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潘玉駒等創作教育學著作)

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潘玉駒等創作教育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是潘玉駒等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7月。

該書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軌跡和新動向,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揭示了當代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可能造成的負面作用,系統分析了影響學生評價改革的內外部環境和主客觀條件。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圍繞評價理念、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過程、評價反饋等7個方面設計了新型學生評價制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
  • 作者:潘玉駒等
  • 首版時間:2015年7月
  • 字數:313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學生評價、教學型本科高校等概念進行分析界定的基礎上,闡明了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價值取向。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變化軌跡,釐清並論述了學生評價的新動向與研究成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揭示了當代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並立足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現代化轉型的時代背景,系統分析了影響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改革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和主客觀條件。最後,圍繞評價理念之嬗變、評價主體之重組、評價標準之適切、評價內容之多維、評價方法之靈活、評價過程之循環、評價反饋之互動等7個方面提出了建構新的學生評價制度的路徑與方法。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教學型本科高校需要什麼樣的學生評價
第五章 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的實證分析
第二章 學生評價的文獻研究與理論基礎
第六章 影響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改革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國內外學生評價的經驗借鑑
第七章 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制度重構
第四章 教學型本科高校學生評價的現狀分析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創作背景

大學以培養人才為核心使命,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大學的社會職能也應與時俱進,但人才培養是大學永恆不變的主題。大學生評價作為大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大學獲取大學生接受大學教育後之階段性發展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大學及其教育者、管理者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學業、身心發展現狀及其成熟程度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學生評價的意義在於,其不僅有利於大學客觀了解學生的專業及身心發展成熟的現狀,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大學針對大學生評價發現的不足,反思並改進大學在辦學治校育人中的問題,以確保大學之育人目標高要求、高質量、高效率達成。與此同時,大學生評價通過評價要素、指標體系及方法的科學選擇和設計,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以引領大學生自覺於專業發展的目標、自律於素質提高的要求。大學生評價在育人過程中與教學、教育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大學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基於此,《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第一,學生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學習的進展和變化的評價。現代學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根據學習的實際改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開展科學的學生評價是對教育目的的回應。教育是解放人的過程,使人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個性、獨特性和多樣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標。教育要開發人的智力、各種能力,要開掘人的大腦潛能等,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發展人之發展的動力,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能量與功能範圍。對學生的評價,如果離開了促進學生髮展這個終極目的,都將是本末倒置,毫無意義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在設計和實施學生評價的時候,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根本,以此來確定評價的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決定評價的內容和標準,選擇評價的形式和方法。
第二,標準、主體、客體和事實材料是學生評價的基本要素。為誰而評價反映了教育者對評價的實施主體和價值主體的認知。從實施主體看,傳統的學生評價只是教師的事情,學生只是被動的被評價者。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日益要求成為參與評價主體的一員。吸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單位,通過工作實踐的考察,對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工作適應性等進行考核和評價,這體現出社會作為學生評價主體的角色日益突出。另外,作為國家代表的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質量的關注也對學生評價提出了更多要求而成為學生評價多元主體中的重要一員。因此,在學生評價的主體中,至少包括了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個體等不同的實施主體。從價值主體看,以上這些評價主體基於各自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的差別,往往對評價標準有著不同的觀念預期和評價訴求。他們彼此之間既有反映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對學生髮展主導性要求的共同性,更有不同評價主體之間利益及認知的差異性。從根本上講,上述差異體現了學生評價的價值取向是強調教育為國家、社會服務的外在價值,還是對教育內在價值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關注,或者是兩者的和諧統一。教育的意義在於不僅要使人的社會功用價值得到發展,更要使人自身的內在價值得到豐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者對“人”的認識越來越走向深入,人的個性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彰顯,以促進學生髮展為表現形式的教育的內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而且必須得到重視和體現。
第三,科學的學生評價觀是把學生當作獨一無二的個體,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把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具體而言,就是善於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協調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為學生確立起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指引,並將評價與教育教學有機地鑲嵌起來,一步一步、過程性地促進學生不斷發展進步。與此同時,堅持尊重學生髮展的個性差異,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與閃光點,注重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幫助實現每一位學生的成功。因而,在促進學生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協調發展理念指導下,需要重新構建一套科學完善、與各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契合的學生評價體系。首先,在評價的目標上,要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的需求,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達成培養目標之要求。在評價的內容上,要強調對評價對象各方面活動和發展狀況的全面關注,把學生的智力因素髮展和非智力因素髮展有機結合起來。在評價方式上,要注重發揮多種評價方式的融合,實現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寫實性評價等的靈活運用。在評價標準上,既要強調統一要求、統一標準,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正確判斷並發掘學生的不同發展潛能。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
2015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6253-8

作者簡介

潘玉駒,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溫州市551人才第二層次。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擔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教學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