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由35篇隨筆構成,分為六輯,為他的“學習觀”畫了一幅圖,因為有了六個側面,所以這幅圖是全息的。每篇只談一個問題,而且是建設性地談,都可以單獨閱讀,所有隨筆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全書文字通俗易懂,儘量用講故事、說人物、舉實例、引名言來說明怎樣通過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成為智慧的人。

基本介紹

  • 書名: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劉偉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0700745, 9787550700741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文摘,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基本內容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由35篇隨筆構成,分為六輯,為他的“學習觀”畫了一幅圖,因為有了六個側面,所以這幅圖是全息的。每篇只談一個問題,而且是建設性地談,都可以單獨閱讀,所有隨筆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全書文字通俗易懂,儘量用講故事、說人物、舉實例、引名言來說明怎樣通過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成為智慧的人。

編輯推薦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適合國中程度以上的各個層次、各種行業的讀者,幾乎包括了愛學習的所有人。

文摘

著作權頁:



時代病:本領恐慌
我們的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
慌,而是本領恐慌。
——毛澤東
工作、工作,哪裡去找工作?
2008年11月,深圳舉辦大學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會,出乎主辦者意料的是,全國一下子湧來15萬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留學生,而招聘會只能提供2萬職位。只見招聘現場人頭攢動,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每個招聘攤位前都排起了長隊……
我所在的單位要招聘一名普通文員,報紙上登出招聘廣告後,竟然有一百多位大學本科畢業生、研究生來應聘,其中許多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經過筆試,挑出了十三位碩士學歷以上的畢業生參加面試。當最後錄取了其中一位後,有兩位落選的女碩士競流下了眼淚……
據媒體報導,我國目前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找不到工作,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2010年接近一千萬。農村近兩億的剩餘勞動力還在源源不斷地涌人城市,求職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不僅我國,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最頭疼的都是失業問題。失業會引發貧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社會保障體系不堪重負、社會動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國家的穩定與就業率密切相關。
在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學習力》一書中,美國一位父親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每次我到幼稚園接女兒回家,望著她那無憂無慮的小臉蛋,我的擔憂就愈發沉重起來:可憐的孩子啊!你知道不知道。許多年後,當你踏入社會謀求一份辦公室普通文員的職位時,最少會有8個同胞與你競爭這個位置,其中包括兩個耶魯的博士、三個牛津的碩士,而另外三個則具有5年以上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經驗。到那個時候,如果你不能比他們更優秀,就做好申請救濟金的準備吧!”
如果你問問周圍的朋友或同事,他們最感恐慌的是什麼?十之八九是擔心下崗、職位競聘、孩子就業等問題,也就是擔心自己或孩子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淘汰。就是那些有了穩定工作的人,其中許多人也還在努力學習新知識,不斷增強自己的本領。就是各級官員,在社會飛速變化面前,也感到了本領不夠的巨大壓力。前些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號召,這說明黨的執政本領也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急需提高。
本領恐慌
毛澤東曾經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說過:“我們的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在當今這個變化空前迅速、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本領恐慌更加普遍和強烈了。
被我國眾多媒體稱為“驚世才女”的石家莊才女王小平,在20011年她20歲的時候寫了一本書《本領恐慌》,書中認為當今是一個本領恐慌越來越普遍和強烈的時代。王小平分析了產生本領恐慌的原因、當今和未來需要哪些本領、什麼是最重要的本領等等。這本書一出版,立即城為暢銷書,上百家媒體爭相報導。可以說,《本領恐慌》觸動了我國大眾敏感的神經。

目錄


第一輯 成為傑出人才:你需要哪些本領?
時代病:本領恐慌
知識還不是力量
知識巨變與系統智慧
信仰與本領
科學家與小提琴
做人要做和諧的人
美麗的心靈
真話的魅力
未來世界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第二輯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把學習變成研究
信息污染綜合症
你有救生圈嗎?
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知識超人:托夫勒
愛因斯坦和“不朽的奧林匹亞科學院”
你也可以成為諸葛亮
第三輯 培養傑出人才:從娃娃抓起
貧民窟的孩子
孩子們的研究
螞蟻說了些什麼?
第四輯 成才之路:快樂的探索之旅
跟著興趣走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快樂的發現之旅
把課堂變成研究的樂園
第五輯 研究方法:成才的關鍵
元素周期律是怎樣發現的?
彎曲的空間
神與物游
歐幾里德奇蹟
瞎子應當怎樣摸象?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第六輯 在研究狀態下生活
枕上、廁上、馬上
當務之急:學好中文
衝破英語魔咒
在研究狀態下創業

作者簡介

劉偉,中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過教育專著《新經濟給教育帶來的十大思考》,主持和參與過國家級、省級、市級教育課題研究,獲得過多項科研獎勵。先後在《人民教育》《中國青年》《新華文摘》《戰略與管理》《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社會導刊》《中國教師》《中國電化教育》《華南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中國文化報》《學習月報》《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深圳教育》等報刊雜誌發表300多篇論文、評論、文章,三次獲得全國教育論文評選一等獎,一篇隨筆被收入《中國最佳教育隨筆》一書。擔任深圳讀書月讀書指導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主講嘉賓。先後受邀擔任中央電視台、江蘇衛視、深圳衛視的教育節目訪談嘉賓。

序言

學習,作為一個詞,幾乎無人不曉。從上幼稚園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可能會接觸這個詞。其實從生下來起,人就在實踐這個詞。再到後來,進了學校,更成為職業學習者。但從國小、中學直至大學,隨著學習進度的加深,學習時間的延伸,學習的問題卻越來越多。直至今日,學習作為一種系統工程,竟陷入困境,乃至絕境。大家貌似都在學習,卻越來越不知道學什麼和怎么學。
學習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困惑的問題。要命的是,這種困惑還會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最終葬送我們這個學習歷史最悠久、學習旅途最漫長的民族。這一點也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回望一下老祖宗,似乎他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悟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們是如何一點一點地丟掉那些珍珠的呢?
在古代,“學”和“習”不是一碼事,兩個字是應該拆開來理解的,所以在《論語》里孔子劈頭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關於這句話歷來也是解說不清,對於“學”倒是基本一致,分歧在於對“習”的認識,通常的解釋是:學到的東西要時常地加以複習。而實際的意思應該是:學到的東西要時常地加以練習、實踐,也就是操作的意思。另外,“時”除了“時常”之外,還有一層“適時”的意思,“適時”就不是被動地順應時間,而含有主動地選擇(時間)。
之所以搬出孔夫子,絕不是為了唬人,而是因為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經偏離了軌道,離先賢為我們求索出的正道相去甚遠。正如學者薛涌所言:“在孔子以後,‘中華民族’的‘生命共同體’死了”,從這個意義上,薛先生認為“我們的文化失敗了,我們仍生存在這種失敗的痛楚之中。挖掘孔子的意義,是為了再給我們這個文明一次機會”。這是站在大文化的視野看問題,而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我們的文化失敗了,不如更直接地說“我們的教育失敗了”,而且是大敗。因為文化是終極的塔尖,是最後的制高點,而塔基是教育,是最初的出發點。沒有了教育,文化的傳承又從何而來?
在孔子時代,已經知道“學習”既包含“學”,也包含“習”,但兩千年之後,我們卻讓“學習”成為一個複合詞。五四開始,我們進行了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文體改革,廢除文言文,實行白話文。白話文讓文言時代的大量單音節詞變成為雙音節詞,於是“學”與“習”便順理成章地近親結婚成為“學習”。但白話文的許多雙音節詞都伴生著語義的模糊性和偏向性,這種模糊性和偏向性具有先天性,。比如“是非”,原本包含著是與非,而今人用這個詞大都形容“非”。因此,“學習”這個詞的天平也就偏向於“學”,“習”便成了附庸。
這種語詞上的變化,並不止於語詞。變化往往始於變話,在我們對母語的一再改造中,我們從文化母體中日益剝離,最終成為文化孤兒。我們從精確的“學”與“習”變成既全面又含混的“學習”後,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精神便也一道失傳了。這種令人痛惜的失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速,而且終將失控。
於是,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在僵化的應試教育的牢籠中成為奴隸,他們只懂得打勾或打叉;於是,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在分數的評價體系中失去快樂、失去童年、失去生活;於是,我們看到曾經把圓圈想像成蘋果和太陽的少年,成為青年時只能把圓圈想像成硬幣,成為中年時只能把圓圈想像成橡皮圖章;於是,我們看到太多不願看到的東西,看到中國人的創造力在一天天萎縮下去,看到精神世界在日甚一日地蒼白失血……
正是在這種對於中國教育制度的濃重悲觀中,劉偉先生拿來了他的書稿《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在展閱書稿的這些天,我每天在感知著一種富有衝擊力的思維。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而劉偉則不同,他對我們的教育雖然充滿憂慮,但他比我樂觀。而且由於他長期在教學一線,又不捨晝夜地思考教育的出路,所以他從解決方案入手切進教育,總是顯得厚實。 我與劉偉認識有些年頭了,他研究教育,我研究文化,經常進行關於文化和教育的對話,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倆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各自出發,卻常常能在相同的地點交叉。我喜歡從文化角度觸及教育,他喜歡從教育角度反觀文化,雖殊途而同歸,時有高度共識。每次交流,都各有所獲。
及至這本《學習方法的哥白尼革命》,我更是對他有了全面的了解。說實話,我一直對作為一種方法論而存在的學習觀存有疑慮。十年前有一本轟動一時的《學習的革命》,也不能讓我滿意,我以為,學習不僅是一種技術或者技巧,而是一種世界觀,是世界在人自身中內化的結果。很多外在的所謂方法、訣竅等等都只是在做兜圈子運動。正如《易經》中的…:易理”讓我著迷,但所謂“易術”則讓我看輕,覺得江湖術士的裝神弄鬼讓《易經》降格。而曾經的那本《學習的革命》,除了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一天讀四本書,並且把它們記住;怎樣在四到八周內掌握一門外語的核心內容”等等玄而又玄卻無法兌現的技術,基本上是一本多餘的書。
帶著固有的疑慮看這部書稿,發現劉偉自有高明之處,他雖然仍然以“方式”、“方法”來破解學習問題,但實際上跳出了方法論的窠臼,在朝向“學習觀”的內在路徑。簡單地說他是由外向內地掘進,目標在問題的“圓心”上,而遠非在問題的外徑上周旋。這就讓他的書和那本過眼煙雲的暢銷書拉開了檔次。
這本書由35篇隨筆構成,分為六輯,為他的“學習觀”畫了一幅圖,因為有了六個側面,所以這幅圖是全息的。每篇只談一個問題,而且是建設性地談,都可以單獨閱讀,所有隨筆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文字通俗易懂,儘量用講故事、說人物、舉實例、引名言來說明怎樣通過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成為智慧的人。讀者對象是國中程度以上的各個層次、各種行業的讀者,幾乎包括了愛學習的所有人。讓我感興趣的是,劉偉主張“把學習變成研究”,在我看來,“把學習變成研究”正是回到“學而時習之”的本意,在這裡“學習”與“研究”恰好對應了孔子的“學”與“習”。把二者放在一起考察,並且擺正雙方的位置,其實才是真正打開學習困境的鑰匙。從某種意義上,沒有了研究,學習也就沒有意義了。《禮記》中有“鷹乃學習”的句子,按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習”的含義就是“數飛”,既是“數”飛,就不止飛一次兩次,而是許多次,從顫顫巍巍地飛,到一飛沖天。小鳥雖然沒有“學”飛翔課本,但通過雌鳥的身教加上“習”和“研究”,最後“數飛”而成。“鷹乃學習”即是這本書的最好註腳。
讀這本書,於我而言也是一種學習,絕非謙詞。
所以當劉偉請我為他作序時,我覺得汗顏。但有了共鳴,卻是真切地興奮。並不揣冒昧地錄下來,算沒有白讀。
相信讀到這本書的讀者也不會白讀。
胡野秋
2011年1月於深圳無為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