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呂利耶

安妮·呂利耶

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1958年出生於法國,法國瑞典裔物理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隆德大學教授。

安妮·呂利耶於1979年獲豐特奈高等師範學校(現里昂高等師範學院)物理、數學雙碩士學位;1986年獲巴黎第六大學(現索邦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86年—1995年任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光子、原子暨分子服務處永久研究員;1995年任瑞典隆德大學副教授;1997年任瑞典隆德大學原子物理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21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20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安妮·呂利耶主要研究領域為高速光學技術、光諧波產生、光脈衝產生、線性調頻調製、雷射穩定性、光參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妮·呂利耶
  • 外文名:Anne L’Huillier
  • 國籍法國瑞典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出生日期:1958年8月16日
  • 畢業院校:巴黎第六大學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2004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201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1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8年8月16日,安妮·呂利耶出生於法國巴黎。
1977年—1981年,在豐特奈高等師範學校(現里昂高等師範學院)學習;期間於1979年獲得物理、數學雙碩士學位。
1986年,獲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現索邦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86年—1995年,任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光子、原子暨分子服務處永久研究員。
1988年,在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3年,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5年,任瑞典隆德大學副教授。
1997年,任瑞典隆德大學原子物理學教授。
2004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201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1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安妮•呂利耶主要從事原子和短強雷射脈衝的相互作用研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產生的新效應。1987年,安妮•呂利耶和她的同事使用穿過惰性氣體的紅外雷射束產生並證實了高次諧波。1992年,她在隆德大學參加安裝了歐洲第一批飛秒脈衝鈦藍寶石固態雷射系統之一。2003年,她帶領團隊產生了170阿秒脈寬的脈衝雷射,打破了世界紀錄。
  • 學術論著
據2023年10月隆德大學官網數據,安妮•呂利耶共發表期刊論文222篇、會議論文81篇、專著章節10篇。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88年
Multiple-harmonic conversion of 1064 nm radiation in rare gases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1989年
Multiple-harmonic generation in rare gases at high laser intensity
《Physical Review A》
1993年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in rare gases with a 1-ps 1053-nm lase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4年
Theory of high-harmonic generation by low-frequency laser fields
《Physical Review A)》
1996年
Attosecond pulse trains using high–order harm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0年
Electron localization following attosecond molecular photoionization
《Nature》
參考資料:
  • 科研項目
據2023年10月隆德大學官網數據,安妮•呂利耶共承擔科研項目8項。

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安妮•呂利耶在隆德大學講授“基礎工程物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課程。
  • 指導學生
據2023年10月隆德大學官網數據,安妮•呂利耶指導了30餘位博士生,包括哥德堡大學物理系研究員Hélène Coudert-Alteirac、隆德大學物理系教授Per Eng-Johnsson、隆德大學副教授Marcus Dahlström等。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0年
Aimé Cotton獎
法國物理學會
1998年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1998年
Göran Gustafson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03年
朱利葉斯·施普林格(Julius Springer)套用物理獎
Springer出版社
2004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11年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
歐萊雅公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2年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
2013年
卡爾·蔡司研究獎
2013年
巴黎第六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巴黎第六大學
2013年
布萊斯·帕斯卡獎章(Blaise PascalMedal)
2014年
艾美·諾特獎(Emmy Noether Awards)
歐洲物理學會
2014年
歐洲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
2018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
2021年
馬克斯·伯恩獎(Max Born Award)
2021年
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
奧地利科學院
2022年
沃爾夫物理學獎
2022年
BBVA基礎科學知識前沿獎
BBVA基金會
2023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
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美國光學學會
-
瑞典光學學會會士
瑞典光學學會
-
法國物理學會會士
法國物理學會
-
瑞典物理學會會士
瑞典物理學會
2023年
2023年影響世界的國際面孔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1年—1993年
法國物理學會理事會成員
1994年—1996年
《Physical Review A》編委
2001年—2003年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編委
2004年—2006年
瑞典物理學會董事會成員
2007年—2015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成員
2010年
瑞典MAX IV 實驗室董事會成員
2012年
隆德雷射中心董事會成員
參考資料: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安妮•呂利耶的祖父是一名從事無線電通信研究的電氣工程教授,安妮•呂利耶受其影響對科學技術極具熱情。
  • 家庭成員
安妮•呂利耶有兩個孩子Oscar和Victor,分別出生於1999年和2000年。

人物評價

費倫茨·克勞斯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和安妮·呂利耶在“為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生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方面作出了貢獻,他們的獲獎研究成果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的電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使得以前無法追蹤的快速過程研究成為可能,還在許多不同領域有潛在套用。(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評)
安妮·呂利耶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實驗,是阿秒科學研究領域形成的關鍵人物。(She also performed a number of seminal experiment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process and was a key playe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attosecond science research field)沃爾夫基金會評
三位獲獎者(安妮·呂利耶、保羅·科克姆和費倫茨·克勞斯)是 “阿秒物理學”的先驅,其工作使得觀察科學捕獲最短時間尺度內展開的亞原子過程成為可能。(the three pioneers of “attosecond physics” or “attophysics” whose work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subatomic processes unfolding over the shortest time scale captured by science)BBVA基金會評
盧利爾在雷射物理領域有比較突出的貢獻,是阿秒研究的重要基礎——高次諧波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志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