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張村,隸屬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武邑鎮,建村至今已近400年。村民姓氏原以安姓為主,後隨著歷史沿革,人口流動,融有張姓、郭姓、關姓、李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代張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武邑鎮
- 電話區號:0318
- 人口:260人左右
- 車牌代碼:冀T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村名由來,現任領導,經濟來源,尊師重教,知名人士,
地理位置
隸屬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武邑鎮,位於縣城東北方向,距縣城7公里。南鄰106國道,西接040省道,距全國鐵路大動脈—京九鐵路與石德鐵路交匯點35公里,西距大廣高速(冀豫界至北京段,石黃高速)衡水東站3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村民姓氏原以安姓為主,後隨著歷史沿革,人口流動,融有張姓、郭姓、關姓、李姓等。現在全村常住人口穩定在260人左右,約70餘戶。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該村村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洪流,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湧現出安軍(乳名小亥兒,化名李佳)、關連長(真實姓名因歷史原因,無稽可考)、安丫頭(反“掃蕩”時期犧牲)等革命先烈,及安樂群(曾任華北電力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等知名人士,另外,安庚申(曾追隨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安庚辛(曾跟隨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安木林(曾隨開國上將陳再道將軍抗擊日寇)、郭軍(著名軍醫,曾隨第四野戰軍參加血戰四平、遼瀋戰役等重大戰役,被譽為“武邑第一刀”“神醫”)、張慶坡、安朋喜等優秀共產黨員也因其光輝事跡受到全體村民的尊敬。
村名由來
據《武邑縣縣誌》和《安氏族譜》(族譜已毀於文革浩劫)記載,該村定名“安代張”,始於清康熙晚期。據傳說,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康熙畫像
![康熙畫像 康熙畫像](/img/2/c93/nBnauUDM4QjM4MWOlR2MilDMxQ2NmRWMjVTN0QTNkR2MykDM0UTO0MTMhN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相傳,清康熙年間,該村住著一位安姓能工巧匠,此公急公好義,樂於助人,擅長“張羅”(羅,民間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張羅,本意指為羅安裝羅底),並憑此手藝聞名地方。時值康熙皇帝南巡,途經直隸,網羅召見當地能工巧匠,此公因此得以瞻仰天顏。無巧不成書,恰在此時,皇帝御廚用的面羅破損,康熙帝諭旨:“卿可代朕張羅否?”此公奉旨,憑藉過硬的技術,又好又快的張好御羅。康熙帝不禁讚嘆:“真乃'代張安'也!”於是,“代張安”便成為此公名號。後世為紀念這位“代張安”,便決定定村名為“安代張”。
現任領導
現任村主任是安喜來同志。
經濟來源
該村位於華北平原,傳統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因鹽鹼地廣布,經營方式粗放,經濟收入較少。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相關政策的放開,經濟收入日益多元化。進城務工收入占全村經濟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另外,由於歷史傳統和技藝傳承,木器雕刻方興未艾,隨著一些中小型雕刻廠的成立,木器雕刻正在迸發出新的活力。
尊師重教
該村素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代張聯小為武邑鎮中心校重點扶植國小之一,該校現任校長為宋桂林老師。師資力量較為雄厚,安鐵犁、宋桂林、靳書元、馬淑霞、李艷華等著名教師先後在該校執教,培育出的一批批莘莘學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知名人士
在安院長的影響下,該村哺育的傑出兒女們正在,並將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孜孜以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做出無愧於祖國、無愧於家鄉、無愧於時代的業績,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略盡綿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