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學》共分六章,主要介紹了安全科學與安全學的學科內涵、地位與作用,安全的屬性,安全觀的內涵、安全認識論和安全方法論、災害與事故以及安全動力學等安全學理論。《安全學》可作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環境工程、採礦工程、通風空調等專業的基礎性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安全管理的人員或安全技術人員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安全學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張景林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22056573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 緒論1
一、安全科學的研究對象1
二、安全科學的定義4
第二節 安全科學的產生和發展4
一、對安全的認識4
二、安全科學的產生7
三、安全科學的發展7
第三節 安全科學是交叉學科11
第四節 安全科學的知識體系11
一、安全科學的基礎知識鏈11
二、安全科學形成機制12
三、安全科學知識體系結構12
四、安全科學綜合理論體系的構成12
第五節 安全科學的學科地位和作用14
第六節 結束語14
第二章 安全屬性16
第一節 人的屬性與安全的屬性的相關性16
一、人命與安全16
二、人權與安全18
三、人的屬性與安全的關係19
四、安全的本質19
五、對安全本質的分析21
第二節 安全的自然屬性23
一、安全的天性與安全的伴生性24
二、安全的自然規律25
三、安全自然屬性的嬗變25
第三節 安全的社會屬性26
一、人的社會屬性26
二、以人為本的安全的社會屬性27
三、社會安全31
第四節 安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耦合35
一、安全自然屬性是其社會屬性的基礎35
二、安全的社會屬性對其自然屬性的制約和指導作用36
第三章 安全觀38
第一節 引言38
第二節 安全觀的歷史演變39
一、早期的安全宿命觀39
二、安全知命觀39
三、系統論與安全系統觀40
四、大安全觀40
第三節 安全觀的確立依據及其價值所在41
一、安全觀受世界觀所主導41
二、安全觀是人生觀的基本目標41
三、安全觀是實現人生價值觀的保障42
第四節 安全觀的核心及認定43
一、生命價值是安全觀的核心43
二、安全觀的基礎的認定53
第五節 大安全觀67
一、大安全觀的提出背景67
二、大安全觀的提出71
三、大安全觀的歷史72
四、大安全觀的內涵73
第四章 安全認識論與安全方法論78
第一節 技術風險及其必然性79
一、概述79
二、風險80
三、技術風險事故的客觀必然性84
第二節 風險最小化方法85
一、廣義風險控制型管理方法85
二、人造系統風險最小化方法88
第三節 安全的相對性認識90
一、安全的相對性90
二、安全問題的範疇理解93
第四節 安全目標的動態調整法95
一、安全目標及其管理95
二、安全目標管理的特點96
三、安全目標管理的步驟97
四、安全目標管理的實施98
五、目標成果的考評原則99
第五節 事故可預防原理與方法100
一、事故可預防性的認識100
二、事故法則102
三、事故預防的基本原則103
四、事故預防的具體原則104
第六節 安全系統原理106
一、系統與系統科學106
二、系統安全107
三、安全系統108
四、系統安全與安全系統的關係110
五、系統安全與可靠性工程的關係110
第七節 安全系統工程方法111
一、安全系統工程111
二、安全系統工程方法115
第五章 災害與事故121
第一節 災害定義、分類與特徵121
一、定義121
二、災害類型122
三、災害與事故的基本特徵124
第二節 事故模式理論127
一、事故模式理論的發展127
二、幾種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論130
第六章 安全動力學143
第一節 原始安全動力學——卜與易學143
一、《易經》的占卜144
二、《易傳》的預測145
第二節 安全系統建模與預測146
一、灰色動態模型147
二、BP神經網路模型159
三、兩種預測模型的評價171
第三節 安全系統的運行機制172
一、安全系統是以耗散結構形式存在的172
二、安全系統耗散結構的演變178
三、安全系統耗散結構的破壞——非線性災害學183
四、安全熵185
五、安全熵與灰熵190
參考文獻191
序言
本書是在總結多年來國內外有關安全學導論、安全學原理、安全科學導論、安全科學原理等論著、論文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安全科學的最新發展,以相關教材的編寫為契機,在多名從事安全教學和研究的教授、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下編寫而成。本書在體系上注意了完整性、條理性;對難點注意了通過由感性到理性,從形象到本質,儘量用準確的詞語來闡述。目的是試圖構建安全科學的部分理論框架,以促進安全科學的發展。
但是,安全科學畢竟是一門非常年輕新興的學科。不少學者仍然主張用若干學科的安全問題的綜合來表征安全科學理論,這使得安全科學學科不能真正樹立於學科之林。如何綜合各學科的相關理論,主張安全科學自己的理論體系,是許多安全工作者努力奮鬥的目標,這也正是本書的一種嘗試。
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安全科學與安全學,主要介紹安全科學與安全學的學科內涵、地位與作用;第二章安全屬性,主要介紹安全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第三章安全觀,主要介紹安全觀的內涵及生命價值是安全觀的核心這一思想;第四章安全認識論與方法論,主要介紹安全認識論指導下的安全方法;第五章災害與事故,主要介紹災害與事故的基本特徵以及事故模式理論;第六章安全動力學,主要介紹安全系統的灰色建模法和BP神經網路,安全系統的耗散結構和破壞機制。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引用了大量文獻資料,涉及許多中外學者,他們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寶貴的支撐,在此特向各位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特別是徐德蜀研究員,他對支撐本書的重要觀點、理論給予肯定和認可,是作者完成本書編寫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編寫過程中,黃浩、蔡天富、崔磊、吳楠、黃邦超、姜夏冰做了許多工作,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也很難出版,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批評和指正!
作者
二○○九年五月於太原
編輯推薦
目錄
第一節 緒論1
一、安全科學的研究對象1
二、安全科學的定義4
第二節 安全科學的產生和發展4
一、對安全的認識4
二、安全科學的產生7
三、安全科學的發展7
第三節 安全科學是交叉學科11
第四節 安全科學的知識體系11
一、安全科學的基礎知識鏈11
二、安全科學形成機制12
三、安全科學知識體系結構12
四、安全科學綜合理論體系的構成12
第五節 安全科學的學科地位和作用14
第六節 結束語14
第二章 安全屬性16
第一節 人的屬性與安全的屬性的相關性16
一、人命與安全16
二、人權與安全18
三、人的屬性與安全的關係19
四、安全的本質19
五、對安全本質的分析21
第二節 安全的自然屬性23
一、安全的天性與安全的伴生性24
二、安全的自然規律25
三、安全自然屬性的嬗變25
第三節 安全的社會屬性26
一、人的社會屬性26
二、以人為本的安全的社會屬性27
三、社會安全31
第四節 安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耦合35
一、安全自然屬性是其社會屬性的基礎35
二、安全的社會屬性對其自然屬性的制約和指導作用36
第三章 安全觀38
第一節 引言38
第二節 安全觀的歷史演變39
一、早期的安全宿命觀39
二、安全知命觀39
三、系統論與安全系統觀40
四、大安全觀40
第三節 安全觀的確立依據及其價值所在41
一、安全觀受世界觀所主導41
二、安全觀是人生觀的基本目標41
三、安全觀是實現人生價值觀的保障42
第四節 安全觀的核心及認定43
一、生命價值是安全觀的核心43
二、安全觀的基礎的認定53
第五節 大安全觀67
一、大安全觀的提出背景67
二、大安全觀的提出71
三、大安全觀的歷史72
四、大安全觀的內涵73
第四章 安全認識論與安全方法論78
第一節 技術風險及其必然性79
一、概述79
二、風險80
三、技術風險事故的客觀必然性84
第二節 風險最小化方法85
一、廣義風險控制型管理方法85
二、人造系統風險最小化方法88
第三節 安全的相對性認識90
一、安全的相對性90
二、安全問題的範疇理解93
第四節 安全目標的動態調整法95
一、安全目標及其管理95
二、安全目標管理的特點96
三、安全目標管理的步驟97
四、安全目標管理的實施98
五、目標成果的考評原則99
第五節 事故可預防原理與方法100
一、事故可預防性的認識100
二、事故法則102
三、事故預防的基本原則103
四、事故預防的具體原則104
第六節 安全系統原理106
一、系統與系統科學106
二、系統安全107
三、安全系統108
四、系統安全與安全系統的關係110
五、系統安全與可靠性工程的關係110
第七節 安全系統工程方法111
一、安全系統工程111
二、安全系統工程方法115
第五章 災害與事故121
第一節 災害定義、分類與特徵121
一、定義121
二、災害類型122
三、災害與事故的基本特徵124
第二節 事故模式理論127
一、事故模式理論的發展127
二、幾種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論130
第六章 安全動力學143
第一節 原始安全動力學——卜與易學143
一、《易經》的占卜144
二、《易傳》的預測145
第二節 安全系統建模與預測146
一、灰色動態模型147
二、BP神經網路模型159
三、兩種預測模型的評價171
第三節 安全系統的運行機制172
一、安全系統是以耗散結構形式存在的172
二、安全系統耗散結構的演變178
三、安全系統耗散結構的破壞——非線性災害學183
四、安全熵185
五、安全熵與灰熵190
參考文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