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格曼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拍攝女性人體的攝影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妮·布里格曼
- 英文名:Anne Brigman
- 籍貫:美國檀香山
- 性別:女
- 國籍:美國
- 出生年月:1868年
- 去世年月:1950年
- 職業:攝影藝術家
- 代表作品:《泡沫》,《枯松的靈魂》
簡介,人物評價,作品賞析,
簡介
畫意派攝影藝術家有安妮·布里格曼(Anne Brigman1868—1950) ,出生於美國檀香山,在人像攝影上頗具影響,也是早期出色的人體攝影家之一。她的一幅代表作品《泡沫》,以朦朧的畫面展現了一位在溫泉邊上嬉戲的裸體女性形象,帶有濃郁的畫意色彩和浪漫氣息。
人物評價
布里格曼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拍攝女性人體的攝影師。不管哪種文明,人類似乎都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感知到女性與自然的神秘相連性:女性如同自然,被符號化成一種原始、被動、感性、柔弱和神秘的存在。或許正是這種普世認定的相連性使得布里格曼的創作能引起觀者心理上的共鳴。她的作品還被學者視作20世紀女權運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探討女性與環境關係的引子。這讓我聯想到上世紀 70年代後興起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提出男權社會正是利用了女性和自然相連性完成了對二者的“他者”化,從而合理化對女性的踐踏。從這一角度,女性與自然的相連性似乎又被打上了男權社會的烙印,那么展現二者相連性的攝影作品何以又被視作女權運動的表現形式了呢?還是女性攝影家走到攝影機後,能動地展現女性自然袒露的美,本身就是一種女權主義的象徵?亦或是作品中由女性展現的孕育於自然又超乎自然的力量符合了女性意識覺醒的標尺?
作品賞析
這幅照片名為《枯松的靈魂》(也譯作《殘松之魂》),攝於加利福尼亞州山區。安妮·布里格曼將自然場景與女性人體相結合,採用了傳統的畫意柔焦攝影手法,增強了整個畫面的浪漫氛圍,創造出了神話意境。構圖上,斜線構圖增強了畫面的運動感,使主體得到突出並使主體和陪體之間形成有力的互動;作為畫面主體的女性人體和枯樹完美融合,人體高昂的頭顱、指向天空的手臂與向下傾斜的枯松形成了一個三角形,使畫面擁有了一種向上突破的力量,和傾斜的山坡、雲涌的天空背景相襯形成了極具張力的視覺表達。色彩上,山坡、枯樹與人和作為背景的天空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增強了畫面的透視效果,使其具有強烈的縱深感和表現力度;同時,人體與枯樹之間的明暗銜接使二者間消失了明顯邊界,自然與人體彼此交融,難以分離。
布里格曼對自然場景情有獨鐘,這些景物與女性人體完美融合,表達人類是自然節奏旋律的一部分。《枯松的靈魂》展現的背景傳說有兩個版本,難辨真假:一個是說樹精是樹的精魂,在山中與她所依附的樹主共受苦厄,樹主死朽,樹精便隨之死去;另一個版本則是說作為樹魂的樹精死去,樹主隨之枯朽。兩個版本雖在死亡時序上存在不同,卻都表現了靈魂與肉體、人類與自然命運的相互纏繞。這種命運的捆綁和融合,在布里格曼的諸多作品中都有體現。她通過人體模特極具張力的動作和柔和人體、景物界線的技法完成了攝影師個人意念的表達。讓人震撼的是,《枯松的靈魂》中由人體和枯樹形成的三角形,使整個畫面既再現了傳說中死亡、幻滅的靜穆感和神聖感,又奇妙地通過這種向上的結構完成了對於死亡靜穆的突破:使得由人體和枯樹結合而成的畫面主體由下而上,仿佛完成了一個由死到生,由死寂的枯朽到有力地追求生命和希望的歷程,展現了一種超自然的精神。
布里格曼對自然場景情有獨鐘,這些景物與女性人體完美融合,表達人類是自然節奏旋律的一部分。《枯松的靈魂》展現的背景傳說有兩個版本,難辨真假:一個是說樹精是樹的精魂,在山中與她所依附的樹主共受苦厄,樹主死朽,樹精便隨之死去;另一個版本則是說作為樹魂的樹精死去,樹主隨之枯朽。兩個版本雖在死亡時序上存在不同,卻都表現了靈魂與肉體、人類與自然命運的相互纏繞。這種命運的捆綁和融合,在布里格曼的諸多作品中都有體現。她通過人體模特極具張力的動作和柔和人體、景物界線的技法完成了攝影師個人意念的表達。讓人震撼的是,《枯松的靈魂》中由人體和枯樹形成的三角形,使整個畫面既再現了傳說中死亡、幻滅的靜穆感和神聖感,又奇妙地通過這種向上的結構完成了對於死亡靜穆的突破:使得由人體和枯樹結合而成的畫面主體由下而上,仿佛完成了一個由死到生,由死寂的枯朽到有力地追求生命和希望的歷程,展現了一種超自然的精神。
她或許是樹精,或許是古典的樹之女神,在加利福尼亞山中跟她所附的樹主共受厄難。據古老的傳說,樹精乃樹的精魂,她所附的樹主死朽,她亦隨之死去。這類照片,布里格曼在加利福尼亞峰巒地帶唐納湖區拍攝了不少。使用的模特兒有她的朋友、姐妹和母親。她曾描述峰巒地帶的樹木,說它們是“蹲伏的巨人,在盛行風的掃蕩下扭曲、撕裂”。她還回憶起她是怎樣被該地的精靈驚呆了,附體了,以至於能看到“一個個人形,作為樹聲石韻的一部分”。特別讓人感到這些作品鑿鑿可信的,是一種有力的幻滅感。若無這種感覺,這類作品便會弄巧成拙,徒費精神。1909 19lO年間,布里格曼應邀加入紐約的阿爾弗雷德·施泰格利茨團體,部分原因是她有那種“陌生、外來的”加利福尼亞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