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過程
70年代中期,正值蘇聯在南部非洲推行針對西方的所謂“掐斷戰略”,安哥拉內戰為其實現這個戰略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因為安哥拉在南部非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蘇聯可以利用其機場、港口來打擊開往美國和歐洲的巨型油輪。安哥拉內戰爆發後,蘇聯積極向“人運”提供軍援,並指使古巴出兵一萬餘人,幫助“人運”作戰。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的挑戰,則向“安盟”提供軍援。南非聲稱“不能坐視得到蘇聯和古巴支持的軍隊危害南非在這個地區的安全利益”,以遏制“蘇聯影響”為名,積極支持“安盟”,直接介入安哥拉內戰。另外,由於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的游擊戰士利用安哥拉南部作為爭取納米比亞獨立、反對南非的基地,南非常常藉口追擊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的游擊戰士,直接派軍入侵安哥拉。由於蘇、古、美、南非的捲入,使得安哥拉戰爭更加複雜化。
1976年2月,“人運”在古巴軍隊配合下,先後在北部擊潰了“解陣”的部隊,在南部把“安盟”部隊趕出城市,建立了全國性政權,該政權陸續得到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的承認,還被接納為非洲統一組織成員國。雖然如此,但對於廣大農村、特別是南部地區,還不能實行有效的控制,“安盟”失利後,被迫退縮到東南部叢林地區,採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以游擊隊和運動戰相結合,對付政府軍的圍剿。
安哥拉全國共有32個部族,其中最大的部族為奧溫本杜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安盟”主席薩文比及其大部分成員都是該部族人。而執政的“人運”大部分成員屬金本杜族人,該部族只占人口的五分之一。薩文比不僅對本部族人採取爭取和保護的政策。由於上述因素,“安盟”雖然在內戰失敗後,多次受到政府軍的圍剿,但還是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1981年以來,“安盟”對鐵路襲擊日益頻繁,致使全國鐵路交通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嚴重影響了安外匯收入和國內運輸。與此同時,“安盟”還襲擊了洛比托的燃料庫和安唯一的煉油廠。1983年8月,“安盟”加強了軍事行動,在南非軍隊的支持和配合下,出動1萬餘人,對安政府軍和古巴軍隊發動進攻,首先奪取了中部高原的門戶——坎甘巴市,繼而又一度攻占首都羅安達以南不到200公里的卡盧洛鎮。這次戰鬥,“人運”部隊共有1300餘人被打死。為了對付“安盟”的進攻,安政府在8月底發布全國總動員令,並先後在有“安盟”活動的11個省(全國共17個省)建立了軍事委員會,要求把對“安盟”的鬥爭作為全國工作的“優先任務”。但是,“安盟”的活動仍很頻繁。
1984年,政府軍集中兵力對“安盟”進行圍剿’“安盟”丟掉了不少地方。1985年,安“人運”的戰略是更多地使用裝甲車和戰鬥飛機對付“安盟”’,其意圖是瓦解“安盟”的戰鬥意志。1987年9月,安政府出動全國二分之一的兵力,約2萬人在數千名古巴軍和蘇聯顧問的配合、指揮下,向“安盟”總部所在地發起強大攻勢。“安盟”頑強抵抗,南非出兵4千人,在飛機和大炮掩護下深入安境內縱深達500公里,切斷了安政府軍的供應線,安政府軍受到重創,傷亡2千人,為內戰爆發以來損失最慘的一次。
戰爭結束
到1988年,安哥拉戰爭已達13年。在長期的戰亂中,有5萬人喪生,5萬人致殘,60萬人流離失所,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全國75%以上的工礦企業關閉,經濟損失達120億美元,98%的可耕地荒蕪,一半糧食需要進口,8百萬人口中有240萬人在挨餓。曾經遭受葡萄牙殖民者400多年統治的安哥拉人民,倍加渴望和平、重建家園。早在內圖總統當政期間,在美國撮合下,安就曾向南非進行過談判。到1988年,繼阿富汗問題日內瓦協定簽訂兩伊停火598號決議公布後,12月13日,安哥拉、古巴和南非在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簽署了《布拉柴維爾協定議定書》按照協定,古巴從1989年4月1日起在27個月內從安撤走全部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