息家電產業基地、銅陵電子材料產業基地、蚌埠信息顯示材料產業基地、蕪湖信息顯示材料產業基地、合肥微電子產業基地、無為特種線纜產業基地等七大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合肥軟體園、合肥汽車電子產業園、蕪湖汽車電子產業園、馬鞍山磁性材料產業園、廬江磁性材料產業園、淮北電子鋁材產業園、天長電子元器件產業園等七大產業園區。
2、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進一步促進和扶持信息家電、軟體、電工薄膜、特種線纜、磁性材料、顯示材料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支持有產業化基礎和發展潛力的企業不斷壯大。
3、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在抓好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的同時,重點培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和專項資金的扶持,鼓勵企業跟蹤行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進行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實現技術跨越。
專欄4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工程
◆信息家電工程。重點建設滁州康佳工業園、滁州科思技術有限公司數字彩電、合肥海爾數字彩電、蚌埠億多液晶電視、廣告機等。
◆軟體振興工程。以合肥軟體園建設二期工程為重點,進一步扶持軟體產業發展,發揮軟體園區的集聚作用,培育國內知名的重點骨幹軟體企業,壯大軟體產業規模。鼓勵軟體產業國際化和軟體出口,實施軟體品牌戰略。重點建設智慧型交通、電信、電力等行業套用軟體,嵌入式及控制軟體,網路與信息安全軟體,軟體外包,信息系統集成及信息服務軟體,套用管理軟體等。
◆語音產業基地工程。重點建設中國語音產業基地建設,智慧型語音平台等。
◆積體電路工程。重點建設國晶電子的積體電路封裝,合肥微電子基地建設,銅陵三佳集團的積體電路專用設備、積體電路引線框架、封裝模具建設,43所的金屬基板產業化。
◆電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工程。重點建設銅峰電容器用聚酯膜、聚丙烯膜、人工晶體及片式元器件項目,銅陵有色電子銅帶、印製電路板項目,馬鞍山、廬江、霍山的磁性材料項目,天長新型元器件項目,蚌埠的片式電阻器項目。
◆汽車電子工程。重點建設蕪湖奇瑞的中央智慧型電子積體電路控制器項目,無為億普電子電器產業化項目,金馬集團的轎車組合儀表系統項目,蕪湖VDO的智慧型儀表項目等。
◆新型顯示器件工程。重點建設蕪湖長信、蚌埠華光LCD顯示材料,蕪湖電真空所的平板顯示器項目。
◆特種線纜工程。重點建設無為特種線纜產業基地,滁州特種線纜工程等項目。
◆通信產品振興工程。重點建設安徽四創基於IPV6的多媒體終端產品、網路視頻伺服器,安徽科力的IPV6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產業化等項目。
◆信息服務與網路工程。重點建設藍盾光電子的環境保護監控指揮中心繫統、淮南萬泰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的智慧型化電力供配電微機綜合保護裝置產業化、合肥金星機電套用技術研究所的工業窯爐燃燒監測與控制系統等。
(四)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整合與有效利用農村信息資源。整合現有服務“三農”的網路資源和信息系統,提升農業信息服務綜合能力。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強化涉農信息網路的套用功能,建立起服務於全省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信息服務平台,加強“農技110”建設,實現網上農業專家聯動服務。整合農村市場的信息資源,建立農業信息資源中心,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大型資料庫,加快農村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2、建設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林、水利、氣象等信息套用系統建設。重點建立和推廣“縣、鄉財稅信息系統”、“農村公共產品服務信息系統”。進一步強化農業信息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推廣“農業專家信息系統”。建成聯通國內外市場的農產品銷售信息網路體系,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傳統的農作方式,支持農業集約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
3、加快農村社會信息化進程。逐步推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科技教育、公共安全、人口發展等公共事業服務信息化向農村地區延伸,開發農民實用的信息終端與產品,提升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在農村中國小逐步開展遠程網路教育課程。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使服務網路覆蓋到鄉村。
4、建立農民工信息服務系統。配合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建設“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建立農民工就業信息、技能培訓、職業教育、法律維權等信息服務系統。
專欄5農村信息化重點工程
◆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電話普及率和廣播電視覆蓋率,積極試點採用簡易計算機、電話、廣播電視等多種終端,整合現有農村信息服務系統資源,推廣“三電合一”服務模式,解決農村信息“最後一公里”問題,建立統一的軟硬體平台,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基本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
◆縣級政府網站和省、市農口網站開闢為“三農”服務專欄,整合涉農網站服務資源,提高網站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進“金農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等項目建設。
◆加快“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使文化服務網點覆蓋到鄉村。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
◆建立“縣、鄉財稅信息系統”、“農村公共產品信息系統”,推廣“農業專家信息系統”,加強“農技110”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建設。
(五)建立東向發展戰略信息平台,實現與長三角對接
1、建立信息化協作機制。積極參與長三角信息化協作,鼓勵我省各類企業與長三角同業展開合作,加入長三角同業信息共享體系。以公共服務業為載體,建立服務流程信息化協作機制。在政府層面,積極探索在公共安全防範、環境保護等方面建立信息化協作機制,發揮區域聯動效應。
2、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加強政府間政策法規、管理體制、政務動態等政務信息交流。建立行業間信息交流平台,促進行業在市場信息、國際資本動態等方面的同業信息對接,為我省有效承接產業轉移、擴大招商引資提供支持。建立現代生產要素信息共享平台,實現與長三角的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市場的交流和對接。
3、建立標準統一、相互通行的認證體系。建立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認證體系,實現與長三角信用資源共享。建立職業技能鑑定和資格互認系統,推動高級技工、普通技工及管理人才在區域之間自由流動。建立與長三角標準一致的農產品檢測、檢疫系統,促進農產品質量和品牌互認,為我省加快建成長三角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提供支持。
4、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在開發建立人口、法人單位、巨觀經濟、國土資源等基礎性資料庫,以及其他有關公益性資料庫過程中,做好與長三角的銜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積極參與長三角電子口岸互聯建設,在進出口經營權申報審批及年審系統、口岸國際電子商務數據交換、電子商務交易、旅遊業信息化、物流配送等方面,實現信息流共享。以城市“e卡通”建設為基礎,積極支持省內沿江城市與長三角建立公共服務“一卡通”。
(六)紮實推進電子政務,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1、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提升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水平。全面建成機關內部辦公區域網路,完善全省黨政專網,加快建設全省電子政務外網,形成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提高共享水平,實現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最佳化配置。
2、加快推進黨政機關辦公業務上網,逐步實現文檔管理電子化。實現黨政機關內部網上辦公系統邏輯互聯。建成全省電子檔案中心,逐步實現文檔電子化管理。建設全省防洪保全應急指揮系統。實現社會應急指揮系統聯網運行。開通黨政部門視頻會議資源共享系統和簡訊服務平台。
3、建設“三庫一中心”,加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成基礎數據資料庫、分散式檔案基礎資料庫、共享信息資源庫和公益性信息資源交換服務中心,為信息資源共享奠定基礎。
4、加強政府入口網站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實現政務信息及時發布和便捷查詢,開發網上申報、審批、投訴、辦事等政府網上服務功能,使政府網站成為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一站式服務的視窗。
5、建立安全可靠、經濟實用的電子政務安全體系。採取分級、分類、分階段的安全管理策略,重點做好政府入口網站、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料庫和套用系統等方面安全工作,構建電子政務安全防範體系。
專欄6電子政務重點工程
◆基本建成電子口岸、工商、財政、稅務、審計、金融、公安、質檢、衛生檢疫、水利、農林氣象、交通、勞動保障、人口計畫、環境保護、檔案、巨觀經濟管理等部門的業務套用系統。公共安全和社會應急網路實現聯網。開展跨部門業務審批和協同辦公示範項目建設,促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逐步實現協同辦公。
◆政府網站完善工程。把政府網站建成聯繫民眾的橋樑,成為“一站式”服務視窗。
◆建立政務資料庫系統。按黨政部門辦公業務需求和職能分工,逐步建立政務資源資料庫。建立黨務信息與辦公系統,重點建設黨務區域網路和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省、市、縣政府分別組織建立本級黨政辦公業務資源目錄體系,建立黨政辦公業務文檔庫。
◆建立電子政務網路平台服務系統。開展電子政務二期工程建設,完善全省三級黨政主幹網路平台服務功能,初步建成市、縣級黨政城域專網辦公系統,建成和完善全省黨政部門視頻、語音等網上公共服務系統。
(七)加強信息資源開發,提高共享與利用水平
1、推進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加快編制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初步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不斷改善人口、法人單位、地理空間、巨觀經濟等基礎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改善政府決策的信息質量。
2、鼓勵社會力量進行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增值服務。通過政策支持、政府資金引導,支持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鼓勵企業、公眾和其他組織開發信息資源,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加大向農村、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困難群體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力度。加強旅遊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繁榮信息資源市場。積極促進和引導網路文化發展,鼓勵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旅遊等行業發展數位化產品,提供網路服務。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依法保護信息資源產品的智慧財產權。
4、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保障環境。制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的建設管理、採集更新、運行維護、長期保存和有效利用等相關制度。
專欄7加強信息資源開發重點工程
◆制定政務信息公開目錄和發布交換制度。制定政務信息公開目錄、共享體系和交換體系,實現政務信息有效共享。
◆制定信息資源開發規劃。研究和確定信息資源開發內容、時間進度和目標要求,完成信息資源開發規劃。
◆實施信息資源有效開發利用行動。建立信息資源的建設管理、採集更新、運行維護、長期保存和有效利用等相關制度。制定鼓勵社會力量進行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增值服務實施意見。組織力量共同開發公益性信息資源資料庫,建立面向社會的共享信息資源庫和公益性信息資源交換服務中心。
(八)廣泛套用信息技術,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套用信息技術,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水平。採用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重點對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進行信息化技術的節能改造和管理,提高節約水平。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推進工業節水,重點推進火電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在重大水利設施建立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節水農業模式。利用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完善土地規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建立自然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科學利用水平。建立水資源、土地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加強水資源公平分配、最佳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護,加強基本農田保護,進行年度檢查和動態監管,實施動態監測和分類考核。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地質勘查開發的管理信息系統。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氣象資源開發利用,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3、採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保護。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基地和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建立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加強沿江和沿淮濕地、皖南和皖西水源涵養區、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以及礦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監測和保護。推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環保監督。
(九)著力推進區域和社會領域信息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發揮社區信息化的示範效應。建設社區綜合服務平台,在合肥、蕪湖、蚌埠開展數位化示範小區建設經驗基礎上,逐步推進全省社區信息化建設,為居民提供全方位智慧型化信息服務,繁榮社區網路文化,推進平安社會及和諧社區建設。
2、著力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合肥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建設,探索“數字城市”建設模式。在中心城市建設寬頻網際網路中心,實現基礎通信網路資源整合和內容服務融合。在城市道路建設、管道建設、電力建設、城市綠化、規劃、環保、城市防洪等方面,推廣套用GIS系統,實現數位化管理。加快發展智慧型交通系統,實現城市交通調度、監控信息化。建設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聯動指揮系統,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改造升級現有的城市有線電視網,發展數位電視,積極推進家庭上網工程。
3、提高居民分享社會信息化成果的水平。以“五個統籌”為主線,抓住電子社保卡普及發放契機,大力發展集中式智慧卡及網路化業務,實現失業金、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及救助金等發放方式管理信息化,實現涉及居民生活各類交費的“一卡通”服務,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鎮居民普及電子社保卡發放和套用,在政府主導的衛生醫療、社會救助、勞動保障等公共服務事務管理中,整合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使人民民眾更多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適應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環境的需求,充分利用網路教育資源,加強高質量、數位化的網路教育資源建設,基本形成以網路為基礎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環境。
專欄8區域與社會信息化重點工程
◆推進數字城市建設。重點推動合肥、蕪湖等“數字城市”建設,以城市空間地理信息基礎平台推廣套用為抓手,建設和完善城市規劃管理、公共服務、智慧型交通、環境動態監測等各種公共套用系統,逐步實現城市管理和運行的信息化。
◆數字社區示範工程。開展數位化示範社區建設試點,逐步在全省範圍內推廣數位化社區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從家政服務到社會救助、從社區教育到民主參政的網路系統,營造數位化生活環境。
◆社會事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城鎮逐步普及社會保障卡,在政府主導的衛生醫療、勞動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事務服務中,建立和普及信息化服務系統。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加強高質量、數位化的網路教育系統建設。建立完善人口巨觀管理與科學決策信息系統,實現公安、教育、計生、衛生、勞動保障、統計等部門的人口信息互聯互通、動態管理。
四、推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
(一)最佳化發展環境,形成推進信息化的合力
建立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程式規範、共建共享的信息化管理體制。加快政府信息化管理的政事分離,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協作,發展信息化中介組織和公益性服務機構,強化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鼓勵發展第三方服務機構。推行理事會制、代建制、代管制等管理制度。對重大信息化建設項目進行論證、驗收和評估,避免重複建設。加強地方信息安全標準的編制、宣傳和貫徹,重點制定配合信息安全強制性認證的管理和技術標準,研究制定信息資源共享、業務流程協同的標準。跟蹤信息化的發展動態,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信息化認知能力和水平。
(二)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準入、互聯互通、資源分配、服務標準等方面充分運用市場競爭機制運作,堅決打破壟斷。改革政府審批制度,簡化信息技術企業註冊手續,降低社會投資者的投資成本和準入門檻。鼓勵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機制創新,維護公平競爭,保護非公有制IT企業的合法權益。注重引導有資金實力的傳統產業進行產業轉移,鼓勵投資信息產業。針對信息化創新多、變化快的特點,建立我省信息化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分配激勵機制,促進信息產業發展。
(三)拓寬信息化建設投入的渠道
政府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攻關、信息產品升級改造、信息化示範項目等方面的支持,設立信息化建設專項引導資金,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機制。梳理國家支持的重大信息化項目,特別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項目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為信息技術企業更好地利用風險投資基金創造條件,鼓勵社會各界對信息產業進行風險投資,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投向信息產業。積極為有條件的信息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條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從社會上籌集資金。
(四)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變、容災、抗毀能力。整合資源,建立全省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技術平台,建立信息網路安全預控體系,重點保護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推進以密碼技術為基礎的網路信任體系建設,推廣數字證書認證系統的套用。支持並優先採用我省信息技術企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安全技術與產品。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崗位人員培訓,強化信息安全意識。
(五)加快培養不同層次的信息化專業人才
制定信息化人才培養規劃,形成多層次的信息化人才隊伍。積極發展信息技術職業教育,鼓勵企業和高校聯合辦學,吸引國外知名學校來皖辦學,建立信息技術專業實習基地,培養各級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加強在職人員的信息技術知識培訓,制定公務員、在職人員信息化知識培訓與考核制度,培養既懂信息化技術又懂相關業務的複合型人才。推行技術股、創業股、管理股,充分發揮高技術信息化人才的作用。規範信息化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完善信息化人才的市場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