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水窖

安定水窖

位於我國西北之乾旱地區的定西市安定區,由於其地貌形態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乾旱缺水卻成了這一地區的最大困境,特別是北部山區,雖有些溝壑有極細小的泉水,但水質苦鹹,不宜飲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窖
  • 功能:地下雨水收集儲水工程
  • 地區: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
  • 存在原因:缺乏水資源
缺水,很自然地擺在當地人們的面前。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開挖黃土,用紅粘土作為防滲材料的地下雨水收集儲水工程——水窖。 據有關資料記載,防滲水窖發現於明代。就安定區來說,至代以前(公元1644年)水窖已在我區普遍存在,主要靠水窖生活的有白碌、御風、魯家溝、景泉、稱鉤、巉口、石峽灣、葛家岔、新集、西鞏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區。 我區境內曾發現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水窖遺存,有鍋形窖、缸形圓底無眼窖、罐口葫蘆底無眼窖、筒形豎眼窖、缸形方眼窖、小口矩眼窖、三頭不停窖、三頭停水窖等。正因經歷了不斷改進的過程,直至目前水窖的規格各地普遍使用三頭停水窖,即旱窖深(窖筒+旱窖)、水窖深(蓄水部分窖體稱水窖)和缸口直徑(蓄水部分的上部面積稱缸口)三者數值相等,比例為1:1:1。 水窖可分為生活用水窖和農業灌溉水窖兩種。用於生活和庭院經濟的水窖,多建在房屋和場院附近;用於農田和溫室大棚灌溉的水窖多建於田邊和地頭。水窖的建造工藝程式:首先是根據形勢、場地大小選擇窖址;二是根據場地及土質確定窖型大小;三是配套工程,包括集流場、輸水渠、沉沙地、防污柵、進水管、窖口井台、省力設施等,最後才動工修建水窖。防滲是水窖修建的關鍵一環,就是將水窖挖成後,水窖蓄水部分要用紅粘土作為防滲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即人們俗稱的“捶窖”,就是在窖壁上先挖矩形麻眼,長8厘米,寬8厘米,深10厘米左右,眼距和行距均為20厘米,以納鞋底狀布眼。然後,把原來備好的具有粘性好、純淨的紅粘土砸細、曬乾,再摻和20%左右的黃土,攪拌均勻,又用水經多日浸泡,使粘土具有韌性,粘性增強,便由五六人翻、砸、和、拌,揉成長約20厘米上尖下寬的泥條,塗上事先準備的熬成粘性特強的胡麻水,立即塞於麻眼內捶打夯實,再整體將窖壁用紅粘土泥漿抹2-3厘米厚,反覆抹壓,使之堅固牢靠。具體做法是,將壁面抹成後,因泥面稀軟,先用拳頭拍打三至五天,待泥稍乾,用木製枹子每天下窖捶打一遍。操作完後,必須封閉窖蓋,保持窖內經常濕潤,防止風吹日曬,造成窖壁出現裂紋。捶打需二十至三十天左右。如果塞麻眼過程中出現氣泡,說明內有空氣,必須擠出眼內空氣,以不出氣泡為準;若窖壁出現氣泡,也必須把窖壁割破,放出空氣,再用胡麻水粘合,繼續捶打,以沒有氣泡為止。要使窯壁堅固牢靠,能真正起到防滲作用,待陰乾後,方可蓄水。水窯管護也是影響其使用壽命的關鍵,下雨前要及時理進窖水路,下雨時要及時引水入窖,水滿後要立即封閉進水口,以防止蓄水位超過窖體防滲層面坍塌。天旱時,窖水不能用完,以保持窖內濕潤,防止窖壁乾裂使防滲層脫落。 隨著“121”集雨節灌工程的實施,水泥混凝土水窖以其省工和堅固耐用而替代了泥築水窖,但凝聚著先人們聰明與智慧結晶的泥築水窖這一文化遺產將永載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