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關於歙硯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唐代左右,但也有專家學者根據硯石研究專家程明銘先生的研究資料和對現存出土古硯的研究分析認為,歙硯極有可能始於漢代,晉代及南北朝時期不斷出現,唐、宋時期已經遍及中華大地。
歙硯馳名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宋人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州獵戶葉氏逐獸至長城裡(地名),見到山溪里,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由此歙硯始聞天下。李曄《六硯筆記》雲,端溪末行,婺石稱首。至今唐硯垂世者龍尾也。可知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
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唐鹹通年間,文學家
李山甫有贊歙硯詩:“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硯作為御賜品,始於唐末。《
清異錄》載,“開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溫賜宰相
張文蔚、
楊涉、薛貽‘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寶相枝’斑竹筆管也。……鱗石紋似之,月硯形象之,歙產也,南唐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設定了“硯務”擢硯工李小微為“硯務官”派石工周全之,專門蒐集佳石為宮中造硯。由於國主的重視,歙州一帶的制硯業就更為興旺了,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由帝王設定硯務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舉。可以說,這是歙硯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硯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南唐敗亡後,歙石開採停產五十年。到了宋代,歙硯進入大發展時期。此時的歙硯雕飾線條光潔明快,整體大方渾厚。所刻人物多為單線陰刻,也有刻線和半浮雕結合的。同時出現了突出石上星眼紋色,並對其加以巧作的技藝。景佑年間(1034-1037),歙州太守錢先芝調查到河水已經淹沒了南唐歙硯硯坑,便“仙芝改其流。使由別道行”。由縣令曹平主持使老坑坑口重新露出水面,歙石才得以大規模復采。但不久即“縣人病,其須索復溪流如初,石乃中絕”。直至歙州太守王君玉繼續開採歙石,復改溪流遵錢公故道而後所得盡佳石也,可見此次收穫頗豐。水舷坑水蕨坑眉子坑等名坑皆在此次開發。後來在嘉佑年間(1056-1063),縣尉刁謬任職期間重拾故坑,又開採了一次,亦屬宋代最後一次開採。
元代歙硯的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宋代歙硯但是略顯粗獷和拙樸。由於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大漠馬背上的民族粗獷雄渾的審美觀念必然對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從而也會在歷史上留下一些特色鮮明的時代印跡。此一時期歙石的開採基本上是在宋代舊坑的基礎上進行的。元代至元年(1277)時任縣令汪月山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發數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結果石盡山壓死數人乃己,接著又前往緊足坑挖掘,很快虧空,及至至元五年,此坑亦宣告塌陷。此後便長期停采,硯工們只好沿流拾殘圭斷壁來制硯,可仍遠遠供不應求。出現以他山頑黝之石冒充佳石之亂象使歙硯聲譽大減、不僅明代到清康熙雍正年間也都無開採記錄。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才又開採,停采達500年之久。出現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自元兵亂後琢者日拙,戰爭使得採制業遭受了重創。
明清兩代是歙硯成為一種工藝品的重要歷史階段,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技術的日益提高為歙硯更具觀賞性提供了技術保障,硯台已由樸素的實用品演變為精美的藝術品進而成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道光年間(1821-1850),歙硯仍為定期獻給朝廷的貢品。據《歙縣誌》載:“道光間,每年三貢,每貢兩份,六方者四匣,二方者兩匣,共二十八塊歙硯,定期以貢朝廷。”但自嘉慶至光緒末年,這一段時間至今未發現歙石開採記錄。明清時期的歙硯和其他工藝品製作受徽州的磚雕、木雕、石雕影響,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從制硯工藝上來看,無論是造型還是構圖,都達到了沉穩精煉的程度,具有端莊敦厚的藝術特徵。
新中國建國以後,歙縣、婺源縣有關部門派出專人赴龍尾山對古硯坑進行調查和勘察。從1963年起,恢復了傳統的製作工藝,同時採用現代科學方法探索歙硯石的發墨機理、歙硯石天然紋飾的成因及硯石的評價標準等,使硯材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改革開放以後,黃山市歙縣政府更是重視歙硯藝術和產業,出台政策、採取措施、注入資金扶持發展,為繁榮歙硯藝術和產業創造條件。2006年成立了歙硯協會。到了21世紀,歙硯硯石原料奇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製作流程
歙硯的製作流程主要有選料、制坯、設計、雕刻、配盒等。每一方硯台的製成都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離不開制硯工人和雕刻家的勞動。
1.選料:歙硯的選料要求十分嚴格,所選石材要有一定的塊度、粒度,硬度也要適中。採下來的石料不等於都能制硯,往往還要經過挑選。選料工人按照規格、形狀、工藝要求進行取料,然後剝板,將石料鑿平,鋸成一定形狀,用水砂細磨成硯坯。
2.制坯:硯坯分為定型坯、自然形坯兩大類。定型坯是按計畫生產的規格型坯,如正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等。自然形坯則是就硯石之自然形狀加以修整,鋸磨成坯。
3.設計:是製作硯台過程中極其重要的關鍵性工序,要根據硯石的石質形態,認真考慮題材、立意、構圖、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賦予硯石一些特徵,根據這些特點因材施藝,即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不同的石品採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因為歙硯石本身具備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點,合理地加以運用,要用得恰當,用得協調才能突出美的藝術效果。
4.雕刻分鑿刻和雕刻兩步。定稿(即設計成圖案)後,開始鑿坯,即將墨堂、墨池(也稱水池)及背石、陰肚等部分該鑿去的鑿彩。有敘述歷史的,有指出硯的特點,有的刻上得硯日期,有的是對硯的評價等等。古代文人學士對歙硯的立意、構圖及雕工是讚美備至的。歙硯硯邊,多採用古器物之紋,如夔紋、雲雷紋,間有雲紋、幾何紋、纏枝花紋和各種變異紋飾。整個造型和格調是古樸典雅、美觀大方。也有硯背刻一些人物或動物、風景,刀法使用浮雕。
5.配盒分制盒和油漆,利用紅木、樟木、紅椿或木胎漆製成硯台盒。不管用什麼木料制盒,都要“就體裁衣”,按照硯台大小配製。做到硯在盒中,搖晃無聲。要想把硯盒漆成光潔如玉的效果,要經過反覆地磨漆。每一件成品要經過打底、作坯、調色、粗磨、復漆、復磨直至拋光、打蠟等多種工序。在盒蓋上刻上題款銘識,或以篆隸,或以行草,上石綠或描金,顯得古色古香,典雅大方。
鑑賞方法
質量鑑賞
硯石的質量包括石質的質量和紋色的質量,這是硯的基礎和根本,是硯的價值的載體。一方好的歙硯坯,一般都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堅密柔膩、溫潤如玉、發墨如油、筆毫無損、幾無吸水、滌盪即淨、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
好的硯台,光澤深沉,溫潤細膩,紋理清晰,星暈凸顯。用擦鏡布或面巾紙將油漬擦乾淨後,放到自然光下觀察,必要時可藉助放大鏡。如果粉沙分布繁密且均勻,,則為佳品;如泥質砂岩太多而無粉沙,則為下品。又可沉水觀之,如星點分布均勻,則質優,不然則欠佳。
用濕抹布擦拭硯面,水汽停留時間長的透水性差,為質優;時間短者吸水性能好,為次品。這是由於歙硯結構緻密。還可放於日光下,如果水沿某些走向,如線狀,圓狀的不乾,則表明有節理或裂縫發育,質地亦欠佳。
這一方法對素形硯尤為有用,而對抄手硯或某些仿生硯(如蟬形硯或荷葉硯)等中空類型的硯台則應注意要取在硯額等較厚處。方法是,左手五指脫空硯台,右手大拇指與食指或中指做環狀,用食指或中指輕叩硯邊,聽聲辨石。發清脆悅耳的金屬音,玉德金聲,鏗鏘玲瓏,回音幽遠深長,猶如天籟之音從遠古傳來,則為好硯;如發出的為“卜卜”或“僕僕”等木質音或瓦音,暗示有裂隙或質地疏鬆。
取一婺源宋坑眉紋標本,在硯背面刻劃,如基本不能留下碎屑,並需一定力氣才能刻動,說明石可取。這是由於歙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中硬度最大者。
好的硯面質地非常細膩,可以用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呵氣盈珠來形容。因此可以用手指在硯面上按下,如冰感強,硯面光滑、細膩、清純為佳硯;溫感強,手感粗糙,為次硯。
托起硯台,感受分量,掂之沉感愈重愈好,說明質地緻密堅實,密度大,自然可取。如同是婺源龍尾,但老坑明顯比新坑沉許多。
若硯石紋理精細,則表面平滑,易於磨墨,磨出來的墨均勻細膩;這種硯既發墨,又不損亳。若表面不平,上硯有聲,墨必粗劣不勻,且損筆鋒,這可以從視覺、觸覺、觀察得知。
雕工鑑賞
1、仿古式,即仿照歷代硯式,如圭式、風字、鳳池、古錢、古瓶、鐘鼎、合壁、笏式、龜式、琴式、荷葉、蟾蜍、日月式、抄手式等,淳樸古拙,多作收藏鑑賞;
2、自然式,按照硯石的形狀、花紋,因材施藝,巧作而成;
3、大冠式,長方形,上端硯邊稍寬,下端硯邊稍窄,硯邊雕各式回紋圖案,硯池開硯舌,背刻復手,內鐫銘文、人物、山水等圖案;
4、玉堂式,又稱素邊硯,長方形,不刻圖案文飾,硯池可開硯舌,也可雕淌池,為實用型硯式;
5、硯坯,是一種石品罕見,紋理極美,刻硯家不忍下刀,留作觀賞的硯材;
6、套硯,以一般硯石刻成托,嵌進石質精良的硯心;
7、漆珍硯,以名貴硯材薄片嵌入漆盒,巧作而成。
1、圖案式,即繁作。精工細筆,左攀右挽,富麗堂皇卻清新脫俗。以工取勝,忌諱工過而俗。如清代乾隆年間的大多硯台圖案採用此方式。
2、弦紋式,即簡作。線條簡潔明快,剛柔轉折,輪廓分明,以素形硯居多。同時背面多刻書畫銘文。墨池和硯邊邊線起伏有序、曲直變化,大方、高雅,多見於明代。如圖2.1是本人在安徽見到的一方歙紅石,就是典型的弦紋式。它是清末民初仿明抄手硯,硯面長35cm,寬18cm,高8cm,通身紫砂色,面上雕有玉如意墨池,硯邊有殘損。其文飾線條非常簡潔流暢,背刻四字隸書銘文。
3、寫生式,此乃脫俗雕法,亦是一種新雕法。看似無序,實則有序。
刀法主要是講究運刀的訣竅,如何進行鑿、刻、雕等。習慣上要用圓刀,以免留下刀痕,切忌用立刀。特別在磨堂和邊線上,用圓刀顯得乾淨整潔,無粗糙之感。
品相鑑賞
據文獻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可知,按時代一般分古硯、新硯兩大類。如秦、西漢期間石硯的基本格式是附有硯桿的圓餅形;西漢至東漢多為圓形三足式;唐代的箕形硯最普遍;宋代則主要是抄手硯;明代進入高潮,講究文采,名堂極多,真正達到了工藝精巧的程度;清代以後則逐漸衰落。品相外形猶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儘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古樸而隨形者為上,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者,仿生形硯、什物形硯(如瓜形硯、竹節硯、蟬形硯)次之,異形甚至畸形硯和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銘文鑑賞
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這主要是體現在硯的文化價值上。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
如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如黃山屯溪老街的古硯,有無名家刻銘及銘文書法如何,就很能體現硯的市場價值和收藏價值。
裝飾鑑賞
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如三百硯齋的珍品陳列室里的硯台大多用香樟木,紅豆杉或紫檀木為木料,並不拘泥於青一色的正方或長方盒子,而是根據硯形隨形打造,做到硯台和硯匣天衣無縫,自然彰顯身份,與眾不同。
品種分類
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另據《一統志》記載:硯品種有五,一曰眉子石,有七種;二曰外山羅紋,十三種;三曰里山羅紋,一種;四曰金星,三種;五曰驢坑,一種。
金星:呈金黃色,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的歙硯中,狀如天空閃爍的星斗顯得十分耀眼。米芾《硯史》中曾有“星紫金,如鵝眼錢”的記載。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態多樣,開採出的硯石上有金色點狀排列石紋。有的細小如塵沙,稍大者如穀粒;有的又像斜風細雨。人們根據金星的變化,大致命名了幾種,有金暈金星、金花金星、細雨金星、牛毛金星、雨點金星、雲霧金星等等。常分布於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金星坑。
金暈:團團奕奕,如晚霞中的金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金暈大小瞭然不定,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朦朧美。品名有玉帶金暈、眉紋金暈、金花金暈等。大多分布在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碧里坑。
羅紋:羅紋的紋理如絲綢般旖旎,給人一種晶瑩、素雅之美。羅紋或形如春水皺起,蕩漾在細美微風之中;或形如羅裙綺麗,飄散不定。宋
米芾《硯史》中記載:“今人以細羅紋無星為上。”
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寫道:“歙硯紋理有羅紋刷絲、金、銀刷絲三品。”羅紋的品名有水波羅紋、細雨羅紋、金星羅紋、刷絲羅紋等。羅紋一般分布在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羅紋坑、羅紋里山等。
眉子:眉子又稱眉紋。呈黑色長條狀,如女子之柳葉眉,眉紋的底色青瑩,石質堅細溫潤,既發墨,又雅靜,深受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有“眉子如甲痕,或如蠶大”的記載。宋曹繼善《辯歙石說》:“石紋橫如眉子,間有金暈。”眉紋細小繁密的,常被人們形象地稱作牛毛紋。主要品種有虎皮眉紋、雁對眉紋、角浪眉紋等。眉紋分布在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葉九山坑等。
魚子紋:硯石中有細小的黑點,分布均勻密聚。其形式如魚卵狀,卵也稱子,就如婺源對雞蛋稱之雞子一樣稱其魚子。由於魚子石的石色不同,具體分為青魚子紋、鰍背紋、茶末綠、鱔魚黃、紅魚子紋、白魚子紋、石眼等。魚子紋一般分布在眉子坑。
硯石性狀
天然板岩歙硯石之硯料,產於江南古陸台的東段,山前
震旦系上溪群海相沉積的泥質、砂質沉積岩,經淺成變質而成,距今約有13.5億年。歙硯石,顏色以灰黑、黑色為佳,但也有青灰色、紫紅色。在顯微鏡一觀察歇硯石為變余泥質、含砂質顯微鱗片變晶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絹雲母及少量石英粉砂、綠泥石、硫化金屬礦物和碳質等。絹雲母及隱晶質礦物達70-90%,其顆粒異常細小,只有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聚結密實,更有6-15%堅硬的石英粉砂均勻分布其間,恰似在救硯石中嵌入“金剛砂“,因而歙硯石發墨好;同時,因絹雲母含量高,滑潤益毫;其組分細、聚結鎮密、孔隙小,故此貯墨不涸、不吸水、不透水。斑點狀含粉砂板岩,其中斑點為綠泥石及少量硫化金屬礦物聚集而成,構成了優美鱔膽紋即魚子紋飾。但含粉砂質板岩,因砂粒粗,且分布不均勻,軟硬不一,不但影響雕琢質量,也使研墨有高低不平之感。
價值體現
文化價值
歙硯自從因唐代著名書法家
柳公權《
論硯》的推崇而名震天下以後,後來如洪景伯、蘇東坡、歐陽修、蔡襄、周必大、黃山谷等都寫有許多詩文讚譽歙硯。
歙石石質優良,色澤曼妙,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損毫、貯水不涸、易洗滌等特點,享有“孩兒面”、“美人膚”之稱,歷代文人和書畫家如柳公權、歐陽修、蘇東坡、米芾、蔡襄、黃庭堅、唐寅等無不視歙硯為至寶,讚美歙硯的詩人甚多。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中就盛讚歙硯“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墨水於紙,鮮艷奪目,數十年後,光澤如初”。宋代文學家
歐陽修也在《硯譜》中讚譽歙硯“龍尾遠出端溪上”,認為歙硯勝過端硯,宋代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曾盛讚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
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之冠”。蘇東坡求得龍尾硯特作《
龍尾硯歌》,並寫了《眉子硯歌》等詩文。他的《孔毅甫龍尾石硯銘》對龍尾硯見解精闢:“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毅理,金聲而玉德。”他的弟弟蘇轍贊龍尾石“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到龍尾山一游,寫下了《硯山行》“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碧端州紫”。大文學家歐陽修在《
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
工藝價值
古代的歙硯採用龍尾石製作,龍尾石產於婺源龍尾山,龍尾山又稱羅紋山,宋人曹繼善《歙硯說》中載:“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餘里,取之不絕。”龍尾石的材質美體現在硯石的質、紋、色上。質,指硯石的內在品質;紋,是硯石中的天然紋理;色,為硯石的固有色。
龍尾石結構堅緊、紋理縝密、石膚溫潤、發墨如砥,具備“堅潤”之美德。對此,蘇東坡云:“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澀不留筆”指龍尾石有細微的鋒芒,既發墨,又不損傷筆毫;“滑不拒墨”說的是龍尾石既細堅光潔,又易於發墨;“瓜膚”、“縠理”指龍尾石的手感細嫩,其紋理如絲綢一樣柔美;“金聲”、“玉德”指龍尾石扣之有金屬般的聲音,其內在質地又如美玉那樣溫潤。蔡襄將龍尾石比作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他在《徐虞部以龍尾石邀余品第》中云:“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黃庭堅在《硯山行》中對龍尾石也有類似的評說:“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
龍尾石絕大多數都有內在的天然紋理,且紋理形態多種多樣,美妙異常。古人對龍尾石的天然紋理十分看重,按紋理的特徵一一賦名。根據史料和實物,兩者對照,可將龍尾石的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羅紋的紋理如絲綢般旖旎,給人一種瑩潔、素雅之美。其紋理有著粗與細、疏與密、明與暗的區別,能形成多種形象特徵。眉紋也稱眉子,呈黑色,為條狀,如人的眉毛。眉紋的底色青瑩,石質堅細溫潤,既發墨,又雅靜,深受歷代文人雅士推崇。眉紋有闊有細、有長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各具風采。金星,色金黃,呈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的硯石中,如天空閃爍的星斗,顯得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態多樣。金暈,色金黃,呈片成塊狀,金暈與金星都是一種硫化鐵物質在硯石中自然滲透所形成的形象。魚子,硯石中有細小的黑點,分布均勻密集,其形態如魚卵狀。
龍尾石的色彩在剛開採出來時為青灰色,但經人工細磨(指硯石加工製成硯坯或製成硯台)後,石色變黑,為青黑色。青黑色為龍尾石色彩的主調,因此,人們稱其為“黑龍尾”。如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劉海粟在題龍尾硯的詩中曰:“鸞刀夜割黑龍尾,碾作端溪蒼玉子。花雕鐵面一尺方,紫霞紅光墨花飛。”詩中的“鐵面”是對龍尾硯石色的形容,映襯著蘇轍對龍尾石的十二字評語:“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在青黑色的主調中,龍尾石又有著不同的色相,歸納起來共有四種:一是紅色,即廟前紅;二是青色,即廟前青;三是黃色,即膳魚黃;四是綠色,即茶末綠。廟前紅、廟前青、膳魚黃、茶末綠在龍尾石中僅占少數。這裡所說的色彩均指硯石的底色,不包括硯石中紋理的色彩。
歙硯的圖案美表現在圖案與硯石渾然一體、和諧統一。圖案在歙硯的造型中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歙硯的圖案具有多樣性,具體分為:連續式、對稱式、適合式、獨立式和組合式等。連續圖案多為二方連續,其紋樣有雙鉤紋、回紋、卍字紋、連珠紋、纏枝紋等;對稱圖案主要有夔紋、鳳紋、龍紋等,這兩類圖案一般用在硯的正面的邊沿上。長方形、方形、橢圓形、圓形等圖案適用於硯的正面,也可用於硯的反面作為裝飾,有的將硯堂、墨池的形式溶於圖案中,實用與審美相得益彰,如古鐘硯、太平有象硯、寶鼎硯等均屬此類。
將適合圖案以淺浮雕或陰刻的手法布置於硯的背面,具有很強的裝飾和欣賞性,人們把這種形式稱為背花雕,其獨立圖案整體感強,仿物造型皆屬此類,如荷葉硯、琴硯、蟬硯、鵝硯等。組合圖案多用於隨形硯中,圖案中的形象十分豐富,有山水人物、日月星雲、飛禽走獸、樓台亭閣、古樹怪石、龍鳳神仙等,其畫面活躍,富有生氣,令人喜愛。
從美的本質上看,歙硯的材質美與圖案美客觀性較強,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筆者認為歙硯美在其內在的意蘊,歙硯堅潤的特點與文人的氣質相吻合。清代徐毅在《歙硯輯考》中說:“凡石質堅者必不嫩,潤者必有滑,唯歙石則嫩而細,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兼以紋理爛熳,色似碧天,雖用積久,滌之略無墨漬,此其所以遠過於端溪也。”其形或古樸、或飄逸、或雋朗、或拙中藏巧、或因勢象形,無不與文人氣宇軒昂、不求功名、達觀、樸素、超然無外、隨遇而安的性格相契合。
歙硯雕琢形式主要有以下7種造型:仿古式,即仿照歷代硯式,如圭式、風字、鳳池、古錢、古瓶、鐘鼎、合璧、笏式、龜式、琴式、荷葉、蟾蜍、日月式、抄手式等,淳樸古拙,多作收藏鑑賞;自然式,按照硯石的形狀、花紋,因材施藝,巧作而成;大冠式,長方形,上端硯邊稍寬,下端硯邊稍窄,硯邊雕各式回紋圖案,硯池開硯舌,背刻復手,內鐫銘文、人物、山水等圖案;玉堂式,又稱素邊硯,長方形,不刻圖案文飾,硯池可開硯舌,也可雕淌池,為實用型硯式;硯坯,是一種罕見石品,紋理極美,刻硯家不忍下刀,留作觀賞的硯材;套硯,以一般硯石刻成托,嵌進石質精良的硯心;漆珍硯,以名貴硯材薄片嵌入漆盒,巧作而成。
歙硯多為簡作,但也吸收了繁作的長處。繁作:設計屬圖案式。精雕細琢,左攀右挽,以顯富麗。元代、清代多是此作。簡作:設計屬弦紋式,突出線面的剛柔轉折,以素著稱,銘文圖案鐫於硯背,宋、明多行此作。
硯雕製作工藝傳統上一直以徽、粵、蘇三大流派著稱,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山水、殿閣、人物、瓜果、魚龍等,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雕琢,富有濃厚的徽派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偶有深刀雕刻。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作品,手法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十分協調。立體鏤空雕因創作需要,有時也在某件作品的局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保養保護
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歙硯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平時保養
一方硯如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潤髮油等一些滋潤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存放於溫度適宜的地方,不可放在陽光直射的位置。如用硯的時候,先可以把硯開鋒,用600號左右的砂紙將硯面輕輕打磨,用水洗淨,去掉硯上的油漬。研磨時要用清涼水,不宜用茶水之類的有色水和溫度高的水。硯用過之後應及時清洗,以保持硯的潔淨和二次研墨時墨色的純亮。
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後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後套用清水洗淨,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乾。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髮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