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宇宙飛船(英語名為 space craft,spaceship ),是一種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能基本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短期生活並進行一定的工作。俄羅斯和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來都已發射了多種型號的宇宙飛船,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飛船,後來又發射了上升號聯盟號飛船。美國發射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阿波羅號等載人飛船。

我國的宇宙飛船為神舟飛船系列,從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開始到現在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和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

基本介紹

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宇宙飛船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套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宇宙飛船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捲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視窗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還有一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旗,和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菸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菸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製藥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楊利偉返回地球楊利偉返回地球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儘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套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備註: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就是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飛行的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套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複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複雜子系統的複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複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餘件。
備註: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

神舟七號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
發射火箭:長征二號F型火箭,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9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分39秒
返回時間:9月28日17時37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
飛行時間/圈數:2天20小時27分鐘/45圈
搭載物品:神舟七號首次攜帶了中藥上天。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珙桐和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鵝掌楸的種子各100克。搭載物中首次歷史性地出現陶瓷製品。一批深圳太空植物的種子,這些種子包括蝴蝶蘭、瓜葉菊、球根海棠、灰毛豆、類蘆和結縷草等品種。伴飛衛星,五星紅旗,特製太空筆
試驗項目: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新技術套用:成功突破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航天測控中繼衛星、伴飛小衛星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神七載人航天套用方面的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航天員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這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大跨越。為實現出艙活動,必須突破艙外航天服的微機電、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地面模擬訓練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需要完成艙外航天服和飛船氣閘艙的研製。這在技術層面上要求很高。火箭系統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採用了新技術抑制火箭飛行初期的振動,大大提高了航天員的飛行舒適性,這從三名航天員在飛船發射中招手的細節里得到了證實。在整個出艙活動中,供氧、供電、空氣流通、話音支持等一切功能都成功實現,從直播中,可以清晰地聽到翟志剛從宇宙發向地面的聲音。這充分說明中國已經掌握了艙外航天服的技術。為了這一次的一些新的測控要求,我們國家利用一些新技術研製了一些新的測控雷達和測控裝備。採用海上的新技術(新型“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使用)和空中的技術(數據中繼衛星的使用),“神七”的測控覆蓋率有大幅度的提升
評論反應:中國航天員(執行本次飛行任務的太空人是翟志剛)走出飛船艙門邁進太空的第一步,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國的航天技術也是日新月異。
宇宙飛船到太空之後
其受到的萬有引力和宇宙飛船繞地心的離心力正好相等
因而即使發動機不工作,宇宙飛船仍然可以在太空飛行而不掉下來
但並不是說宇宙飛船的加速度就是零,而是說這個加速度正好與飛船能夠作圓周運動的加速度相等
另外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
飛船上有特殊的氧化劑和燃料
飛船的發動機仍然能夠點火工作
還有些飛船使用其他類型的推進器比如小推力電推進
所以跟有沒有空氣沒關係
備註:執行任務的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其中翟志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漫步的太空人。

神舟八號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
發射火箭:神舟八號飛船的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3秒
返回時間:2011年11月17日19點32分30秒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對接地點:我國甘肅、陝西上空
對接時間:2011年11月3日凌晨進行第一次交會對接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組合飛行12天之後,第二次交會對接在11月14日進行。 第二次交會對接飛行2天之後,16日,神八將第二次撤離天宮一號,17日返回地面。
神舟八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在前期飛船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設備,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的變化,在這中間,新研製的設備、新增加的設備就占了15%。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
據介紹,涵蓋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33種生物樣品將裝在40個有光照的容器中,隨神舟八號飛船遨遊太空。此次在飛船上進行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最大的亮點在於是中外首次合作。
2011年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總體部總體室主任設計師趙黎平介紹,2008年5月中德雙方簽訂了《關於在神舟八號飛船上使用德國培養裝置進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協定書》,明確了雙方的合作形式、分工以及重要的計畫節點。由德方提供生物培養箱,中方負責電源箱,開展17項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其中,中方10項,德方6項,中德合作1項,涉及中方7家單位,德方6個大學。

神舟九號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秒
發射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返回時間: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宇宙飛船(中國宇宙飛船)
交會對接:2012年6月18日14時許,在完成捕獲、緩衝、拉近和鎖緊程式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緊緊相牽,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取得成功。對接完成、兩飛行器形成穩定運行的組合體後,航天員將於17時22分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神舟九號飛船於16日傍晚搭載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根據既定的飛行方案,飛船將在軌飛行十餘天,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兩次交會對接,第一次為自動交會對接,第二次由航天員手動控制完成。根據飛行方案,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後,航天員將在地面指揮與支持下,完成組合體狀態設定與檢查,依次打開各艙段艙門,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實驗艙。組合體飛行期間,由目標飛行器負責飛行控制,飛船處於停靠狀態。3名航天員將在飛船軌道艙內就餐,在天宮一號內進行科學實驗、技術試驗、鍛鍊和休息。此後,3名航天員將返回飛船,依次關閉各艙段艙門。飛船自主撤離至距目標飛行器約400米處,然後自主控制接近目標飛行器,在140米處停泊,轉由航天員手動控制。航天員隨後將通過操作姿態和平移控制手柄,瞄準目標飛行器十字靶標,控制飛船逐步接近目標飛行器,至對接機構接觸,完成手控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2012年6月20日6時18分,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組合體在太空中進行了第一次姿態調整,使其從交會對接的倒飛狀態進入正常飛行姿態,為二次交會對接做好準備。
安全返回:台北時間6月29日10時許,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預定區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平安回家。按照地面指令,當飛船進行最後一圈繞地飛行時進入返回姿態,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在穿越大氣層以後,藉助降落傘和反推發動機逐步減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3名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按照計畫,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留軌轉入長期運行管理。

神舟十號

發射時間:2013年(癸巳年)6月11日17時38分
發射火箭:長征二號F遙十火箭
返回時間:2013年6月26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交會對接:
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5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神舟十號飛船經過多次變軌,於日10時48分轉入主控制狀態,以自主導引控制方式向天宮一號逐步靠近。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就對接準備狀態進行最終確認後。神舟十號開始向天宮一號緩緩靠攏。13時11分,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接觸,在按程式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後,對接機構鎖緊,兩飛行器連線形成組合體。自動交會對接實施期間,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值守。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大螢幕上看到,3名航天員身著艙內航天服,神情鎮定地密切監視著飛船儀錶盤上的各類數據和對接過程,認真執行各種指令傳送操作,並通過天地通信系統,迅速準確地向地面報告交會對接實施情況。按照任務計畫安排,3名航天員隨後將進入天宮一號並開展相關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的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套用新技術、空間技術航天醫學等領域的套用和試驗。
飛行乘組由兩名男性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飛船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製,飛船入軌後經過2天獨立飛行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 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2016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著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