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化門
- 地點:隋唐長安外郭城南面偏西門
- 東西:42.5米
- 南北:10米
唐城名門,歷史事件,名人美景,歲月滄桑,遺址保護,
唐城名門
安化門是隋唐長安外郭城南面偏西門,建於隋初。門上有樓。唐肅宗時又稱其為達禮門。安化門東距明德門1435.5米,北對郭城北面芳林門,安化門-芳林門大街,是長安城內的主要幹道。據1958年《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載:“該處尚存於地面大小不等之夯土兩堆,其東西42.5米、南北10米、面積425平方米,有寬度為7.2米之門洞三個。”故址在今西安南郊北山門口村以東約220米處。
長安城郭城的四郊,建有許多進行“郊祀”活動的廟壇。安化門外就有赤帝壇和黃帝壇。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說,赤帝是中國古代神話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赤熛怒,壇建在長安城南郊安化門外,壇高七尺,廣四丈,每年立夏日,要在南郊祭祀赤帝。黃帝是中國古代五方之帝中的中央之神含樞紐,壇址原在安化門外,天寶十年(751年)四月,移建到皇城內西南,壇高五尺,廣四丈,《舊唐書》中記載,每年“季夏土王日”,祭祀黃帝在南郊。
歷史事件
安化門作為郭城南城牆的最西門,是聯通城內外的重要樞紐,唐文宗朝“甘露之變”時,宰相舒元輿就是從安化門出逃的。唐文宗年間,宦官專權亂政,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鬥爭激烈。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宰相李訓與舒元輿與金吾將軍韓約、河東節度使王璠、邠寧節度使郭行余等合謀,詐稱大明宮含元殿前的金吾左仗院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想要誘使宦官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等前往觀看,並趁機將其圍殲,不料伏兵沒有隱藏好,被宦官發覺,仇士良率禁兵五百人,殺散伏兵,遇害的朝官與吏卒有千餘人。李訓逃至周至被部下所殺,舒元輿喬裝後單騎從安化門出逃,被追兵所擒後處死。史稱這次流血事件為“甘露之變”。
名人美景
滋潤長安城的兩條渠水,也是從安化門旁流入城內的。安化門西側有兩條渠水,一條是引自潏水的清明渠,另一條是引自洨水的永安渠,這兩條渠水自南向北從安化門西穿城而過,這使得安化門臨渠處景色十分秀麗。正如劉禹錫在《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詩中所說:“長愛街西風景閒,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疏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安化門內達官貴人之家,多引渠水入宅,形成多處園林景色。門內東側安樂坊,有天寶年間的京兆尹王鉷的園林。安樂坊北邊的昌明坊有家令寺園。門內西側大安坊有西平郡王李晟的大安園,園中竹林茂密,此外,坊內還有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山水池院,池連南北二坊,築有大安亭。唐人呂溫有《春日游郭駙馬大安亭子》詩:“戚里容閒客,山泉若化成。寄游芳徑好,借賞彩船輕。春至花常滿,年多水更清。此中如傳舍,但自立功名。”
歲月滄桑
隋唐時,安化門一帶雖然景色秀美,卻也敵不過歲月的滄桑。唐末韓建以皇為基礎營建新城後,唐長安外郭城逐漸荒廢,安化門所在地成為村落,不過,唐長安城門巨大的夯土基底並沒有在歲月的侵蝕中完全腐毀,安化門的三座門洞伴隨著夯土台基保存了下來,位於南郊電子正街和丈八東路的北山門口村和南山門口村,就因安化門在此而得名。據北宋張禮《游城南記》記載:“蓋京城之南,凡三門,中曰明德門,今謂之五門,西曰安化門,今謂之三門。”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認為,三門口村的得名,有可能因為唐安化門有三個門洞而得名。清《長安縣誌》記載為“三門口”,民國《西京市平面圖》也寫作南、北三門口,後訛寫為山門口。村西側有山門路,即電子正街,解放前後一直駐山門口鄉政府,駐電子城街辦。
北山門口村的村民們住進了樓房,村莊周圍的農田也被城市的高樓大廈所代替,根據1958年《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的報告記載,北山門口村東220米處就是安化門遺址,已有半個世紀之久,我們還能不能找到報告中所說的夯土台呢? 北山門口村,這裡屬於高新區,臨近電子城,交通繁忙,人流熙攘。在電子正街(原山門路)中段向西有一條電子四路,電子四路西與太白南路相交,這條東西向街道的西段南側,就有一段唐城牆外郭城的南牆遺址,在遺址現存的夯土堆上,開闢出了唐城牆遺址公園,安化門遺址與這段城牆位於同一緯度上,也就是說,順著城牆遺址向東走,就能找到安化門遺址。
可是電子四路東到電子正街便不通了,經過一番詢問得知,北山門口村東臨的沙泘沱村西,曾有一座夯土台,可能就是安化門遺址。來到位於東儀路的沙泘沱村,找到了位於村西北的一所補習學校,安化門遺址的土堆就在學校主席台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說:“1958年時,老一輩的考古工作者對唐長安城的遺蹟進行了探測,當時西安城市規模不大,唐長安城外郭城一帶基本都是荒野,安化門遺蹟也保存較好,夯土堆仍很明顯。到了1997、1998年我們去調查時,遺址周圍建起了農家小院,遺址在一個深坑裡,不過坑裡面的安化門夯土堆還在。到了2005年,我再去調查時,遺址已經找不到了,旁邊有個衛生學校擴建,把遺址擴進了學校里,我找到校方,校方的人告訴我,學校沒在安化門遺址上建樓,夯土堆就在學校的講台(主席台)下。”
遺址保護
安化門遺址西1公里處的電子四路上,有唐城牆遺址公園,這裡就是以城市綠地的形式保護和展示了唐外郭城南城牆的一段夯土遺存,並通過文字解說,向遊人展示了隋唐長安城的恢弘氣勢。與這段城牆遺址東西呈一線的,除了安化門遺址,還有明德門遺址和啟夏門遺址,其中明德門遺址曾進行過發掘並回填保護,而啟夏門遺址位於陝師大東部,也已被建築遮擋。程圩說,如果能將安化門遺址與其周圍的其他遺址連起來,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這樣不僅能更好地保護遺址,也能讓人們更好地感知歷史,更進一步,將來可以通過數位化技術,將遺址以數位化的智慧形式,在博物館、景點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給人們。
針對隋唐長安城外郭城遺址的保護早已在進行之中。何歲利說,隋唐長安外郭城的城牆保護和規劃一直在有計畫地進行,比如,已經對唐延路部分的西城牆遺址、延平門遺址進行了保護,並以唐城牆遺址公園的形式展現出來,南段城牆的保護和規劃也在進行,已經建成了電子四路段的唐城牆遺址公園。同時,對明德門遺址的保護和規劃已經啟動,明德門遺址周圍的地表建築已經拆除,下一步就要進行遺址的揭露和進一步的保護,最終向市民展示。安化門遺址是否也能成為唐城牆遺址公園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何歲利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多方協調共同完成。”
現代的安化門遺址在沙泘沱村西北,過去那裡是村中的農田。 “我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說過,那個土堆就是唐代的安化門,是西安最興盛時的城門,” 61歲的村民龔建崇說:“過去,村里人祖祖輩輩都在保護這個遺址,我小時候每天去北山門口村上學,都要經過那個土堆,再也熟悉不過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里平整土地,周圍一帶的農田都平整了,但安化門的土堆卻保護了下來,還在土堆周圍砌了一圈磚牆,不讓人隨意破壞,那時候遺址的土堆大約高3米,占地十二三平方米。”
沙泘沱村村口的石碑上記載,村子建於明代初年,初名“華林堡”,村中老戶趙姓明初從河北遷居於此,村中趙家祠堂中記載其先祖“為王者師”,袁、安、李也是村中大姓老戶。龔建崇說:“村中一直流傳著‘三斬長安’的說法,就是從唐末以後,長安城從外郭城向內逐漸縮小,但是唐代時,沙泘沱村是進長安城的要道。據說,過去從西安到四川去,都要從這裡路過,道路沿途有許多客棧。”儘管“三斬長安”的說法並不確切,但這也映證出當地人因唐安化門遺址在此而驕傲。
龔建崇告訴記者,過去村南邊有條河,就在沙泘沱村祖墳附近,河上還有一座古橋,這條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消失。龔建崇所說的這條河,會不會就是唐代從安化門旁流過的清明渠或永安渠的遺址?我們已無從知曉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安化門的夯土台遺址還在,龔建崇說:“九十年代時,科技衛校租下了安化門所在的地方,並將校園圈起來,從那以後我就再沒見過安化門遺址,後來學校搬走,這塊地方又陸續租給了其它學校,我們也不知道學校裡面建成了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