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劇
- 地理標誌:陝西
漢劇原名漢調二黃,因流行於漢江流域而得名漢劇、漢調;因伴奏樂器早期以雙笛而稱二黃。漢劇源於唐代“梨園曲法”。據秦腔著名劇作家范紫東指出,梨園曲法分為兩派...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漢劇...
安康市(AnKang),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
八岔戲,又稱“七岔戲”、“花鼓戲”、“小調戲”、“岔口戲”。雖安康土生土長的藝術與外省流入的民間藝術融匯、衍化、豐富發展起來的。...
安康市戲劇家協會成立於1988年9月,1998年12月換屆,現有會員136人,其中省級會員85人,國家級會員16人。...
王道中(1930—2003),1949年參加地下青年團,1950年起先後在專區文工團,安康漢劇團、地區文研室、地區藝校從事文藝團體的管理及編、導、演等業務工作,曾任漢劇團...
1 漢劇演員 2 漢調二黃釋義 3 發展歷程 邢大倫漢劇演員 編輯 民國中期既馳名漢劇界。從1950年代起,他便隨著心愛的二黃戲,離開老家關中的周至縣來到安康。邢...
唯一存在的安康漢劇團,也搖搖欲墜。打倒“四人幫”後,才又在安康、漢中、商洛三地陸續恢復了一批專業劇團,使漢調二黃重現復興景象。...
由於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衝擊,古老的漢劇藝術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步入了發展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解放後陝西全省組建的13個漢劇團紛紛解散。安康漢劇團為全省...
漢劇,是陝西第二大地方劇種,原稱漢調二黃,俗稱土二黃、山二黃,屬於我國古老的四大戲曲聲腔之一。為京劇的母體劇種之首。明末清初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南漢水流域,...
余書棋 1933年生,湖北武昌人。安康市漢劇團黨支部書記、二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會員、陝西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
1960年,曾被評為陝西省勞模,1981年被評為陝西省漢劇事業特別貢獻獎,並先後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常員,三八紅旗手及先進個人,歷任安康漢劇團副團長,黨支部副書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