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技術概論

宇航技術概論

《宇航技術概論》由航空工業出版社2002年在北京出版,作者是褚桂柏、馬世俊、田莉、樊濤。

基本介紹

  • 書名:宇航技術概論 
  • 作者:褚桂柏、馬世俊、田莉、樊濤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04月 
  • ISBN:7801343433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對宇航技術主要方面的基本知識和發展概況作了初步介紹,包括近地空間環境、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空間運輸系統、太空飛行器的返回技術、遙感技術與衛星遙感等。
標識符
本書對宇航技術主要方面的基本知識和發展概況作了初步介紹,包括近地空間環境、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空間運輸系統、太空飛行器的返回技術、遙感技術與衛星遙感、太空飛行器的結構與機構、太空飛行器姿態動力學與控制、熱控制、電源、天線、數據管理等技術系統、電磁兼容技術、太空飛行器總體仿真技術、太空飛行器可靠性、環境與環境試驗。本書最後將對21世紀航天技術的發展作一展望。 本書是為航天科技人員提供的入門教材,也可用作大專院校教材和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1.1.1 火箭技術
1.1.2 衛星時代
1.1.3 空間探測
1.1.4 載人航天
1.2 中國航天發展簡史
1.2.1 探空火箭
1.2.3 運載火箭
1.2.4 發射場和測控網
1.2.5 成果和套用
1.3 太陽系
1.4 航天飛行的速度要求
1.6 航天飛行和宇宙航行
1.6.2 阿克來公式
參考文獻
第2章 近地空間環境
2.1 概述
2.2.1 基本概念
2.2.2 地層大氣外的太陽光譜
2.2.3 太陽輻射對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影響
2.3 地球大氣
2.3.1 地球大氣的分層結構
2.3.2 太陽活動對地球大氣的影響
2.3.3 大氣模式
2.4.1 基本概念
2.4.2 電離層結構及參數
2.4.3 電離層對航天活動的影響
2.5 地球磁場
2.5.1 基本概貌
2.5.2 近地空間磁場
2.6 空間粒子輻射
2.6.1 地球輻射帶(Van Allen Belt)
2.6.2 太陽宇宙線(SCR,Solar Cosmic Ray)
2.6.3 銀河宇宙線(GCR,Galactic Cosmic Ray)
2.7 空間輻射效應
2.7.1 總劑量效應(TDE,Total Dose Effect)
2.7.2 單粒子效應(SEE,Single Event Effect)
參考文獻
第3章 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
3.1 概述
3.2 坐標系與時間系統
3.2.1 坐標系
3.2.2 時間系統
3.3 衛星的絕對運動
3.3.2 軌道攝動
3.3.3 軌道機動
3.4 衛星的相對運動
3.4.1 相對運動方程
3.5 衛星的地面觀測與跟蹤
3.5.1 觀測幾何
3.5.2 測軌預報
3.6 幾種常用的軌道
3.6.1 地球同步軌道
3.6.2 太陽同步軌道
3.6.3 回歸軌道
3.6.4 凍結軌道
3.7 軌道與太陽的關係
3.7.1 陽光與軌道面夾角
3.7.2 太陽高度角
3.7.3 地影時間
參考文獻
第4章 空間運輸系統
4.1 概述
4.2 運載火箭
4.2.1 多級運載火箭的級數
4.2.2 運載火箭實例
4.2.3 發射衛星的最佳軌道
4.3 太空梭
4.3.1 固體火箭助推器
4.3.2 外掛貯箱
4.3.3 軌道器
4.3.4 太空梭的飛行過程
4.4.1 美國的空天飛機計畫
4.4.2 英國的空天飛機計畫
4.4.3 西德的空天飛機計畫
4.4.4 日本的空天飛機計畫
4.5 單級入軌火箭
4.6 軌道機動飛行器和軌道轉移飛行器
4.6.1 軌道機動飛行器(OMV)
4.6.2 軌道轉移飛行器(OTV)
參考文獻
第5章 太空飛行器的返回技術
5.1 概述
5.2 太空飛行器的返回原理
5.2.1 彈道式返回
5.2.2 半彈道式返回
5.2.3 滑翔式返回
5.3 返回方法
5.3.1 離軌階段
5.3.2 過渡階段
5.3.3 再入階段
5.3.4 著陸階段
5.4 返回軌道
5.4.1 返回軌道的設計要求
5.4.2 返回軌道設計
5.4.3 返回軌道計算
5.5 返回艙的氣動外形設計
5.5.1 氣動外形設計的依據
5.5.2 返回艙氣動外形設計的原則
5.5.3 返回艙氣動外形的確定
5.6 返回程式設計
5.6.1 太空飛行器返回準備階段的程式
5.6.2 返回艙離軌階段的程式
5.6.3 返回艙過渡階段的程式
5.6.4 再入階段的程式
5.6.5 回收著陸階段的程式
參考文獻
第6章 遙感技術與衛星遙感
6.1 概述
6.1.1 遙感技術概述
6.1.2 遙感原理
6.1.3 遙感技術的特點
6.2 遙感的理論基礎
6.2.1 電磁輻射特性
6.2.2 物質和電磁輻射的相互作用
6.2.3 電磁輻射的波長範圍
6.2.4 波長範圍與遙感器類型
6.2.5 輻射度學的單位
6.2.6 黑體輻射
6.2.7 地面物質的電磁輻射特徵
6.2.8 太陽輻射的光譜特性
6.2.9 大氣對電磁波的影響
6.3 遙感系統
6.3.1 遙感衛星
6.3.2 遙感器
6.3.3 攝影方式
6.3.4 地面分系統
6.4 遙感技術的套用
6.4.1 遙感在農林方面的套用
6.4.2 遙感在地質勘探中的套用
6.4.3 遙感在水文方面的套用
6.4.4 遙感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套用
6.4.5 遙感在軍事偵察中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機構
7.1 概述
7.1.1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功能
7.1.2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組成和形式
7.2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材料
7.2.1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對材料的要求
7.2.2 金屬材料
7.2.3 複合材料
7.2.4 材料的套用和發展
7.3 太空飛行器結構的設計和分析
7.3.1 太空飛行器結構設計要求
7.3.2 太空飛行器結構設計原則
7.3.3 太空飛行器結構載荷確定
7.3.4 太空飛行器結構分析
7.3.5 太空飛行器結構最佳化設計
7.4 太空飛行器機構的設計和分析
7.4.1 太空飛行器機構設計要求
7.4.2 太空飛行器機構設計原則
7.4.3 太空飛行器機構分析
參考文獻
8.1 概述
8.2 太空飛行器姿態運動學
8.2.1 坐標系定義
8.2.2 太空飛行器姿態角描述
8.2.3 太空飛行器的姿態運動學
8.3 太空飛行器重力梯度穩定及其姿態動力學
8.3.1 重力梯度穩定系統
8.3.2 重力梯度穩定的姿態動力學方程
8.3.3 重力梯度穩定的姿態捕獲
8.3.4 重力梯度穩定的天平動阻尼
8.4 太空飛行器自旋穩定及其姿態動力學
8.4.1 自旋穩定系統
8.4.2 單自旋穩定姿態動力學
8.4.3 雙自旋穩定姿態動力學
8.5 太空飛行器三軸穩定姿態動力學
8.5.1 三軸穩定系統
8.5.2 噴氣控制姿態動力學方程
8.5.3 飛輪控制姿態動力學方程
8.5.4 三軸控制力矩陀螺穩定姿態動力學
8.6 太空飛行器姿態控制系統
8.6.1 太空飛行器姿態測量
8.6.2 自旋太空飛行器姿態控制
8.6.3 三軸穩定太空飛行器姿態控制
參考文獻
第9章 太空飛行器熱控技術
9.1 太空飛行器空間環境
9.1.1 宇宙真空和深空低溫
9.1.2 微重力
9.1.3 空間外熱流
9.2 太空飛行器熱控系統的基本換熱公式
9.2.1 熱傳導
9.2.2 對流換熱
9.2.3 輻射換熱
9.3 太空飛行器熱控系統的任務
9.4 總體對熱控系統要求
9.5 熱控系統的工作內容
9.6 載人太空飛行器對熱設計的特殊要求
9.7 太空飛行器的熱平衡計算
9.8 太空飛行器熱控系統組成
9.8.1 熱設計與熱計運算元系統
9.8.2 被動熱控子系統
9.8.3 液體冷卻迴路子系統
9.8.4 主動熱控子系統
9.8.5 地面調溫子系統
9.8.6 真空熱試驗子系統
9.9 太空飛行器熱試驗
9.9.1 熱平衡試驗
9.9.3 返回著陸升溫試驗
9.9.4 地面調溫試驗
參考文獻
第10章 太空飛行器電源
10.1 概述
10.2 電源控制裝置和系統拓撲結構
10.2.1 電源母線與電源系統拓撲結構
10.2.2 太陽電池陣的功率調節
10.2.3 蓄電池組放電控制和功率調節
10.2.4 充電控制和充電功率調節
10.3 發電
10.3.1 能源轉換器件及發電裝置的選擇
10.3.2 鋅銀蓄電池
10.3.3 鋰電池
10.3.5 核電源
10.3.6 太陽動力系統
10.3.7 太陽電池陣
10.3.8 太陽電池陣新技術
10.4 儲能
10.4.1 Cd-Ni蓄電池
10.4.2 H2-Ni蓄電池
10.4.3 鋰離子蓄電池
10.5 電源分系統接口
10.6 衛星供配電
10.6.1 供配電任務與體制
10.6.2 衛星配電器
10.6.3 火工品起爆控制器
10.7 衛星電源變換器
10.7.1 衛星電源變換器的功能和配置
10.7.2 電源變換器的分類
10.7.3 衛星電源變換器設計
10.8 衛星電纜網
10.8.1 電纜網的功能及分類
10.8.2 電纜網設計
參考文獻
第11章 太空飛行器天線技術
11.1 概述
11.1.1 天線及太空飛行器天線定義
11.1.2 太空飛行器天線的分類
11.2 天線輻射性能的特徵量
11.2.1 工作頻率與頻寬
11.2.2 輻射方向圖
11.2.3 方向性及增益
11.2.4 波的極化
11.2.5 阻抗匹配
11.3 太空飛行器天線的設計
11.3.1 太空飛行器天線技術要求(設計輸入)
11.3.2 太空飛行器天線設計的特點
11.3.3 太空飛行器天線的設計方法
11.4 我國太空飛行器天線技術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12章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技術
12.1 概述
12.2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12.3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的組成和設計特點
12.3.1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的組成
12.3.2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的設計特點
12.4 航天數據管理系統接口
12.4.1 遙測通道接口
12.4.2 遙控通道接口
12.4.3 數據匯流排接口
12.5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部分介紹
12.5.1 遙控單元(TCU)和指令解碼單元(CDU)
12.5.2 中央單元(CTU)
12.5.3 遠端(RT)
12.5.4 數據匯流排(DB)
12.6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功能設計概述
12.6.1 遙控設計和遙測設計
12.6.2 太空飛行器管理功能設計
12.6.3 數管系統內務管理設計
12.7 太空飛行器數據管理系統軟體
12.7.1 概述
12.7.2 數管系統軟體舉例
12.7.3 數管系統軟體開發的步驟
12.7.4 數管系統軟體的產品保證
12.7.5 數管系統軟體的在軌維護
參考文獻
第13章 太空飛行器電磁兼容技術
13.1 概述
13.2 基礎知識
13.2.1 專業術語
13.2.2 EMC標準
13.2.3 與測量相關的基本概念
13.3 EMC設計技術
13.3.1 電路組件級EMC設計
13.3.2 設備和分系統EMC設計
13.3.3 系統EMC設計
13.3.4 EMC設計思想
13.4 EMC試驗技術
13.4.1 實驗室建設
13.4.2 設備、分系統級EMC測量
13.4.3 系統級EMC測試
13.4.4 EMC預測試
13.5 EMC分析預測技術
13.5.1 EMC預測原理
13.5.2 EMC預測方法
13.5.3 EMC預測分析的工程套用
參考文獻
第14章 太空飛行器總體仿真技術
14.1 概述
14.1.1 太空飛行器總體仿真的概念
14.1.2 太空飛行器總體仿真的作用
14.1.3 國內外發展情況
14.2 太空飛行器總體仿真系統
14.2.1 系統主要功能組成
14.2.2 太空飛行器任務仿真
14.2.3 太空飛行器驗證仿真
14.2.4 太空飛行器故障仿真
14.3 總體仿真平台設計
14.3.1 需求分析
14.3.2 仿真平台結構設計
14.3.3 仿真平台技術指標
14.4 總體仿真平台實現
14.4.1 仿真平台實現技術途徑
14.4.2 資料庫系統
14.4.3 CORBA兼容的網路中間件
14.4.4 協同調度管理核心
14.4.5 接口處理模組(IP)的設計
參考文獻
第15章 太空飛行器可靠性
15.1 概述
15.2 太空飛行器可靠性的指標確定、分配和可靠性預計
15.2.1 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指標
15.2.2 可靠性指標分配
15.2.3 可靠性預計
15.3 太空飛行器故障預想
15.3.1 太空飛行器故障模式及其影響分析
15.3.2 故障樹分析(FTA)
15.4 太空飛行器可靠性評估
15.4.1 指數壽命型系統可靠度
15.4.2 成敗型系統可靠度
15.4.3 常態分配下的性能可靠度
15.4.4 系統可靠性評估示例
15.5 軟體可靠性簡述
15.5.1 軟體的某些特點
15.5.2 軟體的可靠性驗證試驗
15.5.3 軟體的無失效考核交付試驗
15.5.4 軟體可靠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16章 環境與環境試驗
16.1 概述
16.2 太空飛行器環境
16.2.1 地面環境
16.2.2 主動段環境
16.2.3 空間飛行環境
16.2.4 返迴環境
16.3 環境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
16.3.1 太空飛行器對力學環境的結構回響
16.3.2 太空飛行器的空間環境效應
16.4 太空飛行器環境試驗
16.4.1 環境試驗目的
16.4.2 環境試驗分類
16.4.3 環境試驗的剪裁
16.4.4 再試驗
16.5 力學環境試驗
16.5.1 結構靜載荷試驗
16.5.2 正弦振動試驗
16.5.3 隨機振動試驗
16.5.4 噪聲試驗
16.5.5 衝擊試驗
16.5.6 加速度試驗
16.6 熱環境試驗
16.6.1 真空熱平衡試驗
16.6.2 真空熱循環試驗
16.6.3 常壓熱循環試驗
16.7 空間環境試驗
16.7.1 真空放電試驗
16.7.2 真空冷焊試驗
16.7.3 輻照試驗
16.7.4 原子氧試驗
16.8 電磁兼容性試驗
16.9 其他特殊的環境試驗
參考文獻
第17章 展望
17.2 空間運輸系統
17.3 空間站和空間工業化
17.4 月球基地開發
17.5 載人火星飛行
17.6 空間電站
17.7 恆星際航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