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內戰

安哥拉內戰

安哥拉內戰是安哥拉獨立戰爭結束後,安哥拉國內主要黨派之間為了爭奪執政權而進行的武裝鬥爭。從1975年葡萄牙統治者撤出安哥拉,到2002年反對派武裝領袖若納斯·薩文比被政府軍殺死,雙方簽署和平協定,這場內戰因其曠日持久,又被稱為27年戰爭。

戰爭雙方分別為獨立戰爭時期兩個主要黨派,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或MPLA)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或UNITA)。這場戰爭也成了冷戰時期兩大勢力陣營的角力點,戰爭雙方分別獲得過來自美國蘇聯陣營國家的軍事支持與經濟援助。

內戰對安哥拉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2003年,聯合國報告估算該國80%人口缺乏基本醫療設施,60%人口缺水,30%的安哥拉兒童在5歲之前夭折,國家平均年齡為40歲。全國約100萬人在內戰中喪生,約1/3的人口流離失所;安哥拉全國地雷總數約1200萬顆,即全國1200萬人口中人均一顆地雷。

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殖民時期,民族獨立,黨派鬥爭,戰爭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戰爭評價,

戰爭背景

殖民時期

安哥拉位於非洲西南部,中世紀時期分屬剛果王國恩東戈王國馬塔姆巴王國隆達王國。葡萄牙殖民船隊1482年首次抵達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東戈王國。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在1884年至1885年舉行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1922年派軍隊占領了安哥拉全境,1951年把安哥拉改為“海外省”,派總督施行統治。

民族獨立

20世紀60年代,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陸續爆發解放戰爭,尤其在安哥拉,得到蘇聯、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積極開展游擊戰,令葡殖民軍疲於奔命,那裡的戰爭費用占到葡政府開支的40%。到了1975年,葡萄牙政府無可奈何地同意安哥拉獨立,並向安人運移交政權。
然而美國不希望親蘇聯、古巴的安人運上台執政,於是扶植安哥拉另兩大派系“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與之對抗。為了增加勝算,美國還拉攏南非白人種族主義政府和薩伊(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為自己效勞,利用兩國基地為安盟和安解陣提供軍火。這些活動都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實施,屬於典型的“黑工程”。
武裝鬥爭安人運從1961年2月4日開始展開武裝鬥爭。1974年,葡萄牙國內發生康乃馨革命,原獨裁集權政府被推翻,此後政權更迭頻繁,葡萄牙原殖民地紛紛獨立。

黨派鬥爭

1975年3月,葡萄牙完成從安哥拉的撤軍,安解陣旋即在美國中情局授意下向安人運發起進攻,試圖獨占首都羅安達,與此同時,安盟也在南方蠶食安人運根據地。面對圍攻,安人運主席阿戈什蒂紐·內圖向蘇聯、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出求援信,古巴派來250名志願軍,幫助安人運於同年7月奪回羅安達,將安解陣趕到鄉下。此時,安哥拉呈現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安解陣控制北部油田,兵力有1.8萬人,安盟則占據南部鑽石礦區,兵力約2.1萬人,而安人運只保有首都羅安達及周邊幾個省,總兵力只有1萬,論實力,安人運根本不占優勢。
事實上,安哥拉三派武裝逐鹿中原,關鍵看誰能獲得過硬的外援。美國中情局局長威廉·科爾比親自指揮援助安盟和安解陣的行動,先是中情局的C-130運輸機將儲藏於美國本土的軍火送到查爾斯頓空軍基地,再由美國空軍C-141運輸機將它們運到南非“委任統治地”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和薩伊,接著由南非和薩伊軍隊提供卡車,轉運到安哥拉境內的安盟和安解陣大本營。據統計,C-141運輸機每飛行一次,就要花掉美國納稅人8萬美元。至於安人運方面,蘇聯民航和商船公司陸續運來重武器,古巴飛行員更是直接駕駛運輸機對安盟、安解陣占領區進行偵察,為安人運的勝利做出不小的貢獻。
1975年,安哥拉前宗主國葡萄牙同意該國走向獨立並組織國內政党進行獨立後事宜協商。1月15日,葡萄牙與安人運、安解陣和安盟達成關於安獨立的協定,共同組織過渡政府。不久,安人運與安解陣、安盟發生武裝衝突。同年11月11日安哥拉獨立,安人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安解陣和安盟則成立了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國。 同日,安兩派三方武裝衝突擴大為全面內戰。

戰爭過程

安哥拉內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安哥拉內戰安哥拉內戰
1975年——1991年,蘇聯及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安人運)和由美國與南非白人政權支持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TA/安盟)爆發內戰。內戰期間,蘇聯支持的MPLA雖取得局部勝利並掌握政權,但是國內仍持續呈現戰爭狀態。戰爭由葡萄牙調停並舉行全國選舉。
1992年——1994年,安盟領袖薩文比不滿意總統選舉結果並再度發動內戰。在聯合國的強力運作下,1994年11月安哥拉恢復和平。
1998年——2002年,安盟領袖薩文比被擊斃,安盟與人運簽署和平協定並解除武裝。

第一階段

1975年9月,安哥拉內戰全面爆發。按照美國人設計的作戰方案,安盟-南非聯軍與安解陣-薩伊聯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企圖在一個月內摧毀安人運政權。為保證作戰進程,中情局甚至動用美軍C-54運輸機,直接把薩伊最精銳的第4、7步兵營送到安解陣根據地,幫助安解陣奪取安哥拉北部重鎮卡希托。美國人還送給安盟一架公務機,用於搭載南非軍事顧問,以便就近指導安盟作戰。
此時,安人運軍隊還十分弱小,不擅長正規作戰,能否挺過最困難的歲月,關鍵看古巴志願軍的表現了。10月7日,古軍在南部諾頓馬托斯鎮首次與安盟-南非軍隊交戰,古巴軍人出動5輛T-34/85坦克和多架輕型攻擊機,擊潰只有皮卡、迫擊炮的安盟-南非軍隊,14名南非軍人送命。失敗的南非人發誓報仇,一周后,又組織起多達1000人的“祖魯”特遣隊,乘運輸機空降安哥拉中部城市比耶,抄襲古軍後路。此舉果然見效,當地的安人運守軍丟下古軍四散奔逃,在接下來的血戰中,古軍有130多人戰死,好不容易才跳出南軍包圍圈,而整個安哥拉中南部也落入敵人之手。
面對南北夾擊,安人運向蘇聯和古巴發出“加大支援”的呼籲,11月初,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批准代號“卡羅塔”的軍援方案,隸屬內務部的特種部隊與炮兵搭乘蘇聯安-22運輸機直飛安哥拉,古巴商船隊則負責輸送其他後續部隊和裝備。11月中旬,援安的古巴志願軍已達9000餘人,配備各式坦克裝甲車輛130餘輛,大口徑火炮97門,外加幾架蘇聯送來的米格-21戰鬥機,安人運也在控制區內進行總動員,軍隊人數擴大到2.6萬人。
實力有所恢復後,古巴軍事顧問建議安人運採取“先北後南”的策略,集中主力打擊較弱的安解陣-薩伊聯軍,但安人運軍事代表多斯桑托斯(後來的安哥拉總統)則堅持安盟-南非聯軍離羅安達很近,要優先消除“肘腋之患”。11月23日,安人運執意向安盟占領的南部鐵路樞紐基巴拉發起攻擊,由於缺乏空中支援和戰術配合,安人運被南非軍隊和安盟打得落花流水。
1976年1月25日,安人運-古巴聯軍向安解陣占領的卡希托發起進攻,古巴空軍全程給予支援,密集的轟炸瓦解了安解陣成員的抵抗鬥志,安人運-古巴聯軍則捷報頻傳。2月15日,雙方在聖薩爾瓦多展開決戰,由古巴軍人組成的裝甲兵縱隊滲透到安解陣-薩伊聯軍後方,搗毀了四處秘密補給點,還當場擊斃多名為中情局服務的白人飛行員。這一奇襲重挫了安解陣-薩伊方面的士氣,前線部隊亂作一團,特別是薩伊干涉軍置盟友於不顧,向剛果河狂奔,試圖早點逃回國內,許多人在混亂中被踩死和淹死。此役過後,安解陣已不再是安哥拉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安人運擊敗安解陣並把安盟趕出城市後,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國解體;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陸續得到全球許多國家的承認。然而,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政府軍與安盟部隊的內戰則愈演愈烈。是時,安人運政府有正規軍5.3萬人,預備役部隊5萬人。安盟美國、南非的支持下一度擁有正規軍2.6萬人,民兵3.4萬人。
打敗安解陣後,安人運-古巴聯軍得以集中精力對付南非-安盟集團了。1976年2月,安人運發起代號為“大草原”的新攻勢,全力攻打安盟重鎮萬博,古巴空軍實施了不間斷的對地轟炸,摧毀了南非軍隊的所有重武器。戰至3月27日,鑒於戰局無可挽回,南非政府宣布從安哥拉撤軍,而安盟也被安人運趕出城鎮,只能重回密林打游擊了。同年12月,由安人運領導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這也標誌著安人運-古巴集團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轉化成政治勝利。
1987年7月,安政府軍與安盟部隊在馬溫加、奎托夸納瓦萊發生大規模戰鬥,古巴軍隊和南非軍隊直接參戰,雙方損失慘重。內戰這一階段,由原蘇聯和古巴支持的安人運一方和由美國和南非支持的安盟一方,都捲入了安內戰。
1982年安哥拉政府與美國就解決南部非洲衝突問題開始會談。
1984年2月, 安哥拉與南非達成《脫離軍事接觸協定》。由於美國和南非堅持把撤軍與納米比亞獨立問題聯繫在一起、以及美國公開向安盟提供軍事援助,談判陷入僵局。
1987年7月,安、美恢復談判,在安、美所提新建議的基礎上雙方多次會晤。1988年 1月至3月,安、古、美三方舉行多次會談,古巴在會談中表示願從安撤軍,安、古在3月會談中進而向美提出4年內古從安撤軍的時間表。自5月起,三方會談擴大為安、古、美、南非四方會談。8月8日,安、古、南非達成在安南部實現停火及南非軍隊從安撤離的協定。
1987年8月22日,南非正式與古、安簽訂停火協定,規定南非軍隊從9月1日起撤出安哥拉。9月底,安、古、美、南非就古巴在24個月至30個月內撤出軍隊的時間表達成協定。12月13日,安、古、南非簽署布拉柴維爾協定議定書,建議從1989年4月1日起,古巴在27個月內從安哥拉全部撤走全部軍隊。
1991年,蘇聯解體,安哥拉政府放棄社會主義的路線,翌年實行多黨制。1991年5月,MPLA及UNITA在前宗主國葡萄牙介入下簽定和平協定並於次年進行總統大選。1992年,安人運領袖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贏得了第一輪選舉。安盟黨魁薩文比不滿意選舉結果並拒絕參加第二輪選舉,再次開始內戰。

第二階段

第二輪內戰中,聯合國對安盟進行了強力制裁,其中包括了對安盟的武器禁運以及禁止安盟從事資源開採活動。1993年9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對安盟實行石油和武器禁運的決議。柯林頓總統於1993年5月19日宣布美國正式承認安哥拉政府。在戰場形勢不利、安盟控制區已減至全國面積的15%、國際社會壓力增大的情形下,薩文比又回到了談判桌前。自1993年11月開始,安哥拉對立雙方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了新一輪的和談,並於1994年11月20日正式簽署了新的和平協定。
1994年11月,安政府與安盟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簽署和平協定,但不久,安盟不執行協定,控制了鑽石出產地,繼續進行戰爭。

第三階段

2002年2月23日晚,安哥拉國家電視台播放了反政府武裝首領薩文比布滿槍眼的屍體的錄像:身著綠色軍裝的薩文比仰面躺在一塊血跡斑斑的舊布上,他的頭部中有兩槍、身上中了13槍,鏡頭不時對準他頭部、身上和頸部的15個槍眼,並推出了他身上覆蓋著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的旗幟和他在棺材中的畫面。
薩文比是21日下午3點在安哥拉東部莫希科省盧武區盧庫塞鎮被政府軍擊斃的,距離首都羅安達約700公里。當時,薩文比正在河岸的一個秘密躲藏處休息,與多名高級軍官在一起,30名貼身保鏢寸步不離,未料中了政府軍的埋伏。慌忙中,薩文比操起衝鋒鎗抵抗,因寡不敵眾而中彈當場死亡,所有保鏢和兩名營長也被擊斃,其他人潰散而逃。據一名知情者講,薩文比遇害與其一名警衛告密有關,"根據一位領導追捕薩文比的政府軍官透露,他們此前抓捕了一名薩文比的警衛官,因而獲悉薩文比經常躲藏的具體地點"。一位目擊者說,薩文比被擊斃時頭上戴著紅色貝雷帽,腰間還繫著護身符——一條紅色絲帶和一條綠色絲帶。
據報導,政府原計畫將薩文比的屍體運送到首都示眾,由於天氣原因未能如願。薩文比的屍體被政府官員檢驗後,接著被裝進棺材就地草草掩埋,地點離他當年創建安盟時僅50公里之遙。
4月4日,安盟與政府在首都羅安達簽署了和平協定並解除武裝,解除了安盟約5萬士兵的武裝,整合為國家軍隊或警察。內戰宣告結束。

戰爭評價

安哥拉戰爭造成多達10餘萬人死傷,直接參戰的薩伊、南非和古巴也有近2500人戰死。從戰爭進程來看,古巴志願軍為安人運的最終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據俄羅斯媒體披露,光古巴空軍就向安哥拉派遣了數百名飛行員和地勤機械師,特別是南非白人政權介入安哥拉戰事後,古巴人的戰鬥熱情被徹底激發起來,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那時就呆在古巴,他曾回憶:“古巴軍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國際主義運動,誓將安哥拉人民從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古巴革命領袖卡斯楚親自製定援安計畫,仿佛這場戰爭決定的不是遙遠非洲國家的命運,而是古巴本身的命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